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輝
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以海南省屯昌縣為例
吳小輝
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提出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入推進平安海南建設,加強社會治理首先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民主法治建設,創新社會治理和社會管理的新路徑,筆者通過對屯昌縣綜治辦、鎮政府和村委會等部門進行實地調查,查找屯昌縣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
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屯昌縣;社會治理
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建設美好新海南,這是全省917萬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目標,全省上下必須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最廣泛凝聚正能量,畫好這個同心圓。報告提出了強化民主法治建設就是要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鞏固團結和諧的社會局面,最廣泛的調動和凝聚全省智慧和力量,為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提供堅強有力的民主法治保障。屯昌縣通過近三年的社會治理,加大解決矛盾糾紛的工作力度、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積極探索,為屯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營造了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筆者在屯昌綜治辦、鎮政府和村委會等部門調研中,發現屯昌縣在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變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何推進屯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工作、化解影響社會穩定的基層矛盾、強化民主法治建設,筆者對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同志要把穩定是根本大局的道理牢記在心。海南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堅持重心下沉、強化領導干部接訪下訪督訪,及時排查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當前,影響社會穩定的大量問題基本是由利益問題引發的。而維穩最鮮明、最直接、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解決群眾利益受到傷害的問題,就是維護群眾合理合法的權益,就是打擊社會邪惡,讓正義得到張揚、讓好人得到保護。
當前海南正處在經濟和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利益多元化、觀念多樣化和思想多變的格局將長期存在,社會治理任務依然繁重。必須以廣大人民利益為根本坐標,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海南省省正處于改革發展時期,社會問題明顯增多。一是隨著社會結構不斷調整,分化出不同的階層和利益群體,各類的矛盾沖突增多,這些矛盾極易引發社會問題。二是隨著城鄉經濟的統籌發展,征地拆遷、舊城改造逐步增加引發不穩定因素增多,形成政府部門與群眾的矛盾,引發群體性事件。三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閑散人員增多,治安管理壓力不斷增大。四是群眾維權活動逐漸增多,引起社會訴求不斷提升,給社會治理創新帶來嚴重的挑戰。
屯昌縣嚴格按照“四個第一時間”原則有效預防和化解了各類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8%,全省統一民意調查屯昌縣群眾安全感指數名列前五名。六五普法深入推進、食品安全監管“觸角”向社區和鄉村延伸,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安置幫扶和社區矯正力度加大,殯葬改革和安全生產工作穩步推進。2016年社會治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共辦理法人承諾制事項122件,實現全年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零發生。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形勢總體保持穩定,屯昌縣被評為2015年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在深化“平安屯昌”建設實踐中,建設海島型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推動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3.65%。法制宣傳教育、人民調解、法律援助、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的力度加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和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為934名農民工追回拖欠工資2209.6萬元,安排7700萬元解決了39個歷史遺留問題,受惠群眾1.16萬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和綜合施策”。社會治理就是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當前改革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治理面臨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型。在調查中發現,屯昌縣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觀念陳舊。針對社會新問題仍照用“管控”的思維模式,習慣用老思路、老辦法去解決問題,措施落后、應變能力不強,制約社會治理創新。
2.信息滯后。矛盾糾紛的信息收集、巡查、監控不到位。有些干部不善于做群眾工作,重行政手段輕法律手段,有法不依,損害法律權威,重宣傳輕實效。
3.制度不健全。在工作實踐中,矛盾糾紛調處的綜治維穩、研判預警、信息報告和督辦問責等制度不夠健全,沒有建立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協作機制和制度體系。
4.“三大一弱”。一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難度大,二是人口管理的難度大,三是預防打擊犯罪的難度大,四是村民治安防控人員薄弱等問題。
針對屯昌縣當前社會治理方面仍存在觀念落后、信息滯后、制度不健全和 “三大一弱”等問題,要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機制,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切實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就必須要建設信息平臺,對基層社會治理矛盾糾紛調處實行網格化管理。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目標
