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銀輝
從教三十多年,做中小學校管理工作近二十年,突然感覺現行的教師教學行為存在許多的問題,粗略歸結為“三脫”,以供大家批評指正。
一、教與育脫離:只教而不育
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有明確的規定,教育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英美國家的教育學家給“教育”下的定義: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使作善也。顯然,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有育人的責任。古語也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且傳道排先。
可如今的老師絕大多數是忽略“傳道”育人的。“打鈴上課,鈴響下課;上課又講又練題目,下課師生形同如陌”,這是當前的一種普遍現象。課堂上,老師在學生面前,又回歸了古裝劇中板著面孔,威風凜凜的尊容。老師一個學期下來,連學生名字都叫不出幾個。師生之間缺乏真情的溝通,缺乏品德的熏染。老師把課標中關于課堂教學目標中的“情感目標”拋之九霄云外。可嘆的是有些老師還美其名曰“做純老師就是這樣的,育人又不要評估”。
教與育不能截然分開。把教與育分開的課堂,只能是滿堂灌、填鴨式的課堂;只能是剝奪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只能是落后低效的課堂。易中天說讀書分為謀生和謀心兩種,謀生的讀書,從小學到大學再找個好工作,不是真正的讀書;謀心的讀書,是為了心靈的凈化和安慰。與此類似,上學有一種謀生的上學,為了生活得更幸福;同時還要有謀心的上學,謀心的上學就是要活得更高尚、活得更崇高,心靈有安慰、心靈有寄托,即接受教育的非功利性目的。把后者說得更加貼近生活一點,就是當前的教育者要告訴孩子,做真實的人。
為了把“教”和“育”更好地結合起來,為了讓學生既學會求知,又學會做人,我校推行了“三育九養”教育模式。“三育”是:德育、智育、心育。其中每一育又含“三養”。德育,是指以實現人與人關系和諧為目標的教育活動,人與人的關系和諧是德育的根,它分:養正、養誠、養善;智育,是指以實現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為目標的教育活動,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是智育的根,它分:養能、養思、養體;心育:是指以實現學生身心和諧為目標的教育活動,人的身心關系的和諧是心育的根,它分:養志、養靜、養美;其中“三育”是綱,“九養”為目。“三育九養”的理論與方法,是北京創新研究所教育科研中心研發的一項創新成果,是最富人性化的一種教育模式。
二、教與學脫節,重教而輕學
傳統的課堂教學一直為人們詬病,但時至今日,還有許多老師(也可以說是大部分老師),只強調教師教,而忽視學生學。支撐教師們這一做法的根本原因,還是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思想。教師讓學生像口袋一般,大把大把地裝,把小學初中這點知識裝進腦子里,然后,讓學生像機器一樣,沒日沒夜地練,把每一本學習資料上的題目都做一遍,錯了的都抄起來,再復習幾遍;于是乎,學生一天到晚都坐在板凳上做那些做不完的作業,學習上根本沒有一點自主權。確實,這樣在短時間內能把學生的分數拔高。但,這是拔苗助長的行為,長期下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這是一種摧殘。這種教學下的學生,只能是沒有思想的,沒有創造的,沒有健康的,沒有快樂的,也不可能是主動勤奮和會學習的。而我們的老師是不管這一點的,因為“我教這一年,我只管這一年,我要這一年的成績,這一年沒有成績我的日子就會不好過;下一年管不了這么多,還不知是誰教呢。”于是,今年你拔一下,明年我拔一下,滿田的禾苗基本上都奄奄一息了。
科學的教學方法必須是教和學統一的,必須堅決地真正地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我們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實際教學中,從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出發,強調小學生要注重學習態度的養成,初中生要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具體地制定了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的操作步驟和要求,比較好地規范了學生在“學”這個方面行為。再者,初中各班級均開展了學法指導課,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理性學習;由學校主要領導人親自授課。實踐證明,學校的做法,讓學生不但取得了考試高分,并且獲得了學習快樂。
實現傳統“重教”向現代“重學”的轉變,還必須加強教師專業化培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師走向專業化,是教師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是教師發展的趨勢。不斷地更新完善教育思想和觀念,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應成為教師工作的常態。教師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這“一桶水”不能是死水,而應是活水;死水會臭會變臟,活水才鮮有營養。學校要研究老師心理,抓住教師自尊心強,內心渴望學生成才成功,愿意改變低級庸俗“教書匠”標簽的特點,有計劃地對教師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師徒結對幫扶”、“教學展示”等形式的培訓。要加強校本培訓,讓學校的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確實起到帶頭作用。
三、教與管脫軌,有教而無管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教師第一節課就得給學生“立規矩”。但很多老師沒有課堂管理觀念,總是強調這是班主任的工作。于是,有許多的課堂是這樣的:老師一堂課除了尖叫、生氣、摔東西、不禮貌語言攻擊外,講課時間沒幾分鐘,反過來怪學生素質差,看不到自己的管理學生的能力差。
確實是,現在的學生我們感覺更難管理了。尤其是初中生。情感豐富但不穩定,想要個性張揚而又時時感到羞澀;學生心里的話常常是不愿對長輩說的。學校和家庭要根據學生這一年齡特點,在對孩子的管理上要高度信任,相互理解,因勢利導,通力合作。
我們學校在教師和學生管理中著力打造“三個文化”建設。首先是“激勵文化”,這是學校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文化,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教育理念,尊重師生、理解師生、信任師生,給師生提供展示的平臺,激勵學生,激勵老師,讓師生人人享有出彩的機會:再者是“執行文化”,執行力可以將學校長期的發展目標一步步落到實處;是把辦學理念、發展規劃、學校計劃、學校決策轉化成為學校發展壯大、教師專業成長、學生理想放飛的關鍵;第三是“細節文化”,學校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樓房的每一個地方,都精雕細刻,貼上極具正能量的字畫,同時也教育師生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言行,多進行師生談話交流。讓老師和校園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起著無聲的熏陶作用。這時,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就猶如潺潺流水,潤物無聲。長此以往,水到則渠成。學校做到這里就很好地闡釋了上善若水,教育如水的真正含義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