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中旗
傳統文化創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衛中旗
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要動力。我國傳統文化中既有先進性、普適性的成分,也有保守、落后的因素。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應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從價值、內容、傳播等方面,不斷創新發展傳統文化,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傳統文化創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我國擁有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是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撐,更是指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當前,我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已進入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正經歷著深刻轉型,大國崛起的責任與使命使我國站到了引領世界發展的潮頭。實現民族復興,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動力支撐,而傳統文化的動力源于其自身的創新發展。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們應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從過去、現在、未來及國內、國際等多個維度,重新審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加以揚棄,從價值、內容、傳播等方面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建設適應當前和未來發展要求的文化體系,不斷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實現民族復興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文化與自然、野蠻相對,是人類社會的特有現象,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在生產及生活實踐中,文化不僅包含道德、規范、思維、意識、創意、風俗、習慣等精神領域的內容,而且與經濟發展和物質生產密不可分。從廣義上理解,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1]。本文所談的傳統文化側重于廣義的文化。我國自秦朝實現華夏大一統以來,一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因此,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認同和遵循的多元文化。從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和規律來看,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催生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會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先進、積極的文化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反之,落后、消極的文化則會阻礙經濟、社會發展。文化最初誕生于人類制造工具、勞動生產的過程中,優秀文化在長期的積淀和演變中上升為社會文明,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基因,指引和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
文明是人類優秀文化的積淀和升華。每一種文明形態只適應于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伴隨著社會形態的更替,文明形態也在不斷地演替。當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生產力出現新的飛躍,生產關系出現新的變革時,就會萌生新的文明形態,新的文明形態將在繼承舊文明形態科學成分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重塑,逐漸適應并服務于新的社會形態。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共出現了四種文明形態: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及生態文明[2]。原始文明產生并適應于人類原始的漁獵生產實踐,包含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歷時上百萬年。鐵器的出現使人類社會進入了農耕生產時代,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質的進步,農耕文明逐漸取代原始文明,農耕文明歷時近萬年。18世紀中葉以來,人類共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電力、鋼鐵、鐵路、汽車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三次工業革命在推動生產力飛躍的同時,也大大加快了人類的全球化進程,新的與工業化大生產相適應的文明形態——工業文明應運而生,迄今為止工業文明經歷了近三百年時間。目前,人類社會已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工業文明已經進入成熟期,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剛剛萌芽,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之間的交織、沖突、交替、反復將長期存在。當然,舊的文明慣性使得工業文明不可能輕易退出主流舞臺,而新的生態文明幼苗仍需要聚集能量,才能沖破層層阻力,登上人類文明的主舞臺,指引人類經濟、社會進入新的更高發展階段。
從人類發展現狀來看,以往工業文明指引下掠奪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工業文明被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所取代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不可否認,工業文明在近三百年的時間里,為人類帶來了物質上的極大豐富與增長,誠如《共產黨宣言》里所說:“資產階級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人類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危機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加嚴重,長此下去,人類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這無異于自掘墳墓。實際上,比資源與環境危機(有形危機)更為嚴重的是人類思想和精神上的危機(隱形危機)。物質上的極大豐富,并沒有使人類的幸福感得到同樣的提升,很多時候是帶給人類更多的痛苦。19世紀上半葉,黑格爾、馬克思等哲學家所提出的人的“異化”現象(即人被自己創造物所支配的對象),并沒有因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改良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而消亡,至今仍普遍存在,某些現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例如,對物質和利益的過度追逐,導致假冒偽劣、拜金主義、過度消費、炫耀消費、手機和電腦依賴癥、工人過度加班而自殺、權錢勾結引起腐敗,等等。這些“異化”現象成為人類自身痛苦的根源。要消除或減少人類面臨的危機(包括有形危機和隱形危機),就必須對人類文化進行創新發展,揚棄工業文明,建設生態文明,以生態文明指引人類經濟發展的方向,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從而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為“中國夢”賦予了具體、真切的內涵。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展開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我們的祖先曾經開創過近2000年的鼎盛歲月,遙遙領先于世界。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文明輝煌,光照世界。在15世紀之前,中國的發展始終走在世界前列。直到1820年,中國在世界GDP總量中還占比32.4%,仍站在世界之巔。雖然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因封建統治者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盛極而衰;但是以孫中山先生、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華英雄兒女,又以經天緯地之才,引領中華民族走上復興之路。”[3]筆者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不是指恢復到過去某個具體的歷史水平,而是要以此激勵國人,不斷超越自我,在恢復我國歷史上強盛大國地位的同時,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極目標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追求幸福無止境,努力奮斗不停息。