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揚 張益民
中國人對于祠堂的信仰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先秦時期,《禮記·曲禮》上說:“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宗廟即是祠堂的前身,早期宗廟一般建在室內,后來才遷到室外,占單獨一屋。漢朝時,有子孫后代為家族先人建立祠堂的,也有為功勛卓著的人單獨建祠祭祀的。此時的祠堂繼承了宗廟的含義。祠堂的大規模復興是在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在他的《家禮》中詳細制定了祠堂祭祀等系列規則,從此開始,我國祠堂祭祀制度基本完善。從明朝開始,直到清朝,統治階級鼓勵民間修譜建祠,祠堂修建蔚然成風,祠堂文化也達到鼎盛。簡單說來,基層政權主管法治,而德治的功能主要由以祠堂為標志的宗族來承擔,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護封建社會統治。一直到建國之前,祠堂在中國人心目中都占據重要地位。建國以后,隨著破四舊等一系列運動的開展,宗族勢力被逐漸削弱,以祭祀為主的祠堂文化作為封建迷信被強力打壓。加上鄉鎮村級行政機構的設置,健全了我國基層的政治制度,取代了宗族原有的政治職能,宗族和祠堂的功能領域大輻縮減,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
改革開放的深化不斷解放著人們的思想,與此伴隨的,一方面是科技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就是對以祠堂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重新關注。據2012年數據,我國300個常用姓氏中有近一半有自己的宗親網[1]。經過五年發展,現在的數據應該更為可觀。每個姓氏都有數個甚至數十個本姓祠堂,族人圍繞這些祠堂舉行各種活動。其活動形式非常靈活,大規模的如祭祖、小規模的如尋根、境外交流互訪等。其中,尋根既包括國內的姓氏族群回到本姓氏的初祖居住地尋根,也包括世界各地華人華僑回國尋根。宗族以尋根、交流互訪為名義的走出去的過程,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向外傳播的過程,各地宗親在交流的同時,增加信息溝通,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擴大文化影響,增強文化認同。
1.祭祀。供奉牌位和祭祀祖先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統稱為敬宗。主要表現形式是平時的打掃供奉和重要節日的祭祀活動。調研中發現,基本上所有祠堂都設有專人負責,主要任務是祠堂的日常打掃和維護。關于祭祀,不同祠堂規定也不盡相同,有的祠堂規定每個月祭祀2次(初一、十五),有的則要天天祭祀,保證香火供品不間斷,由祠堂維護人員負責。遇到重大節日進行祭祀時,族人們都會聚集在祠堂,先向祖先供奉香燭、花、果、牲畜等祭品,然后叩頭行禮、還要念誦祭文,一是感謝祖先庇護,使得家族繁衍不息,二是祈求祖先繼續保佑,福澤子孫后代。祠堂祭祀的作用,不僅承上(祭祀祖先),還要啟下(教化后代),即祭祀過程中,要重申家規家訓,借此教育子孫,規范族人。
海南本地群眾對祠堂的尊重程度非常之高。每年清明和冬至,是祠堂祭祀的大日子,無論距離多遠,家族子孫都會趕回祖宅參加活動。所以,許多華僑都會選擇清明冬至期間回瓊,祭祖順便談生意。海南的部分單位甚至會在安排重要工作時避開這些日子,以尊重當地群眾的習俗。每個家族遇到大事,如婚(嫁、娶)、喪、添丁、加官,還有上大學等大事,都要先祭拜告祖之后,才能繼續進行。如果結婚儀式沒有祭祀祖先,代表新媳婦沒有被家族接受,會被笑話。
2.建祠。敬宗的另一種表現是建立祠堂方面。每個姓氏都不只一個祠堂,有的有十幾個,有的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有的祠堂供奉的是開宗始祖,或開墓始祖,也有的是為了紀念有特殊貢獻的人。調研發現,興建祠堂正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尤其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更傾向于在家鄉興建祠堂,這種祠堂一般供奉其父輩或是祖輩。我們訪談了一位澳大利亞女華僑,在20世紀70年代跟隨母親出國,她在事業有成后回到故居,希望為父親和叔叔建立一座祠堂,資金和圖紙都已就緒,后因特殊原因沒有建成。
