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希勒
改善民眾的儲蓄行為可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這決定我們是否能實現生活中的成就與滿足。泰勒的研究表明,該如何更加果斷地將經濟調查集中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
2013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理查德·泰勒是一位有爭議的人選。泰勒以其對行為經濟學的畢生研究而聞名。但經濟學領域的一些人,多年來對泰勒將心理學研究融入經濟學研究的理念抱有敵意。
不過我對此沒有敵意,我認為諾貝爾基金會選擇泰勒是明智之舉。諾貝爾經濟學獎早就授予給過一些可被歸類為行為經濟學家的人。隨著泰勒的加入,我們這群人如今在所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的占比已經達到6%左右。
但許多經濟和金融專業人士仍認為,描述人類行為的最好方式是避開心理學,而將人類定義為由獨立、無情感且受到各類預算限制的自私個體,并將其行為總結成數學優化模型。當然,鑒于泰勒和我已經連續幾年被選為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可見并不是所有經濟學家都持有這樣的觀點。但我們的許多同僚無疑屬于這一陣營。
我第一次見到泰勒是在1982年他擔任康奈爾大學教授時,我正在這所大學做短期訪問。我們交談時發現,我們都有著類似的想法和研究目標。從1991年至今的26年里,他和我在智庫機構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主持下共同舉辦了一系列有關行為經濟學的學術會議。
然而在那些年里,就有人對我們的研究議程存在對抗情緒。泰勒曾告訴我,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米勒與他在芝加哥大學的走廊上碰面時看都不看他一眼。米勒在他1986年發表并被廣泛引用的論文《金融中的行為理性》中解釋了他的道理。米勒承認,有時人們是心理現象的受害者,但他堅持認為,關于此類錯誤的故事與金融“幾乎完全無關”。該論文的最后一句話被米勒的崇拜者廣泛引用:“我們之所以在構建模型的過程中排除掉這些因素,并非因為這些因素是無趣的,而是它們可能太過有趣,以至于讓人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要關注點上——更具普遍性的市場力量。”
另一位本可能在未來奪得諾貝爾獎的金融理論家——麻省理工學院前教授史蒂芬·羅奇也有著類似的說法。在他2005年出版的著作《新古典金融學》中,他同樣繞開了心理學而更傾向于建立一種“不受套利意識影響的金融方法論”。換句話說,從人行道上沒有10美元鈔票這一個觀察,我們就能對人類行為了解不少。不管有些人心理有多扭曲,我敢打賭一旦他們看見地上的錢立刻會撿起來。
米勒和羅斯都對金融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們的研究結論不應是對我們所感興趣的經濟和金融力量的唯一描述,而泰勒一直是已經證明上述觀點的一個行為研究項目的主要貢獻者。例如,1981年,泰勒和圣塔克拉拉大學的赫斯·謝弗林提出了一套關于自制力的經濟理論,去描述人們無法控制自身沖動的經濟現象。當然,人們激勵自己撿起人行道上的10美元鈔票完全沒問題,這里不存在自制力的問題。但他們往往難以抵制花錢的沖動。結果大多數人都會發現自己的退休金不夠用。
經濟學家需要去研究這些人們反復會犯的錯誤。在隨后的職業生涯中,通過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什洛莫·貝納提茲等人合作,泰勒提出了一些機制——就像他和哈佛法學院的卡斯·桑斯坦在兩人合著的《輕推》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將改變這些決策的“選擇架構”。這些機制將幫助具有相同自我控制問題的人作出更好的決策。
改善民眾的儲蓄行為可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在更普遍意義上,它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實現生活中的成就與滿足。
泰勒在他的研究中表明,該如何更加果斷地將經濟調查集中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他的研究方案既富同情心又接地氣,還為青年學者和社會工程師建立了研究軌跡,標志著一場真正持久科學革命的開端。對于他這個人——或者是這個專業——我是再喜歡不過了。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7,編輯:許瑤,審譯:熊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