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蓓
漢英會議同聲傳譯中的預測策略研究
崔 蓓
本文以吉爾的認知負荷理論為基礎,從理論上探討了預測策略在同聲傳譯中的必要性。并分析了五場國際會議中的漢英同聲傳譯音頻資料,對材料中出現的預測現象進行分析,總結了語言內預測的具體方法。
同聲傳譯 預測
吉爾(Gile)的“認知負荷模型”假說可以歸納為一個公式:SI= L+P+M+C,即口譯=用于聽辨分析的精力+用于譯語表達的精力+用于短時記憶的精力+用于協調的精力。由于總的精力有限,譯員在口譯過程中,必須協調好聽辨分析、譯語表達和短時記憶三者之間的關系,使之始終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對某一環節投入精力多過,就會對其他兩項任務的完成造成阻力,從而很可能導致整個翻譯任務的失敗。
英語和漢語分屬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兩種語言因為不同源而有著很大差異。在同傳過程中,語序差異會極大地增加譯員記憶負擔,如果譯員能夠有效運用預測技巧,根據語言知識、背景知識和對情景的把握,對中心詞進行合理預測,那么就會掌握翻譯的主動權,從而使同聲傳譯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本研究主要采取觀察法,觀察對象是從口譯網獲得的習近平主席2015年白金漢宮講話和巴黎氣候會議講話同聲傳譯視頻以及對應的現場同傳譯員口譯的錄音。下面筆者將根據這兩場漢英同聲傳譯的記錄,總結歸納預測的主要方法:
(一)詞匯層面的預測
詞匯層面的預測主要是指,根據原語中的詞語的固定搭配習慣進行預測。固定搭配是指經常同時出現的一組詞。如果譯員能夠充分了解原語中的固定搭配,那么在同聲傳譯的過程中當他聽到某個搭配的前一兩個字,他便可以預測出后面即將出現的內容。
00:23:02 投資環境,強化
We will improve the investment
00:23:05 知識產權保護
planet, intensify IPR protection
00:23:08 營造平等使用生產要素
and provid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00:23:11 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all players have equal access to factors of
00:23:14 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production, market competition and legal
00:23:17 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的
protection while taking up social
00:23:20 環境。我們將繼續用事實
responsibilities together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在漢語中,定語位于中心詞之前,無論定語的長度多長,都是如此;但是英語則不同,當長定語出現時,通常會被放置在中心詞之后。同樣地,漢語中,介詞等引導的長狀語也通常要放在謂語之前,而英語中則沒有這樣的要求,狀語所處的位置較為靈活。這是英語和漢語在語言習慣上的一個很大的不同。而正是這一不同,給同聲傳譯譯員的口譯工作帶來的很大的挑戰。如果譯員等到中心詞出現才開始翻譯,那么他就必須長時間地等待,同時需要使用短時記憶把這些長定語和長狀語記住。在這種情況下,譯員應該、也必須采取預測策略。
(二)句子層面的預測
句子層面的預測,主要是指結構性預測。運用結構性預測的情況通常是,譯員預測到了發言者即將說出的內容多且長,又十分具體。譯員雖然難以預測出下面具體的內容是什么,但是結合語境,可以預測出發言者所要講內容大致屬于哪一范疇。此時譯員就會據此架構出一個簡單、中性、開放的句式,幫助其拖延句子中重要成分出現的時間。例如:
00:06:21 世界長期發展不可能建立在
We
00:06:24 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
can not have a situation
00:06:27 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
in which some countries are becoming richer
00:06:30 貧窮落后的基礎之上
and richer and some others are consistently