為做好基層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化和信息平臺建設工作,就必須成立縣工作領導小組,以分管政法工作的縣委副書記為組長,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為副組長,成員由縣綜治委的成員單位和各鎮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網格服務管理監管中心,同時各鎮、村委會也要設立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開展網格化的日常工作,明確責任目標,健全新型社會管理的服務體制,強化基層自治能力和服務功能,構建縣、鎮、村三級矛盾糾紛調處網格化管理體系,整合有效的資源,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重大事項不出縣,矛盾不上交的工作要求,切實抓好屯昌縣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的各項工作,維護社會大局的穩定。
(二)創新社會治理,實行“三級網格化”管理模式
全面推行“三級網格化”管理模式。把管理、服務、自治納入網格中,改進服務方式,寓管理于服務中,把排查化解矛盾糾紛作為第一選擇,使每一個網格真正成為社會治理與服務的基本單元和組織節點。
1.基層社會治理一級網格。即縣級網格,以縣綜治單位為主,設立縣級網格服務管理監管中心。主要是對“三級網格”建設及運行提出指導性意見,對全縣的各類人群數據進行登記、匯總、分類更新,對全縣的重大管理服務事項進行綜合協調、辦理和處置,對全縣的處置糾紛情況及時登記分類、上報并提出擬辦意見和督辦,對下級網格的報送信息進行匯總、指揮調度、考核評估和監督管理。
2.基層社會治理二級網格。即鎮級網格,每個鎮為一個網格,共8個網格。各鎮要充分利用現有的便民服務中心場地、政務網絡資源,從各成員單位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實行輪流值班制度,具體負責了解網格內社情民意、維護治安秩序、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等職責,同時開展好流動人口、社會組織等管理和服務工作。負責村級網格指導員和網格服務員的組織委派、培訓、指導等工作,及時受理村級網格上報的信息收集及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3.基層社會治理三級網格。即村委會網格,每個村委會為1個網格。各個村委會、連隊主要負責人主抓本區域內網格管理工作。本級網格擬設有四員:一是網格管理員。各村設有網格長、檔案管理員,分別由各村委會書記、治保主任和“兩委”干部組成。網格長對本網格內的社會治安管理負總責,檔案管理員負責受理信息員上報的各類信息,并分類登記做出初步的處理意見。二是網格指導員。由各村包點鎮干部擔任,負責網格成員的協調和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擔當鎮、村聯系的紐帶。三是網格服務員。各村網格服務員,由鎮社會綜合治理中心指派,由民警、鎮司法、國土、民政等人員和各村人民調解員組成,以包點村鎮領導為指揮長,各網格服務員要結合部門工作職能,積極構建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調解體系,負責好網格內矛盾糾紛排查調解工作,確保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四是網格信息員。由各村經濟社社長擔任,綜合履行民情信息采集、居民事務代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特殊人群幫教、治安維穩信息收集和政策法規宣傳等六大職能。網格信息員要成為發現、受理、處置、協調、報告的“第一人”。
(三)完善信息化,建設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信息平臺
根據屯昌縣“三級網格”特點搭建縣、鎮、村三級電子管理平臺。縣綜治委主要負責全縣網格平臺的建設,包括網格機構建設、人員招聘、培訓、制度建設等。系統建設完成后,縣綜治辦根據系統模塊填充錄入的數據資料,結合成員單位的工作職責進行分類和詳細報送,將有關數據資料與縣綜治平臺系統進行資源共享。屯昌縣綜治工作可實現社會治理工作全方位信息收集、巡查和監控,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上傳下達,進行信息化管理,為社會治理提供數據及政策依據。其中最基礎的數據來源于網格信息員,由包村“兩委”干部通過信息終端錄入后提交上一級平臺進行處理,錄入內容包括待處理的群眾的所有訴求,矛盾糾紛,存在隱患,辦法建議等。
(四)實行問責制,建立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工作制度
實行問責制,要完善網格化制度。通過規范網格點工作人員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明確工作職責,以及提高待遇、增加經費、加強培訓等方式切實提高基層綜治維穩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真正建立網格化管理制度,發揮網格更大的作用。
1.建立宣傳、例會制度。以新聞媒體、會議、培訓、宣傳車、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開展大范圍宣傳,讓廣大人民群眾支持平臺建設,接受群眾監督。各鎮社會綜合治理領導必須每月定期召開一次工作例會,認真總結上月份的工作情況,梳理鎮、村兩級網格存在的問題,探求解決辦法,明確當月工作重點、工作措施,確保鎮網格化管理工作的正常運行。
2.建立信息報告制度。村委會要切實加強與網格員之間的溝通聯系,及時收集和上報群眾反映的問題。對不能解決的疑難復雜糾紛以書面形式向鎮社會綜合治理中心報送,涉及到重大情況、重大糾紛的,鎮治理中心要及時向縣綜治辦報告。
3.建立督辦問責制度。鎮社會治理矛盾調處成員必定期對村委會網格化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對沒有及時上報、辦理和落實的網格員進行問責并通報。縣綜治辦將不定期對民情工作進行抽檢、督辦,列入綜治工作考核指標。
(五)堅持重心下沉,及時排查化解基層矛盾糾紛
為了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及時排查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建議開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暢通信訪渠道,加大治安管控力度,增強群眾安全感。健全領導下訪、聯合接訪、重點約訪和督訪等工作機制。深入排查與化解矛盾糾紛,對群眾訴求合理的要解決到位,訴求無理的要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難的要幫扶救助到位。重點排查整治治安重點地區、重點場所的突出治安問題,最大限度地提高執法公信力,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是要加大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工作的推廣力度。加強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的銜接聯動深度融合,使基層矛盾得到有效的化解,進一步壓實矛盾化解責任、加大排查化解力度,推進矛盾調解的社會化和規范化建設。下一步要加強培訓,加大推廣力度,使司法確認在化解基層矛盾糾紛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源頭上減少因矛盾引發的個人極端行為和群體性事件。
三是要總結和堅持領導干部帶頭包案的好經驗和好做法。聚焦涉法涉訴積案、農村土地“三過”、干部謀私枉法等問題,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久拖不決的各種信訪問題。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政策,應事前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確保從源頭防止因決策不當而引發的社會矛盾。
四是落實便民服務中心向村級服務延伸。要開展便民服務工作村級代辦試點工作,在各村設立代辦員,為不方便到鎮便民服務中心辦事的村民提供無償代辦服務,由鎮政府委托辦理部分業務。
(作者單位:中共屯昌縣委黨校)
C912
A
1004-700X(2017)03-0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