如今,中華民族已經走上偉大復興的光明大道,“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也不能盲目樂觀,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恢復到世界第二的水平,但與世界第一的美國之間還有不小距離:2015年GDP占世界GDP總量的15.5%,僅相當于美國的63.4%。而且在人均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文化素養、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科技創新能力與水平等重要發展指標方面,與歐美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中華民族要真正實現全面復興,依然任重道遠,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包含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在內的全面復興,文化的復興不僅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其內在動力支撐。文化的復興不僅要傳承、揚棄我國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創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和發展活力。因此,在傳承的基礎上加強民族文化創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從傳統民族文化里汲取精神動力和智慧營養。傳統民族文化蘊含著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思想、精神和智慧,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繁衍、強盛的文化基因。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民族,只有認清自己從哪里來,才能明確到哪里去。只有深刻了解、認同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才能滿懷信心和勇氣,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需要長期艱苦奮斗的歷史過程,既要傳承過去,也要面向未來;既要聚精會神做好國內的事情,也要放眼世界融入全球化進程。因此,要遵循當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和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勢,加強與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吸取人類文明精華,對我國傳統文化加以創新、發展,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們的民族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足夠動力支撐。
我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發展。創新發展傳統文化,應以增強文化自覺為前提,從價值、內容、傳播等三方面重點進行。
(一)增強文化自覺:全面、客觀、辨證地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正確看待傳統文化中的優勢與不足
我國傳統文化中既有先進性、普適性的成分,也有保守、落后的因素,需要在進一步揚棄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創新。一方面,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具有突出的優越性。一是歷史悠久,為人類文明貢獻卓著。中華民族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唯一至今延續不斷的文明。歷史上勤勞智慧的華夏兒女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為人類文明寶庫作出了杰出貢獻。據記載,16世紀以前,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科技發明約有300項,其中175項是中國人的發明[4]。正是這些重大的發明(包括發現),使中國的農耕、紡織、冶金、手工制造技術長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這其中,尤以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最為光彩奪目,它們在世界各國的傳播和應用,大大加快了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和文明進程。二是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顯著的時代價值。我國傳統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儒家思想、易學思想和道家思想,作為人類哲學思想的鼻祖,在世界上有著廣泛影響,而且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以及人類發展中矛盾問題的爆發,越發顯現出其當代價值和意義。正如1988 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時得出的結論:“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5]三是我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力。中華民族歷來就是善于學習和博采眾長的民族。據史書記載,早在秦漢時期,中華文化就已經開始走向世界。西漢時期開通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外文化交流打開了便利之門。之后,伴隨著商品貿易日益頻繁,中外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廣泛、深入。我國在向國外輸出茶文化、瓷文化、絲綢文化、酒文化、中醫文化,以及儒家思想、農業生產技術的同時,也從國外引進了大量種植技術、制造技術、哲學及宗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科學技術的發展。7—8世紀的唐朝,對外文化交流達到了新的高度。據記載,唐朝曾先后與世界上3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所交往,當時的都城長安(現在稱西安)是整個亞洲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數以萬計的外國人來到長安經商、留學、定居。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曾經評價:長安是舊大陸文明中心所有城市中最具世界意義的城市。雖然從明朝中期至清朝后期實施“海禁”政策,一度導致“閉關鎖國”,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但近代以來,從清末“洋務運動”到“五四運動”,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新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成為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大國,我國傳統文化展示了極強的吸納力和包容力,從沒有停止學習、創新的步伐。
另一方面,客觀來看,我國傳統文化主要形成于農耕文明時代,因為錯失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對近現代世界先進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先天不足,仍然需要不斷加強創新發展。在農耕文明時代,世界各國人民主要靠自給自足,國際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還微不足道。我國因農耕生產技術較為先進,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綜合國力一直領先于世界。據英國著名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統計,公元元年時我國GDP占世界GDP總量的26%,在公元1000年時占22.7%,隨后一直在20%以上,于1820年達到32.9%[6]。然而,隨著世界工業革命的隆隆機器聲,工業文明時代宣告到來。工業化大生產使國際商品交換日益頻繁,世界迅速進入了商品經濟時代,商品貿易促使各國打開國門,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貿易往來也極大地促進了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在激烈的東西方文化交融沖突中,我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現代工業文化的嚴重沖擊,“崇洋媚外”現象和“西方文化優越論”一度十分盛行,大大影響了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究其原因,在于我國傳統文化以農耕文化為主,與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少了兩百多年工業文化的積淀,近現代以來對外文化交流不足,已滯后于世界發展潮流。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又重新走上快車道,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為實施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的文化環境。但從現實來看,我國的文化建設仍滯后于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更不能適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加快傳統文化創新發展,仍然十分緊迫。