在此例中,譯員在聽到“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這樣的信息之后,會很自然地預測到這個“不可能建立的事物”比較復雜,至少包含有兩種關系,即“一些”和“另一些”。在不能準確預測出這兩種關系的確切所指時,譯員大致判斷出這個“不可能建立的”是“一種情況”或“一種情形”,于是他用了一個很中性的名詞“a situation”, 雖然與后來原文出現的 “基礎” 一詞略有出入,但是并不會影響聽眾理解,因此譯員未做改動。
(三)語篇層面的預測
語篇層面的預測是指,根據原語中的過渡性連接詞進行預測。譯員如果較好地把握過渡的可能性,就可以在聽辨信息的過程中,減少認知容量的消耗。過渡性的表達法可以作為一種線索,為譯員在同聲傳譯的過程中做出預測提供依據。
00:03:10 目前世界經濟形勢仍然是
September 2008, five years has passed
00:03:13 錯綜復雜
since the out break of the
00:03:16 發達經濟體有些剛出現一些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Yet the world economy
00:03:19 好的跡象
still faces a complex situation
00:03:22 而一些新興經濟體又面臨著
Just as developed economies00:03:25 下行等
begin to show some signs of improvement
00:03:28 諸多壓力,可以說是
some emerging economies are confronted
00:03:31 一波未平啊
with rather serious downward pressure
00:03:34 一波又起
As we often say in China
原語中的“而”字表示轉折,再結合前面“目前形勢錯綜復雜”一句,譯員可以預測出“而”字之前的“一些”和“而”字之后的另“一些”所處的、或者呈現的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情形。因此,譯員在聽 到“而一些新興經濟體又面臨著”這一句時,果斷地采用了“as…,…”句型,用來表示“一面……,另一面……”的對比關系。
同聲傳譯是一個注重實踐性的行業,那么譯員如何才能在口譯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同傳水平呢?
(一)提升漢英語言能力
譯員要想做好口譯工作,在掌握口譯技巧的同時,更應該具有牢固的漢英語言基礎。針對漢英同聲傳譯來說,譯員首先要有扎實的漢語功底,需要很好地掌握漢語語法、句子結構、固定搭配、習語、諺語、詩詞,等等。只有掌握了這些漢語基本功,譯員才能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對發言者的話語內容有正確的理解、對語言邏輯有更好的把握,這是正確預測的前提。同時,在漢英同傳中,譯員也必須對英語有著很好的把握。只有英語語言能力強,譯員才能在口譯過程中靈活地調用詞匯和表達法。
(二)做好充分的譯前準備
同聲傳譯的準備工作是口譯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會直接影響口譯質量的好壞。譯員在會前做好準備工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1)熟悉會議主題。(2)掌握專業術語。(3)熟悉發言者的講話特征。
(三)注意發言者的邏輯
在同聲傳譯中,譯員要想做出合理的預測,還必須對發言者的邏輯有很好的把握。譯員在口譯的過程中,不可以只關注某個詞句,還要結合語境、常識、和上下文,把握語篇的內在邏輯。在口譯中,正確的理解原文是產出準確譯文的前提,而對于邏輯的把握,會讓譯員在理解的過程中事半功倍。
(四)積累百科知識
在同聲傳譯中,譯員的漢英雙語功底是基礎,而會議前的準備也是有限的,要想在口譯過程中從容不迫,有效地進行預測,譯員還要有廣博的知識積累。譯員除了做好對每次會議主題的準備以外,在平時還應該隨時接受新的知識、新的事物。閑暇的時候多翻翻書,多看看新聞,時刻保持一顆好奇心。久而久之,譯員的知識面就會擴大,文化修養也會提高,這樣在口譯中就會更加駕輕就熟,運用自如。
最后,筆者將對今后同聲傳譯預測策略的研究,試提出以下兩點研究的建議:首先,研究者在研究同聲傳譯預測策略的時候,應當搜集更多的語料作為實證研究的依據,這些語料應該取自不同的場合,并涉及不同的題材,這樣的研究才能夠更具權威性。其次,口譯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因此,今后針對口譯中預測策略的研究,也應當從跨學科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挖掘,或許能對預測策略的應用有更為全面的認識,進而指導譯員在口譯過程中更為有效地應用該策略。
西安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