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丁
融合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
李 丁
學生課余時間豐富,通過移動終端隨時在線交流學習,可以把課堂知識延伸。大學英語是高效必修課程,英語四、六級考試更是重中之重,為了讓學生順利的通過考試、學好大學英語,就必須讓學生自覺學習。移動學習就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可以將學生課外的閑暇時間充分的利用起來。
移動教學 英語教學
移動學習是指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終端進行學習的行為方式。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移動學習提供了環境支持;移動終端的豐富品種讓我們對移動學習的載體有了更多的選擇。在技術的支持下,移動學習已經成為可能,并具有可操作性。我們通過移動設備的音頻、視頻、文字、圖像可以獲取到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利用微信、QQ等交流工具還可以把學到的知識分享給他人,相互交流討論。一些以知識服務為主的APP也層出不窮,比如喜馬拉雅、蜻蜓FM和得到,可以說移動學習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只要我們愿意,就可以拿起手機選擇我們感興趣的內容隨時學習。
我國是世界上英語學習人數最多的國家,英語課程從小學階段就進入課堂,直到大學仍然繼續學習,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以記憶為主要手段,用知識點把試卷分割,重視英語語法教學,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目的性明確,認為學習就是為了考試。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是語言國際化,這就需要我們的學習方式由應試型轉變為應用型。為了讓學生學到應用型的英語,就需要創設英語交流環境,這在正常人際交往中很難實現,就需要英語融合移動學習。教師通過手機可以隨時在線與學生英語交流,可以指導學生瀏覽原版的紐約時報和外國文學作品,這對于英語知識應用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融合移動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用微信群提供英語交流氛圍
教師建立微信群,鼓勵學生加入。教師每天在群內針對社會熱點提出討論話題,引到學生參與討論,所有交流用英文進行,積極營造暢所欲言的討論空間。教師對學生發言要積極反饋,在問題討論過程中盡可能地讓課堂知識滲透。
(二)隨時向學生發送英語學習資料
教師可以用點對點或點對面的方式向學生發布英語學習資料,可以是一段視頻,也可以是一段音頻,還可以是一段文字,在發送資料完畢以后要補充說明,告知學生資料中的學習目的,重點和難點,如果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及時與自己取得聯系。這里需要注意,課外發送的學習資料是對學習內容的補充,不能對學生進行“雙規”,即“規定時間、規定標準”強行讓學生完成。如果對學生要求過于嚴格可能會適得其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O2O,給學生量身定做學習材料
教師在課堂上,要細心觀察學生學習情況,要不定時組織小規模測試,從課堂和測試中了解班級學生知識掌握程度,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課外學習材料,通過微信或者QQ發送給學生,鼓勵學生完成。學生針對材料做出解答過程中如有疑問,教師要及時給于指導。這樣,就讓“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借助移動設備,隨時進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四)精心制作英語試題,融合移動學習組織學生線上考試
教師提前準備考試材料和答題紙。考試分為聽力、視頻解答和作文。確定題型以后,教師提前通知需要考試的學生,告知考試時間,并將答題紙交給學生,在答題紙上寫清楚考試進行時長。考試借助微信進行。教師把需要考試的學生拉近微信考試群,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在紙上寫出答案。
聽力部分由教師語音說一分鐘的內容(微信語音智能堅持一分鐘),根據一分鐘的內容進行提問,提供A、B、C、D選項讓學生選擇,并在答題紙上做答。
視頻解答部分由教師精心挑選一段英文視頻,發到考試群中,同時發送針對于視頻的考題,要求學生在答題紙上做答。
在發送完畢視頻和針對視頻的考試試題,直接將作文題目發送到微信群內,同樣要求學生在答題紙上做答。
全部操作完畢,教師開始計時,將考試時間規定為30分鐘,當30分鐘到達,要求學生將考試答案拍成圖片發送到考試群中,對于拍照不清晰者和遲交卷者以考試不合格定義。
融合移動學習,組織學生線上考試是大膽的創新,考試方式獨特新穎,便于學生接受,讓學生興趣高漲。同時擺脫了試卷,讓考試恐懼癥的學生解決了心理陰影,有利于正常水平的發揮。
(五)融合移動學習,線上布置并完成作業
教師可以將關于口語的作業以線上布置、線上“交卷”的形式組織。教師將口語作業的鏈接地點發送到班級群中,讓學生參考范文朗誦并錄音,學生完成再通過電子郵件發送到教師郵箱中。教師利用課外時間,逐個打開作業認真聽學生發音,把口語水平較差學生單獨叫到辦公室個別輔導。
大學英語作為必修課程在高校整個課程結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理念,從學生實際出發,融合移動技術,實施因材施教。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大學英語移動教學的明天會更加精彩。
[1]鮑松彬.融合移動學習的大學英語教學新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4):144~147.
[2]郭慶,湯琪.大學英語教學與移動學習的融合途徑研究[J].教育,2016(9):54~54.
(作者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