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要解決“綠色包裝”的問題,不僅僅是電商或者快遞企業的責任,而是一個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個人的龐大的系統工程。
又到“雙11”這個“剁手黨”們的節日了。據國家郵政總局最新預測,今年“雙11”期間一周內全行業的快遞處理總量將超過10億件,這一數字相當于十年前全年的快遞業務量。在此起彼伏的敲門聲中,快遞小哥帶到家門口的,不僅是心儀的商品,更是海量的快遞包裝箱和包裝袋。
網絡購物的興盛引發了快遞業的繁榮,然而,由此產生的大量快遞包裝經一次性使用后就被扔掉,不但浪費資源,也造成了污染。目前暴露無遺的快遞包裝垃圾難題,與世界上正風起云涌的“綠色包裝”潮流相悖。如何推進綠色物流包裝、提高包裝回收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已成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為世界上快遞業務量最大的國家,我們的快遞包裝,何時才能“綠”起來?
作為一個“網購達人”,上海的陳女士很頭疼的就是家里收之不盡、扔之不絕的各種快遞包裝箱、包裝袋和里面五花八門的填充物。“買一個小小的眼霜,結果裹了好幾層氣泡膜,體積比原來大了四五倍,其實這么包裹實在是沒有必要”。以前,陳女士還會將各種紙殼紙箱積攢到一起,找廢品回收人員上門回收,但后來覺得費老大勁也賣不了幾塊錢,堆在家里也實在太占地方影響美觀,就直接把包裝箱放到大樓的垃圾桶旁邊。陳女士說,怕物品磕碰情有可原,但一些快遞紙箱包裝外的層層塑料包裝袋、再裹上好幾圈透明膠帶的做法,完全沒有必要。“這么多塑料品包裝,廢品回收的不收,基本上也就都進垃圾箱里了,肯定是不環保。”
有媒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八成居民表示,收到的快遞包裝都是直接扔掉,大部分人表示,如果是塑料包裝物,更是全部扔進垃圾桶。記者所住小區的保潔員也告訴記者,垃圾箱里,甚至樓道里,幾乎每天都有快遞紙箱子、塑料袋堆在那里等待收拾。
時下,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和“家宅族”都過上了沒有外賣活不了的日子,錢小姐就是其中一員,“午飯和晚飯都叫外賣,有時候周末早上一睜眼就拿起手機叫早餐。”“每一餐送來都至少一兩個塑料餐盒、一兩雙一次性筷子。外面還有個塑料袋。”錢小姐說,“超市的塑料袋要收費,結果超市省下來的塑料袋,外賣這兒隨便用。塑料袋還可以用來裝生活垃圾,其他不扔也不知道干什么用。”有幾次她想將這樣的餐盒再利用,比如放進微波爐加熱食品,“但不知道這種餐盒能不能微波爐使用、是不是環保無毒,最后都扔了。”
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快遞業務量首次突破312億件,相當于年人均快遞使用量近23件。另有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達到1662億元,增長率達到33%,外賣平臺全國日訂單量約在2000萬單左右。外賣平臺“餓了么”近期也發布了中國外賣大數據,顯示中國市場用戶規模達到6億, 2016年在線外賣用戶消費頻次每周消費3次以上的用戶占比高達63.3%,外賣就餐成為常規方式。按照這個消費方式,每周最少有4億份外賣飛馳在中國的大街小巷。至少產生4億個一次性打包盒和4億個塑料袋,以及4億份一次性餐具的廢棄。
前不久發布的《2017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快遞業的包裝集中在快遞運單、編織袋、塑料袋、封套、包裝箱(瓦楞紙箱)、膠帶六大類。據統計,紙箱使用量占到快遞總業務量50%左右、塑料袋占40%左右。在透明膠帶方面,我國平均每件快遞的用量是0.8米。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也顯示,2015年,全國快遞業2015年中國消耗了99.22億個包裝箱、169.85億米膠帶以及82.68億個塑料袋。其中膠帶的長度可繞地球赤道425圈。如果按照每個包裝箱0.2公斤估算,這些快遞就會產生包裝垃圾400多萬噸。
國家郵政局《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調研組成員朱磊向媒體透露,目前我國快遞包裝回收率小于20%。包裝使用的透明膠帶不僅本身不可降解,還造成紙箱與塑料難以分離,提高了回收成本。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童文紅也曾坦言,目前中國的快遞袋都不是完全可降解的,真正完全可降解的袋子因為成本高,產業發展不起來。也有環保人士介紹,快遞行業每年使用不可自然降解的塑料袋、膠帶,排放的二氧化碳可達2000萬到3000萬噸。目前的快遞包裝透明膠帶,主要原料為聚氯乙烯,在土壤中至少要經過100年才能自然分解。
如此驚人的數據,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已經被快遞垃圾圍城了!