收族功能是以祠堂祭祀為基礎,在宗族活動中加強宗族凝聚力和祠堂影響力的過程,是緩慢漸進的過程。在現代社會,收族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巨大能量也在不斷發揮,為部分地區帶來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封建社會,一個姓氏的族人大都聚居在一起,不僅是生活居住在一起,有些生產也是密不可分的,此時的收族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實現,如族學教育,扶困濟弱,糾紛處置,等等。進入現代社會,新型土地制度影響著農民的生產方式,生產逐漸分開,核心家庭成為主流。而且,越來越多的家庭搬離故土,遷居異地,族人之間的關系變得不再緊密,許多族人雖然血緣很近,但是見面很少,交流更少。大家族式的聚居在此失去存在的必要條件,而逐漸瓦解。
這些變化為收族功能的發揮設置了障礙,迫使祠堂文化在現代化轉向的過程中,必須作出適應性的改變。如族學教育方式,基本消失不見,而救助獎勵、歸屬等教化方式經過改變保留了下來。
1.救助獎勵。現代宗族組織繼承了救助功能,如成立各種類型的基金會,一方面幫扶救助本族人氏(只要同一姓氏即可),如患重病人士、貧困學生等;另一方面是獎勵,如對宗族有貢獻的人、見義勇為的人、高考成績優秀的考生等。每年八月份,許多姓氏的宗親聯誼會都會獎勵優秀高考生,有的家族還將獎勵范圍擴大到中考生。這一功能現在已成為諸多宗親會的“標配”,可以預見,這就是家族宗親會的未來發展方向。
由于現在宗族大都沒有族產,所以各種救助、獎勵項目的資金,包括祭祀活動的花費,都是宗族成員自愿奉獻的。在活動之前,由宗親會發布捐款倡議,提供帳號,成員就會主動奉獻。也有宗族組織在各種活動過程中,當場設立捐款臺,接受族人捐贈。這種奉獻跟寺廟教堂的奉獻一樣,奉獻者是為了自己的心安,是做給祖宗看的,祈求的是祖宗的庇護。他們不介意是誰在管理、用什么樣的方式管理這筆錢,因為即使出現貪污之類的情況,祖先也只會懲罰貪污的人,而作為捐款的個人,依舊會受到祖宗的保佑。在調研過程中還發現特殊的一點,宗族組織的成員,尤其是在農村,還是一個熟人社會,人與人是相互熟悉的。這種情況下的奉獻,有時會帶有一種攀比和炫耀的心態。
2.歸屬。現代祠堂可以分成兩類,一類祠堂只祭祀開宗始祖或開墓始祖(后文稱此類祠堂為傳統祠堂);另一類是可以接收后代族人的牌位進入祠堂,有專門負責的族人定期清掃,按時供奉,保證族人都可以接受祭祀(后文稱此類祠堂為新型祠堂)。新型祠堂只接受本族的子孫后代牌位入祠安放,且還需要繳納一定費用。祠堂所收費用一般用于祠堂的日常維護和修繕,也有家族直接用做宗親會工作費用等。新型祠堂的數量相對較少,但是很可能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
調研發現,傳統祠堂明顯不如新型祠堂香火旺盛,新型祠堂的功能發揮較為完整。首先,三代以內親屬的祭祀活動是普遍且頻繁的,后代族人在祭祀直系親屬時,也會同時祭祀開宗(開墓)始祖及其他祖先,所以新型祠堂中對祖先的祭祀頻率明顯高于傳統祠堂。其次,新型祠堂由于可吸納族人牌位,所以能夠吸引更多的族人前來祭祀,前來祭拜的人數幾倍于傳統祠堂的祭拜人數,能聚合更多的子孫在家族祠堂的周圍,這是祠堂收族的基礎。而且,一個有直系親屬供奉的祠堂和一個只供奉開宗(開墓)始祖的祠堂相比,明顯前者的吸引力要大得多,家族子孫在祖先祭祀中,通過重復、繁瑣的祭祀儀式不斷強化對祠堂的認同感,進而增加宗族和祠堂的凝聚力,這是祠堂收族的根本目的。
生態平衡的觀點是指自然界有其運行規律,人類在進行活動的時候要尊重自然規律,否則,自然必將會在適當的時候將惡果回饋給人類。生態平衡理論極具價值,因為他不僅限于自然界,還適用于人類社會,而且與自然界、人類社會一樣,信仰世界也適用生態平衡的觀點。
“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2]703,“最初僅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形象,現在又獲得了社會的屬性,成為歷史力量的代表者。”[2]704信仰雖然屬于上層建筑,但信仰世界是物質世界的反映,其本質也是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所以也和物質世界一樣,有其自身運行規律。任何一個新的信仰產品都是對原有信仰產品的揚棄,可以是深化和發展,也可以是批判和創新,不論哪種方式,都是脫胎于原有的信仰產品的。信仰世界的運行受外力干擾,可能會有短期的轉道偏移,但是時間一過,仍會遵循原有的運行規律。
信仰產品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狀況,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信仰產品也在不斷更新。弗洛姆說:“生活中的人,只能作為一個整體并在他的生活中,在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中來理解。”[3]作為信仰主體的人,其信仰水平是與物質世界的發展程度相關聯的,供人類選擇的信仰產品也同樣反映著當時的社會經濟水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信仰主體思想意識也會發生變化,對信仰產品的需要也會發生改變。毛澤東同志說:“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需旁人過早地代皰丟菩薩。”[4]信仰主體的需求是受限于經濟水平、風俗習慣的,當經濟水平、風俗習慣等因素發生改變時,人們的信仰需求也會發生變化。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即使是同一種信仰,其存在必要與否都可以發生改變。信仰產品在不同時期,吸引信仰主體的重點也是會發生改變的。
