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佰義
語言研究
漢字中的儒家傳統倫理觀念
徐佰義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不同的文字傳承著不同的文化內涵。漢字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表意文字之一,從最初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的簡體字。漢字是中國人掌心里的紋路,依然傳承著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中國人信仰的倫理思想在漢字中反映的尤為顯要。而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又以儒家倫理為代表。本篇論文,筆者將從簡體或繁體漢字的結構上分析,以許慎的《說文解字》為主要依據,結合部分儒家經典著作,簡要探討儒家傳統倫理觀念在簡體漢字中的體現。
仁愛 孝道 忠恕 倫理道德
“孝”是個上下結構的會意字。“孝”字的幾種字體,其結構均為在上表示老人,在下表示孩子,子女。即便是現在簡體的“孝”字,這種意義的反映也是十分明顯的。“孝”字的上半部和“老”的上半部是一樣的。所以簡體的“孝’字一脈相承,傳承了”孝“字一開始的意義。這種老人在上子在下的結構可以體現出儒家傳統孝道的五個方面的觀念。
首先孝字蘊含了倫理學中“倫”字的本義,《禮記·樂記》:“凡音者,生於人心者;樂者,同倫理也。”鄭玄注:“倫,猶類也。理,分也。”所要以倫的本義是輩,類的意思。所以,孝字其上下結構可以體現倫字的本來內涵。其次,孝字表達長幼有序的傳統倫理思想。《荀子·君子篇》:“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中國古代社會繼承王位的通常都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即正房所生的長子。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尤其凸顯這一點。即便次子能力高于長子,但皇位依然由長子繼承。第三,孝字反映了民間百善孝為先,無后為大的思想觀念。《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后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因為老人下面是有子字來構成孝字的。其實筆者認為這里隱含著為孝的前提條件之一,便是血緣關系。只有建立了血緣關系才有討論傳統孝道的空間。而血緣關系便是隱喻在孝漢字當中的。或者說老人和子女由血緣關系來連接,也表現了傳宗接代的重要性。第四,孝字表達子女對于父輩的繼承。《論語·學而第一》記錄孔子的話:“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傳統儒家認為父親去世后,如果能夠長時間地遵照父親生前的道德規范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而沒有改變的話,就可以稱他是孝子了。《說文》中也有類似的闡述,《說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這里同樣闡釋了為孝要懂得繼承。最后,孝字凸顯了儒家孝道中對于尊敬父母的強調。在《論語·為政第二》篇中,孔子不同的學生問孝,孔子的回答都強調對父母的尊敬。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孔子認為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真正的孝并不是單一的贍養父母,而是發自內心的尊敬。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所以儒家傳統倫理的孝道尤其看重對父母的尊敬,而老在上子在下的字形結構恰好能夠告訴我們要尊敬長輩的儒家孝道。
在《論語》中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筆者將通過認識論的角度來剖析仁愛思想在字形上的體現。仁字基本沒有特別復雜的寫法,最復雜的字體無非是將左邊的單立人換成甲骨文的寫法,右邊依然是數字二。所以僅從簡體仁字的寫法上就可以分析出其所體現的倫理思想。
仁字反映了仁愛思想施行的基本條件,即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建立。獨立的個體無法彰顯仁愛。《說文》解釋仁字:“從人,從二,仁者。親也”。所以形成仁愛的倫理道德思想是在群居的人類中實現的,至少是兩個人才能夠構成仁愛的思想。在《論語》中還有很多論證這一點的論述。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雍也·第六》。這是孔子從方法論的角度闡釋仁,同時也論述了仁愛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的。
仁字可以體現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進而表達了生態倫理的思想。仁字右邊的數字二的上下兩橫分別表示天和地,再加上左邊的人。仁字的整個字體結構則表現了天人合一的仁道觀念。徐整《三五歷記》記載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日高一丈,地之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厚,盤古極長”。這是蘊含深刻天人合一思想的神話故事。這個開天辟地的故事蘊含極強的儒家思想,君王在儒家思想中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概念。孔子曾經解釋王這個字,叫做一貫三為王。而孔子的這種解讀視角并非是建立在文字學基礎上的,我們現在來看是從儒家的視角來解讀的。因為孔子將數字三的含義引申為天地人,而中間的一束則表示打通天地人的意思。所以仁愛作為儒家的重要倫理思想亦可以從這個視角來進行論證。子曰:“仁者樂山”(《雍也第六》)。正是因為仁者蘊含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對于自然的態度也應該是何樂不為。這里反映了一定的生態倫理觀念。而這些思想通過仁這一個簡單的字形即可反映的淋漓盡致。
愛的繁體字形也蘊含深刻的倫理思想內涵。在繁體字愛字的結構里有一個心字,即愛字。在朱熹看來,仁者,本心之全德。仁愛是內心的一種德性。《孟子·離樓下》:“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的人。所以一個人的本心是仁愛的發源。只有一切皆從于心,才是真正的仁愛。孟子的性善論更是以良心本心為基礎,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是因為良心本心,這些美好的德性人本來就有,所以一個人道德修養的方法論是要反求諸己,在行事沒有達到預期的時候要自我反省,以自己為出發點尋找原因。亦即孔子所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怨矣”。(《論語·衛靈公》)而儒家仁愛思想被王陽明進一步發揚光大,進一步強調了心的重要性。王陽明的學說之所以被稱為陽明心學也在于心是王學的核心。王陽明認為心之本體就是天理,所以并不存在外在世界的道理,所有的道理都能在自己的心里面找到歸宿。
《論語·里仁》載曾子語:“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忠恕被概括為孔子為人處事之道,同時也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部分。南宋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注:“盡已之為忠,推已之謂恕。”那么從漢字的角度則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忠恕的倫理思想內涵。
首先忠恕二字的寫法體現忠道和恕道是相通的,但亦有區別。這與孔子的忠恕倫理觀念是不謀而合的。由于篆文和現在的簡體寫法大體相同,都是上下結構。只是篆文字形是古代用字,下面的心是用類似于一個心房的圖畫來表示的。所以從簡體字結構上即可剖析出其倫理思想的內涵。忠恕相通之處在于兩個字皆從于心。所以都與心理情感有關,亦即道德情感。在上一部分討論仁愛時,對心字已作較詳細的闡述。所以忠恕之道亦與仁愛思想關聯。《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朱子語類》注:“一已貫之,猶以一心應萬事”。所以忠恕以心為本體的倫理思想內涵在忠恕的字形上完全可以體現出來。
其次表現忠恕倫理思想內涵的區別。《周禮·大司徒疏》:“中心曰忠,如心為恕”。這也是從字形上解讀忠恕。中心為忠,儒家思想的君臣觀念,父子觀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要對君忠,子要對父忠。即以君為中心,以父為中心。一個人以另一個人為中心,那么前者所有的行為活動都是圍繞后者展開,亦不會出現背離,此即為忠。而如心為恕,就是反映推己及人的恕道的倫理思想內涵。曾子曰:“有一眼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道的倫理內涵,能夠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章詩同.荀子簡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段沫.漢字構形中的文化精神[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03).
[5]鄭彝元.漢字文化中的哲學問題[J].嘉應大學學報,1998(05).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