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治國 史健瑋

【摘要】 目的 探討施行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66例采用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成對照組(采用三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和觀察組(采用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 各33例。比較兩組圍手術期相關臨床指標。結果 本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 全部康復出院。對照組2例中轉開胸。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 但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術后總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且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率(0)明顯低于對照組(12.12%),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發生4例并發癥, 其中1例較嚴重為急性呼吸衰竭;觀察組術后發生2例并發癥, 但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量、術后一般及嚴重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是一種損傷小、恢復快、安全可行、效果顯著的手術方式, 具有推廣優勢。
【關鍵詞】 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肺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2.014
電視胸腔鏡手術是20世紀9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全新的成熟的胸部微創外科技術。本院自2008年起在本地區率先開展了該項技術, 積累了較多的經驗。近兩年來, 本院施行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多例, 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為探討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的效果, 本文以本院治療的66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 對照組采用三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對比并分析其圍手術期臨床指標。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采用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的66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手術方法不同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3例。對照組患者男18例, 女15例;年齡30~74歲, 平均年齡52歲。
觀察組患者男22例, 女11例;年齡28~76歲, 平均年齡5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
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患者采用三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術前均行雙腔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 健側臥位;胸腔鏡孔位于腋中線第7或第8肋間, 作長1.5 cm的切口;主操作孔位于腋前線第4或第5肋間, 作長2.0~4.0 cm的切口;副操作孔位于腋后線與肩胛線之間的第6或第7肋間, 作長2.0~4.0 cm的切口[1]。
1. 2. 2 觀察組患者采用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術前準備以及胸腔鏡孔的位置和切口長度與對照組相同, 該孔用于手術觀察;而單操作孔是以腋前線作為中心參照, 位于水平方向的第4或第5肋間, 作長2.0~4.0 cm的切口, 所有操作均在此孔內完成。
1. 2. 3 肺葉切除術:手術時均為單方向性, 由表及里, 層次遞進, 按照肺靜脈→葉支氣管→分支肺動脈→肺葉間裂的順序依次離斷, 最后行肺葉切除術。術后病理證實均為肺癌, 各樣本淋巴結均無遠處轉移[2]。
1. 3 觀察指標 對比評價包括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術后總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時間、切口感染率、術后并發癥(如肺漏氣、肺不張、心律失常等一般或嚴重并發癥)等圍手術期指標, 并記錄手術完成情況和圍手術期死亡例數。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無圍手術期死亡病例, 全部康復出院。對照組2例中轉開胸。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 但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術后總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且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率(0)明顯低于對照組(12.12%),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術后發生4例并發癥, 其中1例較嚴重為急性呼吸衰竭;觀察組術后發生2例并發癥, 但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數量、術后一般及嚴重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電視全胸腔鏡手術在胸部疾病治療中具有諸多優點, 在保證手術效果前提下, 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手術創傷, 減輕患者痛苦, 更清楚地顯示手術部位的細節, 減少對肺的損傷及出血, 保持術野干凈, 做到鏡下操作無盲區, 以致在傳統的開胸手術中很難完全顯露的側胸壁及肋膈角等部位, 在胸腔鏡下均可很好地暴露, 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手術的可行性及遠期療效。眾多學者的臨床研究也證實了電視全胸腔鏡下手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 4]。
經過20余年的快速發展, 電視全胸腔鏡手術在胸外科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大, 從簡單手術向復雜手術推進, 胸腔鏡下完成肺葉切除等多種復雜手術已是胸外科醫師的共識, 已在國內外各大醫院廣泛開展, 并逐漸在各級基層醫院推廣, 以胸腔鏡為先導的胸部微創手術已成為當代胸外科發展的主流方向。
國內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通常采用包括胸腔鏡孔、主操作孔及輔助操作孔在內的三切口手術方式。由于輔助操作孔的切口入路進胸需經過大圓肌、背闊肌、前鋸肌等較多肌群, 其肌肉的層次多, 血供豐富, 穿刺后易出血;加之后肋間隙較前肋間隙狹窄, 手術操作空間受限, 容易損傷肋間神經及血管, 使患者術后有明顯的疼痛感, 甚至有感覺異常和運動輕度障礙, 以致恢復時間較長;此外對患者的美觀及其心理也可帶來不良影響。endprint
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與常規三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相比, 減少了輔助操作孔, 不僅降低損傷神經、血管的危險性及術中的出血量, 而且由于單操作孔手術患者拔除引流管時間縮短, 致使術后切口感染及其他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較低。國內外的大量臨床實踐均已證明該項手術是更加微創化的手術方式[5-7]。
通過分析本院采用三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與采用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的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相關臨床指標發現: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術后總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時間、切口感染率采用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的肺癌患者效果更優, 其對比結果與國內文獻研究類似[8]。但采用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患者手術時間略長于采用三孔患者, 查其原因主要與單操作孔進出器械受一定的局限以及手術者的操作熟練程度密切相關。今后隨著不斷增加手術例數及大力提高操作水平, 這一差距將會逐漸縮小。且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結合系統性淋巴結清掃治療部分Ⅰa期肺癌、不宜行肺楔形切除術的肺部腫瘤患者和肺功能較差、不能耐受肺葉切除或預計肺葉切除后易發生并發癥的早期肺癌患者具有較好的效果[9, 10]。
綜上所述, 單操作孔電視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由于切口減少, 損傷小, 患者術后疼痛減輕, 病情恢復更快, 近期療效滿意, 不僅安全可行, 而且效果顯著, 結合系統性淋巴結清掃可作為部分Ⅰa期肺癌、不宜行肺楔形切除術的肺部腫瘤患者和肺功能較差、不能耐受肺葉切除或預計肺葉切除后易發生并發癥的早期肺癌患者的新選擇, 具有值得廣泛推薦的臨床優勢。
參考文獻
[1] 孫振宇, 趙永, 顧敏威, 等. 3種手術方式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31(3):427-430.
[2] 張勇, 陸善偉, 王明松. 單操作孔胸腔鏡技術治療早期肺癌. 實用醫學雜志, 2015(18):3066-3068.
[3] 陶顯東, 潘鐵文, 吳彬. 電視胸腔鏡手術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優勢. 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 2011, 4(3):33-37.
[4] 姜冠潮, 楊帆, 王俊. 胸腔鏡肺葉切除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新進展. 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 2010, 26(5):291-293.
[5] 初向陽, 薛志強, 劉毅, 等. 單操作孔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臨床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12, 19(2):113-115.
[6] 陳宇, 鄭紅葵, 錢琳, 等. 單孔胸腔鏡與三孔胸腔鏡進行肺葉切除術的對比分析. 中國現代醫生, 2016, 54(35):40-43.
[7] 郝迎濤, 董曉鵬, 趙小剛, 等. 單孔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肺癌14例臨床治療體會. 山東醫藥, 2015(33):61-62.
[8] 晉云鵬, 盧喜科, 張遜, 等. 單孔與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臨床療效對比. 天津醫藥, 2016, 44(1):101-104.
[9] 王耿杰, 馬良赟, 廖澤飛. 單孔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外周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分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7, 30(2):217-219.
[10] 張瑞杰, 蔡奕欣, 張霓, 等. 3 cm單孔胸腔鏡在解剖性肺段切除術中的應用.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6, 16(1):50-52.
[收稿日期:2017-09-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