為什么宗族、祠堂等經過20多年的限制,幾近消亡之后,還會再重新受到群眾的認同和支持?簡單一句話就是群眾仍然有祖先崇拜和歸宗敬祖的需要。
無論是政治信仰還是宗教信仰,都是信仰世界中的產品,信仰主體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信仰世界中選擇合適的商品。信仰世界中商品的供應量(種類,程度,內容等)應基本滿足信仰主體的需要。信仰產品和信仰主體是相對獨立的卻又互相影響的關系,二者在相互影響中達到平衡狀態,即信仰產品基本滿足信仰主體的需要,其表現就是不會有大量新型的信仰出現。
祠堂的復興就代表了人們的某些需要還沒有被滿足,需要祠堂和宗族文化來填補:人們有信仰的需求,有關于終極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這就決定了信仰產品存在的必要性——人們需要信仰產品。同時,人們還有其他需要,如歸屬感。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是逐漸喪失的,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的經典論點就是,人們在獲得自由的同時也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很多人寧愿依附于各種勢力之下,只為了重新獲得安全感。人們重新回歸宗族、尋找宗族勢力的保護就是途徑之一。宗族組織現在著重強調的收族功能正恰恰滿足了這種需要。再次,人們需要一種貼近他們生活的信仰。這種信仰能讓信仰主體產生熟悉感,其語言和理論貼近生活,易于理解接受。
信仰產品是為了滿足信仰主體關于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需要,而信仰主體關于心理、道德等方面的需要又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經濟發展情況相緊密聯系。即,信仰產品的發展取決于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政治形勢。祠堂產生于封建社會,是統治階級為了保證其統治秩序的平穩而著力提倡的,宗族組織是國家政權在基層的延伸,是國家政權的一部分。進入新時代以來,尤其是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現代,必然導致祠堂文化的變化發展,從原來的對內統治轉移到以對內團結和對外交流為主,從原來的重視血緣的嚴謹的家族組織,到以姓氏為標記的松散的社會團體。這是現代社會的特點所決定的。
信仰產品的具體內容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社會的浸染下逐漸形成,大體決定著信仰主體的選擇,即信仰主體的選擇,不會跳出信仰產品的范圍。尤其是在單一信仰產品的環境中,信仰主體在只能選擇該種信仰產品,他們沒有其他的選擇。所以信仰產品對于信仰主體來說,占先導性地位。祠堂文化是祖先崇拜,也是信仰產品中的一種,同樣具有這一特點。封建社會時期,我國都是處在龐大的宗族文化統治下,每個家族有族長、族老負責家族內部事務,而國家政權就是將宗族模式擴大到整個國家,皇帝是整個國家的大家長,“三從”“三綱”是整個社會共同遵守的準則,在這種背景下,對祠堂和祖先的信仰是與生俱來的,是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即使經過短暫的斷裂,但是一旦環境寬松,重生的種子已經埋下,當人們有信仰的需求時,種子就會開始發芽,自然而然成為首選。相比城市,農村里的信仰產品相對單一,其他信仰的群眾基礎都不如祠堂信仰的群眾基礎牢固,這種情況下,祠堂信仰已占據了先天的優勢。
信仰主體對信仰產品有著反作用,信仰主體的需求影響著信仰產品的發展方向。祠堂文化雖然保留了下來,但是前文已經提到,其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這是信仰主體在新時期的新需要,這種需要迫使信仰產品不斷向前發展。可以說,信仰產品的發展方向是以信仰主體的需要為前進動力的,雖然這一過程非常緩慢,但確是以適應主體的需要為導向的。所以,換個角度來看,作為信仰主體可以發揮能動性,推動引導祠堂文化的發展方向,鼓勵其發揮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作用。