(二)加強價值創新:進一步發掘和彰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當代價值
我國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蘊藏著可供今天借鑒的智慧。應充分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用于指導和解決當今國內、國際發展中的矛盾、問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更加有利的國內、國際環境。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主張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在面對分歧、矛盾時,又倡導“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這與我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度一致,為解決國內社會問題和國際矛盾,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提供了一種理論范式。又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義”和“內圣外王”思想,提倡實行仁政,講求信用,推行對內修身、自強而對外寬厚、道義的文化。這契合了我國“永不稱霸”“互利共贏”的和平外交理念,有利于我國贏得世界各國的信任,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再如,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及道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前者主張過猶不及、適可而止,應掌握平衡避免極端;后者倡導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心靈與肉體的和諧統一,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平衡一致。這為解決當前人類共同面臨的資源、環境危機,提供了方法和思路。總之,我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長盛不衰,今天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進一步發掘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智慧,為世人所認識、認同,為全人類服務的同時,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有利條件。
(三)加強內容創新: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文化成果,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體系
根據時代發展需要,不斷借鑒和吸收當代國內外先進文化成果,補充和拓展新的內容,是充分發揮我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必要條件。應根據我國國情與發展道路,確定文化創新的方向與內容。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有責任繁榮和推廣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國際認同和影響力,使其成為世界主流文化,同時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首先,應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中國化先進成果的吸收。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指引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社會近代以來乃至數千年文明史上的巨大進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理論、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等,它們構成了當代我國社會主義新文化體系的核心,理應成為我國傳統文化創新的源頭活水。其次,應積極借鑒、吸收近三百年來人類工業化過程中的先進文化成果。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道路與制度不同,不可能照搬其發展模式和文明范式。但其在工業化過程中創造的積極文明成果,如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與管理理論、社會治理理論、市場化觀念、創新思維、工匠精神、質量觀念、法治思想、公民意識,等等,對創新、發展我國傳統文化,進而完善社會主義文化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應有針對性地加以吸收利用。第三,應順應人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發展過渡的大趨勢,吸收和借鑒人類生態文明發展成果,加強生態文明發展路徑研究,將生態文化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中去,引領人類生態文明發展潮流,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四)加強傳播創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與影響,直接決定著世人對我國民族復興的認可度與接受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而且身體力行,多次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向外國政要和記者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我國傳統文化要走向世界,被國際社會所認同、接受,必須用易于被世人理解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建立與世界共通的文化傳播體系,讓中國故事傳遍世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應民族性與世界性相結合,用世界性的價值觀和思維,來包裝和講述我國民族故事,以故事為載體,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進去傳向世界。我國傳統文化中許多普世價值觀,如“和合”“仁義”“天人合一”等思想觀念,及國人幾千年來尊奉的“勤勞、勇敢、節儉、正義、忠孝、尊老愛幼、好客重禮、樂善好施”等做人之道,均可以經過精雕細琢走向世界。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構建與世界共通的文化傳播體系。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構建與世界共通的文化傳播體系,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建立包括電影、電視、廣播、互聯網、手機、報紙、雜志等在內的全方位的文化傳播系統,讓積極、正面的中國故事占領文化宣傳主陣地,宣傳和樹立積極的國家形象。另一方面要以世人喜聞樂見的文化作品承載中國故事。優秀的作品不分國籍,能打動世界各國人民。如電影、電視劇、動漫、游戲、小說等文化作品形式,日益受到世人廣泛喜愛。長期以來,我國的文化輸出遠落后于文化輸入,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不夠,這使得世界各國對我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國際上誤解乃至歪曲我國形象的事情時有發生。近年來,我國在文化輸出方面雖有長足進步,已有許多文化作品走向世界,但在輸出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上仍存在明顯不足,特別是優秀作品更是缺乏,這與我國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大國形象很不相稱。究其原因,優秀作品缺乏的背后是缺少文化大師。因此,應創造涌現更多文化大師的社會文化環境,激勵產生更多的優秀文化作品,促進國內文化大繁榮的同時,帶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支撐。
[1]羅森塔爾·尤金.簡明哲學辭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8.
[2]王寶林,張榮華.社會文明形態及其文明結構問題研究綜述[J].理論前沿,2003(22):76.
[3]習近平: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EB/OL].(2010-05-10)[2017-02-28]. http://www.ccln.gov.cn/hotnews/212594. shtml.
[4]石仲泉.偉大的中國夢 [N].光明日報,2013-01-10.
[5]高丙中.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碰撞與融通[J].中國文化研究,1996(14):69.
[6]劉逖.1600-184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估算[J].理論前沿,2009(10):145.
(作者單位:中共江門市委黨校)
G03
A
1004-700X(2017)03-0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