有人呼吁,既然現在收到包裹都要“很費力”地拆了一層又一層撕包裝,為何不索性從源頭上減少快遞的包裝物?不少輿論將快遞過度包裝的矛頭指向了快遞公司,對此,快遞行業大喊冤枉。他們認為,包裝的主要材料來自電商商戶,而快遞公司無權拆開重新包裝。
“我們也是沒辦法!”淘寶網上的一位賣家告訴記者,“我們也不愿意用那么多膠帶、包那么多層,費時費錢,但是如果不包嚴實的話,商品在運送過程中受到損壞,消費者要求換貨的話則更麻煩!”近來紙箱價格漲得厲害,他們也很想少用一點。但是不精細包裝的話,在長途配送過程中商品有可能破損,而且買家會覺得過于簡陋,甚至會懷疑商品的品質,從而影響評價,“少用點膠帶和紙箱,也就省幾毛錢,萬一得個差評,得不償失。”
一位長期送快遞的順豐小哥告訴記者,由于商家怕商品運輸途中遭損,所以拼命給快遞加包裝,裹得像個“粽子”,這也加重了他們的運輸負擔,減少了單車送件量。
更多的人呼吁,快遞行業能不能多使用可降解材料做包裝?然而說說容易做做難。有調查,一只可降解的塑料袋價格是不可降解塑料袋的4至5倍。誰來為這些環保材料買單呢?消費者還是店家?
曾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紙箱子可回收利用問題不大,但塑料袋難以降解且污染環境,無法回收。這就要求快遞及環保等部門加大監管力度,盡早建立綠色“快遞垃圾回收”通道。也有廢品回收者表示,紙箱子有多少要多少,快遞包裝用的塑料袋子不要。因為快遞包裝袋上粘有膠帶,這樣粉碎時不好處理,無法回收利用。外賣的餐盒垃圾,由于經常殘留食物,干濕不分離,也無法分類處理回收。endprint
既然都知道使用環保可回收循環使用包裝的好處,但是消費者是否接受呢?記者曾問過幾位經常網購的朋友,他們均表示可以接受賣家采用可循環使用的快遞包裝,畢竟這是環保的大事,但是也存在著一些顧慮,比如使用循環包裝會不會產生交叉污染?購買生鮮用這種包裝箱會不會不衛生?在媒體工作的姚女士就說,電商以后可以在下單界面顯示,用循環包裝免費,用全新包裝加幾塊錢,她可以接受。
“送貨上門再把包裝盒送回倉庫,太麻煩。”一名快遞員直言,他們的收入與配送量直接掛鉤,如果要回收包裝箱,意味著要等消費者拆包,再把紙箱折疊起來帶回配送站。且不說帶著紙箱行動麻煩,等候拆包就要花不少時間。
真正的困局在于,經過長途運輸與“扔、丟、拋”的暴力拆卸,相對完好干凈的紙箱所剩無幾。而紙箱回收的成本遠高于購買成本。最終的結果是,比起每年上億個紙箱的采購量,回收再利用的紙箱數量似乎不值得一提。回收計劃也在就不溫不火的推行中。
盡管社會一直在呼吁快遞行業采用“綠色”包裝,一些電商和快遞企業也進行了嘗試推廣,但步伐一直不夠明顯。然而今年,企業們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這不僅僅是因為環保壓力的增加,更因為包裝材料成本的上升。激增的業務量和包裝成本,讓這些企業意識到,采用“綠色包裝”不單體現了積極參與環保的責任,也能從中產生強大的經濟效益。
據《解放日報》報道,今年持續上漲的快遞原材料價格已給企業帶來經營壓力。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快遞紙箱使用的瓦楞紙價格在今年經歷“過山車式”變動:在1月和2月,瓦楞紙延續去年漲勢,維持4000元/噸以上的價格高位;隨后大幅下降,在4月1日—10日,價格為2795元/噸,之后逐步攀升;進入8月后,紙價再次回到4000元/噸以上高位;最新數據顯示,9月1日—10日,瓦楞紙價格達4748.3元/噸,為今年以來的峰值。
瓦楞紙價格上漲,直接帶來快遞紙箱漲價。雖然價格變動主要由消費者和選擇紙箱的商戶承擔,但快遞企業也承受了不小壓力。
菜鳥網絡不久前宣布將在“雙11”期間通過菜鳥驛站全面推廣紙箱回收行動。菜鳥表示,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地,以及全國各大高校的菜鳥驛站,消費者在收件拆包后,可以將紙箱留在驛站,由菜鳥聯合紙箱企業對紙箱進行循環利用,再次制成包裝箱用于快遞行業。菜鳥此前發布的綠動計劃,其對外透露的2020年目標,是爭取達成行業總體碳排放量減少362萬噸,主要方式是通過推廣綠色電子面單、紙箱循環使用、推廣快遞綠色能源車。并且將替換電商50%的包材為可降解綠色包材,主要渠道是推廣由菜鳥牽頭研發的100%生物降解快遞袋,和無膠帶的快遞紙箱等包材。