現代社會,群眾對祠堂認同帶來了一系列的后果,有的是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有益的,如有利于發揮家族的整合功能、吸引華僑回鄉投資等;也有負面影響,如宗族勢力憑借人多成為村霸,干預村干部選舉,與周圍其他村鎮對抗、械斗等。所以,處理宗族問題,先要認清宗族勢力的本質,不能只看到宗族勢力,不看其本質,更不能簡單將祠堂等于宗族。首先,宗族雖然以祠堂為關鍵祠,以血緣為紐帶,以祖先為聯結,實際上是民間團體,而且大都是沒有注冊和備案的民間團體。其次,宗族勢力的形成,是個別族人為達到特定目的,借著祖宗祠堂的名義籠絡本族群眾而形成的民間團體。再次,現代社會的宗族勢力,雖然有祖先血緣等先天聯系,但是物質、信息交換等實際利益也發揮著重要的維系作用。要想根本解決宗族勢力帶來的問題,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要想用這一理論教育人民,就要在中國化時代化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大眾化的特色。大眾化即是從人民群眾的立場出發,思考、解決人民群眾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在基層的宣傳,要用群眾的語言,用群眾能理解的思維方式,分析闡釋群眾關心的、亟需解決的問題,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切實成為群眾的信仰選擇。信仰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所以可以嘗試用信仰去解決信仰的問題,用馬克思主義信仰逐漸替代祖先崇拜或民間信仰,這是夯實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最根本途徑。
進一步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公共服務向農村和偏遠地區傾斜,通過社會福利保障來提高群眾的安全感,解除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的后顧之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豐富人民群眾的生活,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提高群眾的幸福感。
基層組織是黨、政府與群眾溝通的最直接渠道,切實解決群眾的困難,滿足他們的需要,是黨和政府的形象的體現,也是團結群眾的最有效的辦法。反之,如果不能解決群眾困難,基層群眾勢必向其他團體尋求幫助。應加強對基層群眾的幫扶力度,縮短幫扶周期,對真正貧困和確實需要幫助的人,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幫扶時間。避免在幫扶過程中出現統一標準的情況,探索彈性幫扶制度,對特殊情況加大幫扶力度、增加幫扶次數。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作為政府服務的補充,進一步探索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的方式和范圍,為群眾提供中介、咨詢、輔導培訓等服務,具體如幫助務工人員與企業牽線搭橋,提供用工信息、對群眾提供技能培訓和后期配套服務等,為群眾提供各項政策咨詢和辦事規則建議。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群眾需要提供特色輔導培訓等。
明確宗族組織的身份定位,制定標準進行審核,合格的組織給予備案。通過政策引導等方式,推動宗族組織的健康發展,鼓勵宗族組織在弘揚孝、誠信等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作出探索,把家訓家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相結合,充分發揮宗族組織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為道德水平提升,社會和諧進步做貢獻。
[1]聶振強,林琳.發揮姓氏宗親組織在統一戰線及中國政黨制度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M].//世界政黨格局變遷與中國政黨制度發展———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六輯)[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703.
[3]弗洛姆.弗洛伊德思想的貢獻和局限[M].申荷永,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18.
[4]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M]//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