項立剛
《紐約時報》中文網日前刊文,質疑共享經濟在中國只是徒有虛名,實質是靠智能手機進行產品或服務的短期租賃活動。
其實,相當長時間以來,對于共享經濟很多人都在糾結到底是“共享”還是“租賃”。不少人認為共享經濟其實本質上就是出租。單車公司自己弄一批車,租給別人,怎么能叫共享?用戶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和別人共享才能叫共享。比如上班時,可以把自己家的車位拿出來,給在附近公司的上班族停車。
這樣進行劃分,似乎非常有道理。但是我認為,我們談共享經濟,不必糾結所有權歸普通人,還是某一家公司。共享經濟的實質是能不能采用新技術,尤其是智能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盤活資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給傳統模式賦予新的活力。
還是以共享單車為例,傳統的有樁出租自行車早就出現了,但是它為什么沒有爆發成為一個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很重要一點,傳統的出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如自行車一般采用定點出租,用戶必須要去出租點租車,騎完了還要到固定點還車,這就非常不方便,難以解決用戶需要用車就有車、不用時可以隨地還車這樣一個問題。
最近一兩年出現的共享單車,其本質不是所有者屬性的變化,而是使用定位、電子支付等多項技術,讓用戶在需要車時,就可以在附近找一輛車,在騎完之后可以隨時還車,然后完成付費。所有商業行為不需要有人管理。這個過程解決了用戶很多痛點,除了隨時用車,還有無人看管、經常丟失等常見問題。
如果我們糾結所有權,可以說這是出租而不是共享,但是我們能否認新模式給社會帶來新變化,給用戶帶來的極大方便嗎?
再以共享車位來做一個分析。用戶上班時,把自己的車位通過一個平臺進行共享,有人在附近需要停車,就可以停在這個共享車位上,車位的主人還可以拿到一定的報酬,這是非常典型的共享模式。
但是如果有一家公司,買了100個車位,也拿出來提供給不同的用戶,在晚上租給住在附近的用戶,在白天租給公司的用戶,這是不是就不是共享經濟了?其實如果這些車位都是通過一個平臺進行運作,不需要人進行管理,需要停車的用戶可以隨時找到附近車位,可以方便地進行付費,讓租車位從傳統模式過渡到一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模式,那么這就是共享經濟。
因此,共享經濟就是通過智能互聯網,讓聯結的效率更高,支付更加方便,形成服務更加簡單,從而解決傳統出租中的商家難以找到客戶、客戶找不到商家的問題,也解決這樣一個業務實現過程中,能否方便管理和支付的問題,同時減少其中的運營與管理成本,讓資源的效用最大化。
共享經濟作為一個新興經濟模式,正不斷滲透到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為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所以真的沒必要糾結自行車是專屬于個人的還是群體的,是私有的還是公有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共享經濟的思維、方法、模式和行動,來激活它們從而發現并創造新價值。這就使得搭建一個能夠連接、組織和整合資源與用戶需求的開放共享平臺變得意義重大,通過平臺來制定規則、設定標準、簡化流程、提高效率。這才是真正該操心的地方。▲
(作者是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
環球時報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