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蔡嫻
【摘要】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是國家未來創新能力的基礎。文章結合實際分析當前高校科研創新的現狀,提出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應該依托學校提供良好的研究氛圍和制度保障,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構建學校-教師-學生三方聯動長效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 科研創新能力 聯動長效機制
【基金項目】“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資助項目”(YB201514)。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238-0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動力源泉。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是國家未來創新能力的基礎,高校作為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搖籃,如何將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是當前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近年來,我國高校在大學生科研活動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起步較晚,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當前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關注度高,但參與不足
當前,大學生對科研創新活動以及各類競賽的關注度較高,但真正參與的人卻不多。大部分同學雖然有參與科研活動的愿望,但由于對科研工作認識不足,認為科研工作難度大,要求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足以應付這些工作,因此很多愿望就半途夭折了。
(二)教師的職責定位存在偏差
多數大學教師還是習慣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即單向性地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缺少對學生科研知識的輔導和相關科研能力培養的投入。在課堂上,學生的任務就是記住老師說的,課后完成作業,但這并不表示學生已經具有運用所學知識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研究者表示“正是由于傳統守舊的教學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窒息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挑戰權威的精神[1]。
(三)缺乏必要的領導和管理
目前,面向大學生的科研立項和學科競賽有很多,例如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ACM程序設計大賽,大學生英語競賽,數學建模競賽等,相對應的,負責這些科研立項及學科競賽的部門一般有學生處、團委、教務處、科技處等,不同部門的組織形式,管理方式不盡相同,缺乏統一的領導和管理,使得管理職責不清。(監督不到位)
(四)保障體系不完善,激勵和評價機制不健全
據調查統計, 保障不利成為了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最主要客觀因素[2]。保障體系主要包括資金和場地兩方面。任何科研創新活動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特別是大學生科研經驗不足,會遇到更多的困難與問題,如果不能解決活動時需要的經費,就會打擊學生搞科參與科研的積極性。相關數據顯示,除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對在校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方面投入水平較高外,其他院校在對學生科研能力培養中投入的經費明顯不足,甚至沒有[3]。另外,科研平臺搭建不足也是制約大學生科研活動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激勵機制不健全, 評價指標不科學。對于學生而已,傳統的物質精神獎勵已經不足以很好地激發他們的科研興趣。對學生的評價機制也忽視了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課外實踐以及科研創新成績、科研成果轉化的全面考核[4]。對于教師而言,學校缺乏對學生科研創新活動指導教師的物質及精神獎勵。尤其在教師的職稱評定中,重視教師自身的科研成果,而忽視教師對學生的科研貢獻。
二、建立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聯動長效機制
依托學校提供良好的研究氛圍和制度保障,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構建學校-教師-學生三方聯動長效機制。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學生既是科研創新活動的主體,又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針對目前大學生科研創新意識不強的現象,應該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培訓,講座,參觀展覽和學習交流等多種方式對科研活動進行廣泛宣傳,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各項活動,幫助他們從自己的優勢和專長有選擇地參加科研創新活動。以學生典型帶動廣大同學參與科研活動,鼓勵學生間進行合作學習。
(二)做好教師的引導工作,實現教學與科研的互動
對于低年級(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將科研創新活動與課程教學相結合。教師應該多向學生介紹專業發展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在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小論文等形式進行研討式教學,培養學生初步掌握文獻檢索,資料的簡單分析、論文摘要的撰寫等科研步驟和方法。
在高年級(三四年級)的學生中實施導師制,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是一個有效的措施。科研項目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尤其本科生專業知識儲備有限,科學素養不夠,這時候導師的指導就非常重要。根據興趣和特長,將學生分組,為每組學生配備一位導師,導師可以把所帶學生團隊吸納到自己開展的科研項目研究中,通過科研實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項目設計、數據處理、結果分析等能力。導師也可以將科研訓練與論文設計相結合,導師指導學生圍繞課題組的科研工作進行畢業論文探索實踐,對學生進行科研能力集中強化訓練[5]。
(三)完善學校的制度體系,為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高等學校應該在相關制度方面進行積極改革,為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工作提供保障。
1.組織保障。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以江蘇大學為例,學校成立了以分管校領導為組長, 整合了科研、教務、學工、團委、后勤等各部門資源的“大學生科研立項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學生科研立項活動的各項組織管理工作[6]。
2.條件保障。設立大學生科研專項基金,為學生開展創新研究提供經費支持。加大實驗設施投入,為創新研究提供場地設施支持。建設科研創新活動基地,為學生的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提供實踐的平臺。
3.制度保障。完善激勵和評價制度。通過設立創新學分,優先向用人單位推薦獲獎學生等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科研興趣,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去。同時加大對指導教師的獎勵,比如給予工作量補貼,在評職稱時給予一定加分等。
參考文獻:
[1]劉道玉.論大學創造性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高教探索,2011(1):5-11
[2]王莉.研究型大學本科生科研活動管理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 2008
[3]張冰融.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現代教育管理,2014(6):71-75
[4]趙慧杰.促進90后大學生科研創新的對策研究——基于與80后、70后的比較[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7):11-15
[5]朱道立.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和優良學風建設的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 2013, 40(2): 328-333
[6]李洪波.高校大學生科研創新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江蘇大學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6):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