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當前超過70%的快件和包裹來自電商。作為快遞包裝的使用“大頭”,電商巨頭的行動也很積極。
蘇寧易購日前宣布,今年“雙11”期間,蘇寧將用更輕便、易攜帶、可重復使用的“共享快遞盒”取代傳統的紙質快遞盒,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說,“如果電商行業都加入‘共享快遞盒計劃,不再使用傳統紙質快遞盒,那么一年內可省下近46.3個小興安嶺的樹木。”
蘇寧“雙11”推出的“共享快遞盒”在半年前的“418大促”期間已經試水,用可循環的塑料箱代替紙箱裝消費者購買的商品,由快遞員在“最后一公里”投遞并回收。試點以來,每只共享快遞盒平均每天能使用一至兩次,至今,第一批投放的5萬只共享快遞盒已累計節省約650萬個紙質快遞盒。侯恩龍說,今年“雙11”使用的共享快遞盒是“418”的升級版,增加可折疊款,便于快遞員回收。他透露,到明年,蘇寧將整體投入20萬個共享快遞盒,廣泛應用于3C、母嬰、快消易碎商品的自提和送貨上門服務,減少紙箱使用。
今年6月5日,京東物流攜手寶潔等一批來自國際國內的500強品牌共同發起了一項針對綠色供應鏈的聯合行動——“青流計劃”,得到全球知名環保組織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大力支持,并在現場與京東物流簽署了《中國紙制品可持續發展倡議書》。根據這個計劃,京東物流將攜手供應鏈上下游伙伴,推動從品牌商到用戶的全鏈條綠色化、環保化。
據悉,“青流計劃”是京東物流組建子集團后發起的最大規模的環保行動,也是京東物流未來三年內在綠色物流領域最重要的一項戰略舉措。根據該舉措,預計到2020年,京東將減少供應鏈中一次性包裝紙箱使用量100億個,這相當于2015年全年全國快遞紙箱的使用數量。從品牌商到電商企業的供貨端,京東物流將實現80%商品包裝耗材的可回收、單位商品包裝重量減輕25%;在用戶端,京東物流50%以上的塑料包裝將使用生物降解材料、100%物流包裝使用可再生或可回收材料、100%物流包裝印刷采用環保印刷工藝。
實際上,在2015年,京東就已經開始膠帶進行優化,在不影響快件包裝效果和美觀度的前提下,將膠帶的寬度縮短了15%,這項改進,京東物流倉儲體系每年可減少膠帶使用500萬平方米。京東提供的數據顯示,這個“瘦身”計劃讓京東在2016年減少了至少1億米的膠帶使用,可繞地球2.5圈。目前,京東還在部分自提區域推廣試用一種很像圣誕老人禮物袋的紅色的可循環軟環保包裝袋。
早在2011年就在平臺上推行“1元換環保餐盒”活動的“餓了么”,今年 9月6日也發布了“藍色星球”計劃,短期希望從產品層面,引導用戶和商戶自覺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長期希望制定外賣行業環保自律公約,形成行業環保標準。旨在通過不斷擴大的需求,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環保餐具的工藝創新中來,促使環保餐具成本下降、質量提高。
亟待建立回收機制
“目前,快遞包裝材料回收利用的一整套機制尚未建立起來”,上海市快遞行業協會秘書長高鎮海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如是表示。他認為,要解決“綠色包裝”的問題,不僅僅是電商或者快遞企業的責任,而是一個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個人的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endprint
