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摘要: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常態,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問題越發凸顯,成為了困擾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突出難題。本文對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進行了分析,結合其就業問題,從高校和大學生兩個方面,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夠為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大學生 就業問題
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經濟也開始從持續高速增長進入到了新常態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支持,經濟新常態存在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從經濟增長速度適當放緩;二是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消費需求以及第三產業逐漸成為了經濟社會的主體,呈現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三是有創新取代了生產資料和資金,成為了新的驅動力。
一、經濟新常態環境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就業領域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如服務業的人數顯著上升,創新和創業成為了全新的就業突破口,同時結構性事業呈現出了不斷加劇的態勢。面對這種情況,大學生就業也表現出了一些新的問題:
(一)供需矛盾突出
一是人才流向集中,大量優秀的畢業生在就業地區的選擇上都傾向于中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西部地區以及一些對于人才需求迫切的老工業基地缺鮮有畢業生愿意問津,出現了東部地區人才過剩,西部地區一才難求的情況;二是人才素質不足,在當前的發展環境下,企業不僅需要具備專業技能的高端技術型人才,而且強調人才的人際交往能力,但是這一點在大學教育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學生在從學校進入到社會后,由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欠缺,在與用人單位進行溝通和交流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阻礙,也影響了其有效就業;三是人數增長過快,高等教育和職業駕馭的普及,使得大學生的畢業人數持續增長,而與之相對,市場所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是非常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供過于求的問題就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度的增大,失業率居高不下[1]。
(二)學生定位不當
一是對于自身的定位不當,在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應該在進入校園后,就制定合理的目標和計劃,明確自身的需求,為后續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就目前而言,多數學生并沒有重視這個問題,在學習中存在盲目性,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導致在就業時一片茫然;二是對于產業的選擇定位不當,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就業的目標鎖定在IT、信息、能源等產業,對于一些傳統產業則不屑一顧,引發了朝陽產業人才過剩,傳統產業人才嚴重不足的現象。
(三)求職渠道狹窄
現階段,由于信息的匱乏,多數大學生在選擇求職渠道都是以招聘會為主,部分可能會利用網絡來找工作,但是很少用到其他媒體,導致求職渠道過于狹窄,競爭激烈,使得一方面大學生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另一方面許多企業人才極度匱乏卻招不到人。
二、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應對策略
針對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從高校和大學生兩個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配合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為社會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一)高校層面
1.強化就業培訓: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源之一,是大學生普遍缺乏就業意識,沒有制定正確擇業觀念,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存在著盲目性的現象。對此,需要加強對于大學生職業意識和就業意識的培養,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使得學生能夠明確自身的實際需求,制定出具體可行的就業計劃。同時,學校方面應該加強相應的信息收集工作,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企業的需求以及人才市場的動態變化,根據實際情況對自身的就業意向進行調整[2]。
2.關注市場需求:高校在進行專業課程調整時,應該關注市場需求的變化,確保人才培養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一方面,應該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背景,增加一些外語、國際業務等方面的課程,另一方面,應該對教學的手段和方法進行創新,改掉以往單純注重知識和技巧傳授的方式,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強調與學生為主體,發揮其能動性,并且需要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3.重視企業實訓:高校應該引導學生做好自身的合理定位,確保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對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進行彌補,以一個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就業。不僅如此,還應該加強相應的實訓教育,通過校企合作或者構建校外實訓基地的方式,使得學生能夠提前解除實際工作氛圍,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引導學生樹立理論聯系實踐的意識,促進大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二)大學生層面
1.提升個人能力:個人能力對于就業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同等的競爭條件下,個人能力越高,就能夠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例如,在校期間,大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在招聘會中收集自身感興趣的就業信息,也可以在不影響學業的基礎上,通過兼職來積累社會經驗,豐富閱歷,為將來真正走入社會積累更多的資本。
2.明確個人定位:大學生必須能夠對自身進行深入剖析,明確自身的能力素質,從市場的實際需求出發去更新自身的觀念和認識,適當放寬就業的區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消除好高騖遠的思想,避免出現功利性和短視思想,以更好的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3.嘗試自主創業: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創業是一種機會,也是一個挑戰。在就業崗位緊張,就業壓力巨大的情況下,大學生可以嘗試自主創業,轉變自身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正確對待創業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樹立起良好的自信心[3]。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經濟新常態環境下,大學生就業問題越發凸顯,在面對越發激烈的就業壓力時,高校、大學生以及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通過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幫助大學生更好的就業或者自主創業,推動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徐舒寧,陳為旭.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J].中國大學生就業:理論版,2016,(05).
[2]朱良全,張杰,王啟亮.經濟新常態下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剖析與對策[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18).
[3]陳榴,潘雪,曹啟慧.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與對策[J].時代金融,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