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琦
解析大型桂劇移植革命現代樣板戲《紅燈記》
薛 琦
大型桂劇移植革命現代樣板戲《紅燈記》是根據京劇樣板戲《紅燈記》來改編,全新改編的樣板戲區別于傳統戲,吸收運用了新的創作手法、新的唱腔及樂隊。以及戲曲外延運用了現代化的舞臺布景、服裝、化妝等,展現了現代樣板戲獨特的藝術魅力。本文將從劇情、唱腔和樂隊這三方面來進行解析,闡釋桂劇《紅燈記》的藝術特質。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桂劇現代樣板戲《紅燈記》。
桂劇 樣板戲 劇情 唱腔 樂隊
為讓經典重現,桂林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院根據京劇樣板戲《紅燈記》共同改編創作大型現代樣板戲桂劇《紅燈記》。并多次進行惠民演出。樣板戲是文革時期被樹立為號稱“革命樣板戲”以戲劇為主的二十多個舞臺表演藝術作品。其代表性的劇目包括京劇《紅燈記》《杜鵑山》《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及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作品。樣板戲在政治上雖然有一定的灰色地帶,但是在藝術上的價值是功不可沒的。
桂劇《紅燈記》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員李玉和及女兒李鐵梅和母親李奶奶為主角的一家三代,為了向游擊隊轉送密電碼而奮不顧身,與日寇寧死不屈、百折不撓地斗爭的英勇壯烈故事。全劇以一盞紅燈貫穿始終,李玉和和李奶奶因不肯交出密電碼而英勇犧牲,鐵梅繼承父志,在鄰居的幫助下,成功將密電碼送到柏山上交給游擊隊,最終取得勝利的輝煌事跡。
演出場景布局宏大,劇情波瀾起伏,內容很有深度。該劇共分為十場,每一場都有剪短的標題來引出劇情主題。由第一場李玉和接應交通員到第十場伏擊奸敵,劇情線層層遞進、逐漸深入,融匯慣聯。第五場痛說革命家史達到全劇高潮。李奶奶向李鐵梅痛說革命家史,告之紅燈是聯絡信物。鐵梅得知李奶奶非她親生奶奶,李玉和非她親生父親。而她的親生父親因革命犧牲,鐵梅在震驚的同時懷著感恩的心繼承父志,為抗日部隊送情報。第十場伏擊奸敵伴隨著李鐵梅和磨刀人的念白展開了特技表演。表演了抗日部隊與日寇的爭斗場面,振奮人心。現場掌聲連連不斷。最終在鄰居的幫助下,逃脫了鬼子特務的監視,找到了柏山游擊隊,完成了送交“密電碼”的任務。這是一個悲壯的革命歷史故事。
桂劇《紅燈記》是根據京劇樣板戲《紅燈記》而改編。桂劇《紅燈記》與京劇《紅燈記》唱腔上的韻白和京白不同,而是用桂林方言演唱。唱腔旋律與桂林方言緊密結合,唱腔上運用了桂劇中最具代表性的唱腔——彈腔,也稱南北路。所運用的板式有北路散板、北路流水、北路二流、北路搖板、北路快板、北路導板、垛板、南路散板、南路陰皮、南路起板、南路陰皮、回龍、大課子等。并在桂劇傳統唱腔板式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的唱腔板式,加入了京劇唱腔中的原板、南路快三眼、慢二眼等。唱腔上,旋律、節奏更加豐富;表演形式上,更加規范化、生活化。當劇情發展到一個高潮,演員就要把符合劇中人思想感情的“好腔”與眼神、身段、步法、手勢精雕細刻地配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渲染舞臺氣氛、感染觀眾。
推行樣板戲時代,首先在樂隊上進行了極大地改進。樂隊伴奏在基本的三大件基礎上,加入了琵琶、古箏、揚琴、阮等民族管弦樂器,以及長號、小號、圓號、大提琴、貝斯等西洋管弦樂器,大大豐富了音響效果。其次,桂劇在樣板戲時期真正首次出現配器,洋為中用,為烘托劇情起到極大地作用。
桂劇《紅燈記》的樂隊配置十分龐大,在傳統的三大件(京胡、配胡、月琴)基礎上加入了民族管弦樂器及西洋管弦樂器。樂隊配置包括:司鼓、定音鼓、鑼、小鑼、鈸、京胡、京二胡、4件二胡、2件中胡、揚琴、古箏、中阮、大阮、笙笛子、長號、小號、圓號、大提琴、貝斯。每件樂器各司其職,在樂隊中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傳統的三大件在伴奏中進行隨腔伴奏,托腔保調的的作用,以映襯、烘托唱腔所表達的情感為主,突出演唱者的演唱風格、韻味,保持高音的穩定,隨時提醒演員以免走調。加入民族管弦樂器豐富了整個伴奏的音色。加入西洋管弦樂器是為了保持低音穩定,防止高音漂浮不定。突破了傳統以聲腔配置樂器的原則,增強了樂隊的表現力和劇目的音樂性。為了配合劇情加入了情緒音樂,運用了東方紅、國際歌等音樂元素,表現出了演出的悲壯,感染了觀眾的情緒。
現代樣板戲區別于傳統戲,采用全新的創作手法。唱腔上在桂劇原有的傳統板式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的一些板式和演唱方法,表演更具現代化。樂隊上在傳統樂隊伴奏的基礎上加入民族管弦樂隊和西洋管弦樂隊,大大豐富了劇目的音樂性。傳統戲的伴奏是無譜伴奏,無譜伴奏需要樂師對傳統的各種聲腔,行當的唱法,各種板式的配合運用,眾多曲牌以及它們在傳統戲中不同用法都要全面掌握。現代戲的伴奏是有譜伴奏,雖有譜可依但是還要做到用各種技巧來體現指揮對樂曲伴奏的處理,與演唱者交流、配合做到演唱與伴奏成為一體,共同來表達樂曲中的變化。此外,更具現代化的特技、舞臺布景、服裝、化妝等大大增強了舞臺氣氛。
桂劇《紅燈記》在桂林市多次進行惠民演出活動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大部分觀眾為老年人。每場演出歷時近兩個小時,全場座無虛席。全場觀眾安靜地觀看,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可見在現代化進程飛速發展的今天,桂劇現代樣板戲仍然被大眾所接受、也越來越受大眾的喜愛。傳統戲曲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寶貴的遺產,也是我國獨有的特色和文化現象。如今最重要的任務便是保護與傳承,只有遵循常變常新的藝術規律,在繼承中創新,才能使地方戲曲世代相傳,使這道獨特的文化景觀長存不衰。
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民族藝術研究所)
薛琦(1993-),女,研究生,廣西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民族藝術研究所,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