高鎮海認為,政府應該出臺積極的推進和鼓勵政策,從頂層設計來解決快遞包裝垃圾圍城的難題,相關科技企業也要在環保包裝材料的研發上更進一步。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如何使快遞“變綠”一度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不少人認為,提高快遞包裝回收率,推廣和使用綠色包裝,推進快遞企業向綠色物流轉變,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確實到了必須立法予以解決的時候。
“清理快遞垃圾要以政府為主導,以電商、快遞企業為主體,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全國政協委員杜惠平建議,應盡快出臺行業標準,統一快遞包裝。對快遞包裝的結構、規格加以規范,對快遞包裝材料制定標準,原則上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材料,對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要嚴格限制,逐步禁止使用不可回收、不可降解的材料。
全國政協委員鄭惠強也建議加快包裝行業立法,研究制定快遞條例等行政法規,“盡快將快遞包裝列入《循環經濟促進法》的強制回收目錄;同時,貫徹落實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修訂完善《快遞封裝用品國家標準》,并將其調整為強制性標準。”
去年8月,國家郵政局出臺了《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實施方案》,提出快遞業包裝要在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等方面取得明顯效果。推進快遞業包裝法治化管理、加快快遞業包裝綠色化發展等重點任務,并將其細化為強化快遞業包裝日常監管、制修訂快遞業包裝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等12項具體任務。但截至目前,相關行業標準并未出臺。今年8月國家郵政局再次發文明確,到2020年,要基本淘汰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包裝材料,基本建成社會化的快件包裝回收體系。但業內人士指出,這些非強制的規定執行起來很有難度。
不過就在最近,國家郵政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商務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了《關于協同推進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的指導意見》,將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創新驅動、源頭治理,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的原則,進一步優化頂層設計,推進源頭治理,增加綠色快遞服務產品供給,提高快遞業包裝領域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包裝耗用量,減少環境污染。
《指導意見》明確了“十三五”期間快遞業綠色包裝工作要實現的三大目標,即: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取得明顯效果,科技創新和應用水平大幅提升,治理體系日益完善。到2020年,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材料應用比例將提高到50%,基本淘汰重金屬等特殊物質超標的包裝物料,基本建成專門的快遞包裝物回收體系。主要快遞品牌協議客戶電子運單使用率達到90%以上,平均每件快遞包裝耗材減少10%以上,推廣使用中轉箱、籠車等設備,編織袋和膠帶使用量進一步減少。基本建立快遞業包裝治理體系。
隨著政府的強力推動和相關機制的逐漸建立完善,快遞包裝變“綠”,已經在路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