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暉
日前,美國彭博社發文,稱教育問題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阻礙。對此,筆者以為,這種說法并非純粹戴著有色眼鏡,相關憂慮是客觀存在的。
2010年之前的中國勞動力市場主要是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他們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動力。這與該時間段中國經濟主要依賴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無關系。相比之下,上過大學、從事研發工作的人還是少部分,對經濟的總體貢獻份額較小。
如今,7年過去了,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肯定在逐步擴大。但高等教育在整個經濟中發揮作用的總量,與我們現有高等教育的規模依然不相稱。那么這種不相稱會不會長期延續下去?甚至像彭博社說的那樣,教育問題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
宏觀上說,我國的高等教育長期存在過度現象。比如,一個崗位本來招個本科學歷的就夠了,但現在這個崗位招的是博士,等于是把博士生當本科生用。這種現象的存在,就必然造成教育和經濟發展之間的不平衡。
另外,更多從微觀上講,我們現在的教育確實用了很多時間傳授給學生知識,但卻未能將他們創造創新的潛能充分激發出來。在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時間被繁重的課業全部占滿,這不僅影響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其他天賦潛能的發揮,而且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被動型人格。其外在特征是,老師和家長叫他干嗎就干嗎,如果不叫就沒事干。
當這些學生走進大學校園以后,很多人以為船到碼頭車到站。本來最忙碌、用來進一步汲取知識的時間,卻被花在睡懶覺上網打游戲上了。因為他們從小就聽父母反復嘮叨,“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所以考上大學之后就覺得人生沒有目標了。所以有北大老師近日給副校長發公開信,抱怨學生學習效果穩步下降,也就不難理解其中緣由。又由于中小學時期的簡單灌輸式學習,主動性被消磨,他們也就很難在20-40歲這個發揮創造性的最佳年齡段,拿出優異的表現。現在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探求真理、解決社會問題是推動一個人學習的強大持久動力。如果這兩個動力伴隨一個人始終,那他一定會有所成就。小學是一個人接觸大自然最關鍵的階段,中學則是一個人對社會問題最敏感的時間段。但現在我國的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不到自然,在中學階段接觸不到社會,他們能做的就是在教室里刷題。那么,他們在動力上就會有問題。這是我們需要憂慮的。
面對這種問題,一定要對教育的管理和評價進行變革。我認為,在中小學階段,國家規定的課程學習最高只能占60%的時間,其他時間應該空出來,讓每個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題海沒志”。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果十五六歲的孩子都被關在教室里做題,不能形成遠大的志向,使得未來個人發展沒有大的格局,那么社會和經濟發展受到影響也就難以避免。同時要改革評價機制,不要死摳一分兩分,而要通過更專業更綜合的體系考評學生。否則,為了那60%,還是會有人“拼命”。這個改革啟動得越晚,對中國下一代的影響越大,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越大。
現今,越來越多的家長用腳投票,把孩子送到國外上學。據統計,2016年,在美留學生中,中國人數量第一。如果哪一天,這個數字的上升趨勢乃至絕對數值降下來,那么就說明改革見效了。希望那一天早些到來。▲
(作者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