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 濤 梁 旭
看“新春走基層”如何推出“經典瞬間”
——新華社廣東分社記者小分隊主題報道的新媒體實踐
□ 文/吳 濤 梁 旭
新春走基層活動中,記者如何讓全媒體新聞作品從眾多同類報道中脫穎而出,打造互聯網“刷屏”的精品力作?其背后有哪些規律可循?本文作者所在的采訪團隊打造了瀏覽量過億的《開往春天的扶貧列車》融合報道,作者分享了相關思路和做法。
融合報道 新春走基層
在2017年新春走基層報道中,新華社《開往春天的扶貧列車》系列融合報道獲得超過一億次的瀏覽量,其中圖片報道《3歲的等待與33歲的歸途》中石欣父子相遇的一瞬間,感動億萬讀者(本刊第3期刊發了此照片賞析)。春節期間,新華社記者歷時半個多月,在億萬歸家團聚的人群中、萬千個為生計奮斗異鄉的故事中,用心、用情去采訪,用腳步、用責任來記錄,最終成就了這組報道。
在新華社廣東分社推出的《開往春天的扶貧列車》融合報道中,圖片故事《3歲的等待與33歲的歸途》成為引燃讀者情緒的爆點,“兒子在樹下等爸爸回家”的照片擊中了無數人的內心。
著名詩人席慕蓉在《初相遇》里說,美麗的夢和美麗的詩一樣,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沒能料到的時刻里出現。這張最打動人心的瞬間,也是一個沒預料到的意外。
1月19日,記者一行跟隨采訪對象石欣在吉首站下了火車,轉乘大巴到達麻栗場鎮,隨后轉乘一輛擁擠的公交,回到石欣家——溜豆村。湘西山村的早晨煙雨迷濛。石欣走在前面,我們跟在他身后。一路上,攝影記者拍了許多張石欣的背影,并不斷設想,他到家那一刻,和父母見面會是怎樣的情景。轉過幾道彎,當我們向石欣家的方向走去時,突然發現遠處大樹下有一個小小的身影,我們心里一驚,正要問他“這不會是你兒子吧?”話還沒問出口,就聽石欣在前面用家鄉話喊他兒子:“家鴻,你在這兒等我啊,你喊我沒?”
那一瞬間,隨行的我們仿佛被某種東西擊中了,來不及想太多,趕緊拿起相機,按下快門。
這組圖片故事為什么會引發如此多的心靈共鳴?采訪對象石欣只是萬千外出務工人群中的普通一員。他3歲的兒子,只是留守兒童群體中的一員。但這印證了一句話:一張好照片成就于一個被攝對象的靈魂。真正感動人的力量,蘊藏在被攝對象身上,蘊藏在為家庭、為親情奮斗不息的情節里。正因他們是普通人,與每位讀者一樣,真實地生活在我們身邊,看到他們,就看到了我們自己。不少網友在評論里寫下了自己相似的經歷。有網友留言說,她小時候和弟弟就是這樣一起站在村口等爸爸回來。也有網友留言表達自己想念留守在家里的孩子。
這次采訪,如同一次奇遇。作為一名記者,有時我們并不知道,下一秒等待你的是什么;但是,我們必須時刻準備著,去迎接奇遇的發生。那么,我們該如何準備?
