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世雄
做深“一帶一路”報道,如何創新作為?
——以《福建日報》相關報道為例
□ 文/林世雄
地方媒體如何做深做透“一帶一路”報道?作者認為,地方媒體置身基層,更接地氣,容易接觸到更加具體、生動、活潑的新聞素材,采寫出更加親切、深刻和有影響的新聞稿件。做深做細“一帶一路”報道,地方媒體有著廣闊的采寫空間。
一帶一路 地方媒體 創新 福建日報
“一帶一路”提出三年多來,東連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跨越高山深海,正在逐步構建世界上最壯美的經濟走廊。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中國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國際產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作為全球時政經濟的熱點之一,“一帶一路”吸引了眾多主流媒體目光。三年多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主流、權威媒體,充分有效地運用傳統和新媒體手段,對“一帶一路”的建設與成就,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系列報道和追蹤,對多元化的社會輿論加以引導,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做大做好“一帶一路”新聞報道,是不是只是幾家中央媒體的專利?地方媒體如何做深做透“一帶一路”報道?以我的個人經歷為例,三年多來,我在《福建日報》刊發的新聞稿件七百多篇,其中,有二百五十多篇稿件與“一帶一路”有關。應該說,做深做細“一帶一路”報道,地方媒體有著廣闊的采寫空間。而且,地方媒體置身基層,更接地氣,容易接觸到具體、生動、活潑的新聞素材,采寫出親切、深刻和有影響的新聞稿件。
“一帶一路”以中國為始發點,中國各地、各省份根據在對外開放中的不同態勢予以明確定位。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中,福建被定位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廈門與福州、泉州等城市被列為“海絲”戰略支點城市,被確定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福建日報》積極關注廈門在全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城市建設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并在報道中取得了一些經驗。
廈門對外交流歷史悠久,自“五口通商”時起,就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廈門在對外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為融入新時期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此,我密切關注廈門市委、市政府的經濟發展,關注廈門市貫徹落實中央、福建省政策以及市里自主出臺的相關政策、舉措及其所取得的成績與經驗。《廈門出臺“一帶一路”建設行動方案》《“一帶一路”新機遇》《廈門:全面發力“一帶一路”戰略》《融入“一帶一路”,廈門正發力》《迎“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廈門海洋經濟千億產業鏈駛向藍海》等一系列報道,全面介紹了廈門全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舉措。
2015年8月,一列滿載貨物的中歐(廈門)班列從廈門自貿片區海滄自貿園區出發,沿著古老絲綢之路的方向前行。半個月后,這一“鋼鐵駝隊”在走過1.2萬多公里行程后,抵達其終點——波蘭羅茲。使大批產自廈門的電子、鞋服等產品通過這樣的方式走進歐洲各國的商店,而產自歐洲各國的葡萄酒、肉類、日用品等也因此走進廈門市民生活。
2016年4月,該班列通過海鐵聯運延伸至臺灣,2017年3月,該班列啟動了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試點計劃……在每個新聞節點,記者都給予充分報道,先后采寫了《我國自貿試驗區開出首趟特需貨物列車》《“安智貿”首條鐵路專線在廈啟動》《“臺廈蓉歐”班列首票臺貨在海滄關封》等系列報道。
“一帶一路”涉及面廣,內涵豐富,做大“一帶一路”宣傳,一定要緊緊抓住地方特點,突出地方特色。就廈門來說,廈門是經濟特區,開放度相對較高,自貿試驗片區、臺商投資區等特點鮮明。尤其是廈門自貿試驗區是塊“試驗田”,有30項改革舉措屬全國首創,在全國率先推進“多規合一”、商事登記、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改革創新不僅提升了貿易便利化水平,也切實降低了企業運行的“制度成本”。而寬松有序的環境,激發了市場活力,帶來了產業繁榮。而“一帶一路”戰略則為廈門從這一節點向外延伸,提供了放射線,與國際市場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在實際采訪中,筆者多次深入廈門自貿片區現場,采訪管理單位與駐區企業,緊緊圍繞自貿片區特點,先后采寫了《自貿試驗花開鷺島》《融入“一帶一路”,打造最好自貿試驗區》等五十多篇新聞報道。僅今年二月以來,就先后采寫了《廈門自貿片區再增6項全國首創舉措》《廈門:自貿沃土引產業集聚 》《廈門片區自貿試驗升級版即將上線》《航空維修鑄就百億產業鏈》等十多篇新聞報道,發表在《福建日報》頭版頭條等顯著位置。
“一帶一路”建設給世界各國帶來商機,特別是給沿線國家發展本國經濟帶來不可多得的機遇。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廈門市在“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建設中,積極打造互聯互通重要樞紐,密切人文交流,促進經貿合作,深化海洋合作,取得重要成效。
創辦于1997年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是廈門乃至福建省最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與發展,20年來,投洽會緊跟經濟全球化趨勢,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萬名境外客商參會,45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3200多家跨國公司參會或參展;30000多個項目在投洽會上簽約,3000多億美元資金從投洽會進入中國市場,一大批中國企業從投洽會走向世界。
投洽會已從最初的區域性經貿活動,發展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投資促進盛會。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投洽會的舞臺更加廣闊,投資洽談的內涵更加豐富多采。第十八屆(2015年)投洽會,共有來自106個國家的逾93700名客商參展參會,總簽約投資項目數共計1571個,總簽約額5031億元;第十九屆投洽會盛況空前。來自100多個國家(地區)近12萬名境內外客商、5000多家企業紛至沓來。共簽訂各類投資項目1502個,總投資金額5073億元。
每年投洽會,《福建日報》都會精心策劃,抽調精兵強將組成采訪團,做大做強盛會報道。深入現場,聚焦各類專題,做深綜述報道,就是做好相關報道的一個切入口。如《“一帶一路”相輝映“臺味”濃郁商機多——第十八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綜述》《聚焦“一帶一路”推動雙向投資 第十九屆投洽會今開幕》等報道,不但提供了信息,并且提煉出會議的核心主題和重點關注。此外,近年舉辦的廈門國際海洋周、廈門國際人居展、海峽兩岸文博會等重大活動,總會圍繞“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開展研討、展覽與交流活動,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新聞富礦。
(作者是福建日報社廈門記者站站長、《海峽導報》常務副總編輯)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