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峰
小學文言文學習的現狀分析以及策略初探
范國峰
古文學習是小學語文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高段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的古文閱讀知識。學習一些小古文對了解我國優秀的漢語文化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古文學習難度相對較大,通過激發學生、培養學生閱讀小古文的興趣,有助于學生學習古文,提高文學修養。
文言文 興趣 朗讀 語文修養
從2017年9月份開始,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將統一采用全新的“部編本”。此次“部編本”教材,換掉了約40%的課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加了55篇(一年級就有古詩),增幅高達80%,總計124篇,占到了全部課文的3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也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課文的51.7%。
換言之,以后在小學里,文言文的學習將作為一個重點內容,是一個你無法繞開的知識。那么,學生目前對于學習文言文的普遍感受是怎樣的呢?
(一)讀不懂
我問過學生,學生普遍認為讀不懂是學習文言文最大的痛苦。一篇文章下來,之乎者也讀了半天,不知其意,的確很無趣。而到了一些考試,也會出現小古文,對于這些課外文言文,學生自行理解意思難度很大,錯誤率很高。所以,小古文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個難點,他們因為讀不懂而苦惱。
(二)讀不順
文言文和現代文,在讀的過程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文言文是有斷句的,譬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在家禽二字中有斷句“家/禽”,這個和我們平常學習的家禽完全不同,如果不經老師點破,說明,學生一定讀錯。所以,學生在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心里是沒有底的,因為不知道哪里要斷句,哪里不用。
(一)描繪古景,激發興趣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記得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也說過這樣一句話:“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如果我們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使教和學得到和諧的發展,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也就會隨之大幅度提高。對小學生來說,文言文畢竟是一種陌生的課文,“之、乎、者、也”晦澀難懂,又不好讀,所以小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時,教師要營造學習古文氛圍。如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開課出示《伯牙鼓琴圖》,在古色古香的圖畫中,我款款介紹子期和伯牙:“同學們,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們看到的這幅畫叫《伯牙鼓琴圖》。你看,圖中這位入神彈琴,一身長袍,達官貴族打扮的,就是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而這位凝神聽琴的,卻是青布包頭,兩截布衫,勞苦大眾的穿著,他是楚國的一個樵夫——鐘子期。”聲、色、畫加上教師的深情敘述,消除了年代的隔膜,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濃厚的古文學習磁場。
(二)指導朗讀,深化感悟
古代大學者朱熹說過:“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讀一字,不可多讀一字,不可倒讀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可見,文言文教學應該致力于對文本語言的誦讀。因為文言課文大都具有音韻美和節奏美,以及特有的氣勢和神韻,而且篇幅短小,占時不多,特別適合朗讀。古文不朗讀幾乎就體會不到它的妙處。而對小學生來說,獨立讀通課文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所以,教師首先要流暢自如、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讓學生通過老師語句的停頓、詞語的輕重、語氣的選擇、節奏的緩慢來感受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逐句指導學生朗讀。
在學習《楊氏之子》這篇小古文中,我先讓學生讀,然后正音,指導停頓斷句,讓學生用斜線畫出停頓,作為老師,我便抑揚頓挫地范讀一遍,讓學生默默跟讀,思考老師讀的有什么特別之處,再讓學生讀的時候,就能掌握此文的朗讀技巧。
在學生讀通課文后,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讀出文章的停頓(句逗)、語調、語氣。再進行個性化的誦讀,孩子們定會讀得抑揚頓挫、搖頭晃腦,有滋有味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誦讀古文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性認識,又為學生對古文的理解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加強了學生對古文文意的自主感悟,進而促進了學生對全文內容的理解把握。
(三)背誦積累,拓展遷移
在了解內容、明白道理的基礎上,讓學生感情朗讀,以至于熟讀成誦,背誦文言文是語文素養的積累之一,這幾篇短小的文言文故事生動有趣,節奏明快,內容深刻,有豐富的內涵正是中華悠久文化的傳承之作,是祖國語言文化的優秀遺產,讓他們熟讀成誦。
學習文言文更重要的是浸潤,什么意思?就是要養成讀文言文的習慣。就像學英語,你學的永遠只是皮毛,如果想真正會說,那最好是在一個說英語的環境中生活一段時間,那就事半功倍了。這便是浸潤。我覺得學習文言文,光靠課堂上那點時間,光學那幾篇文章肯定是不夠的。像《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這些簡單的文言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在家里就可以搖頭晃腦地讀起來,讀好了這些,便可以讀《論語》《孟子》這樣的四書了。不求理解意思,素讀即可。
這樣,日積月累,會有良好的文言文基礎,形成一定的文言文朗讀習慣。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知其義,從而越來越有興趣。
[1]駱陽.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與實踐[J].好家長,2015(37):77.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喬司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