時代的重大主題是新聞報道的沃土。厚植于時代沃土,新聞報道才能引起受眾的強烈共鳴。
為做好報道,2017年春運開始前一個月,記者就開始梳理相關選題,撒網式搜集線索。期間,記者獲悉春運期間,廣鐵集團和有關政府部門、愛心企業將開出“摩托車大軍專列”“創客專列”“扶貧專列”等多趟愛心專列。扶貧是重大主題,扶貧專列成為新春走基層報道的重中之重,記者在分別開往廣西、貴州、湖南的多趟扶貧專列中選定了K9064次“精準扶貧專列”。
這趟專列從深圳西開往湘西吉首,對它的選擇頗有講究。這趟專列將搭乘數百名來自湖南省花垣縣的貧困務工人員返鄉過年。經思考,我們確定在國家扶貧攻堅的大背景下,通過選擇3位“小人物”的返鄉故事來切入報道,全程跟拍他們在廣東的工作情景、回家行程、親友團聚,展現家境貧困務工人員的奮斗路、歸家路、致富路。
每一個人都在大時代里前行,參與創造了這個時代。記者穿過時代背景,找到一個個鮮活的采訪對象,傾聽、記錄他們的故事。在扶貧專列發車的前一周,記者兵分三路去往廣州番禺、佛山和深圳,在被采訪對象的工廠、車間、宿舍進行紀錄式拍攝和采訪,跟隨他們工作、吃飯、休息……了解他們在廣東打工的歷程、盼望回家團聚的心情等,掌握前期現場素材。
列車發車當日,記者跟隨石欣等三名采訪對象進行全景式跟拍,在17個小時的行程中跟隨采訪拍攝,聽他們和老鄉聊生活的變化和個人的心聲。
火車到達吉首后,記者們趁著夜色,分別跟隨三人多次轉車進村入戶,見證其家庭生活的現狀、采訪拍攝其父母子女。
出發那天,登上這趟扶貧專列做報道的記者來自中央和地方數十家媒體,部分媒體還一路跟車到吉首。最終只有新華社報道了如此轟動的獨家新聞。原因在于我們的根扎得最深。
這次報道,記者在采訪中“兩頭扎下根”:一頭扎根三名貧困務工人員所在的工廠、車間;一頭扎根他們家鄉的村莊、家庭。簡單地上車、跟車、下車,無法承載精準扶貧此類厚重的時代主題。捕捉到《3歲的等待與33歲的歸途》中最沖擊人心的那張圖片,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采訪前,誰也不曾料到石欣的兒子會在路口等父親,這是偶然的意外之喜。但若記者“腳力”未到,只是跟到車站便打道回府,而不是“扎根”進村,必然不會與這個瞬間相遇。
要采訪對象講述時有完整性、情緒表達有連貫性,需要“一口氣說下來”;文字采訪可能更多的是聊天,隨時插話;圖片報道需要“瞬間力量”,隨時抓拍;面對不同的需求,要求不同分工的記者密切配合,既獨立又相互依賴。
文字報道需要從圖片和視頻報道中汲取表現形式上的營養,使文字可視、可感、可讀,同時要為圖片和視頻報道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深度空間。此次融合報道爆點在“3歲的等待與33歲的歸途”的圖片瞬間,但報道的立意揭示需要文字報道展開背景鋪墊、關注人性以及對奮斗故事的深刻挖掘。最終,整組融合報道不僅僅展現“親情”的催淚瞬間,更有個人命運在國家精準扶貧中逐步向好的深度展現。
在傳播上,《開往春天的扶貧列車》系列融合報道采取多次加工、多平臺發布。報道在新華社新華全媒頭條上進行過三次整合加工,連續推出《開往春天的扶貧列車》全媒報道、圖文故事《3歲的等待與33歲的歸途》、長視頻《3歲的等待與33歲的歸途,就這樣奔往家的方向》三篇重磅報道。此外,新華視點欄目播發《從廣州到湘西:向家的方向走去》《駛向家和更美好的遠方——精準扶貧專列故事》。
最終,報道在傳統線路和新媒體終端的共同發布下,形成了全媒體影響力。新華社客戶端登載相關報道后,人民日報系列新媒體等紛紛轉發,騰訊、網易等門戶網站及其客戶端全面采用,微信朋友圈廣泛分享,呈現出在手機端連續數天的“刷屏”之勢。(作者單位:新華社廣東分社)
融合報道要獲得成功,離不開團隊合作。文字、視頻、圖片、音頻共同構成融合報道的新聞整體,文字稿件和動態視頻不再是獨立的新聞主體,而是融合新聞的組成部分,甚至還可能具備互動性和實時性——問答、評論和GPS位置信息追蹤展示等等。
此次報道不是“文字+圖片+視頻”的簡單拼接,而是在選題策劃、采訪過程、后期加工和傳播推送等流程中,不同分工的記者進行無縫融合。
比如,在選取典型報道人物時,文字報道講求的“有故事”不能做為唯一遴選標準,我們充分考慮視頻報道和攝影報道需要的人物面貌、語言表達等因素,嘗試“融合標準”。在前期“選角”時,歷經周折采訪到一個在深圳務工的農民工,他的故事很好,但他穿锃亮的皮鞋、談吐已經很“城市化”。雖然我們費了不少心思找人,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采訪對象。
同樣,在采訪過程中也需“融合”,這就導致問題設計、采訪方式等方面與傳統文字采訪不同。視頻采訪需
編 輯 翟錚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