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中
淺談中西方思維方式形成的影響因素及其在中英翻譯中的體現
劉正中
人各有異,每個人的思想及思維方式都是有所差別的,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其不同的思維方式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中外文化差異,習俗差異,觀念的差異,長此以往,也造就了中外不同的思維模式。介于中英翻譯實踐中,常見的因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使得中英文在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比較漢語與英語這兩種語言,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漢語與英語在句法結構上,主謂賓安排上有所不同,在內容上,其強調的重點也具有差異性。本文試圖從一個新角度來重新認識英漢差異形成原因,并從中英思維模式影響因素角度,進行歷時性闡述,以此深化理解中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同時,通過中英翻譯得現實表現,加深我們對中英思維模式、中英兩種語言以及中英翻譯的認識。
思維模式 影響因素 中英翻譯
(一)思維的定義
思維被定義為人類認識得高級活動,信息論的觀點稱其為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知識儲存經驗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操作過程。我們知道思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從技巧上可分為橫向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轉化思維,歸納思維,演繹思維,發散性思維,側向思維等,從形式上可分為:感性具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理性具象思維,另外還有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頓悟等其他思維方式的存在。而中式思維方式與國外以英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的思維方式存在具體差異性,思維方式與文化密切相關,其也是語言的產生與創造的深層影響機制。
(二)中式思想發展影響因素
卡爾·普利布蘭姆在《思維方式之矛盾》中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睦的關系之所以受到阻礙,不僅是由于人們確定知識來源和進行有條理思維方法上的差異所造成的。”(王秉欽,1995:13)。眾所周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縱觀古今,佛,儒,道是支撐中華傳統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歷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之論。其三家各有所側重,又相互融匯貫通,形成共存共榮的文化格局,其對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產生重要影響。首先是佛教對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的深刻的影響,佛教強調“頓悟”的思維模式,而人們對佛教的認識源于佛教文化載體。拿佛教作品為例:其藝術風格上,追求“明心見性”自我解脫,其詩歌理論,唐宋后,主張“以禪論詩”,講究創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所謂的“意境”則是內心的情、感與外界的景、物合二為一的境界,其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如明胡應麟所言的“興象風神,無可方執”(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可見佛教中這種從心的抽象概念對中國人的邏輯思維方式,語言表達都產生了深刻影響?!罢l,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倉央嘉措詩集)半世癲狂,半世流離,這些詞都是抽象的,其具有一定的意境,而這也與佛教所強調的“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有很大聯系。思維模式與哲學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推進的。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中國哲學分化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無神論和有神論相互斗爭的歷史。而翻譯研究對佛教思想的傳入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佛學是以佛性論為主流的思想,其次為“孔孟之道”為始源的中國傳統儒學,其對中國人的思維影響深遠??讓W是一種純粹的人生哲學,講究為人、處世之道,孔子因“天道”玄遠而罕言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論語·季氏》)。而孟子直接把“天道”與人的“心性”直接聯系起來。儒家思想也是不斷演變的,漢代董仲舒提出的基本思維模式是“天人感應”,宋代則推崇“存天理,滅人欲”,宋明理學則強調三綱五常,名分等級,天人和諧是思維模式在政治,思維倫理哲學的分支。不論是佛學中的“神論”,還是儒學中的“天道”其在一定意義上講,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思想史,這與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看天吃飯”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西方古代的上帝與中國的神不同的原因,中國的神是虛化的,是不可言說的,而西方的上帝是有載體的,被本體化,人格化的。因此在中英翻譯中,英文表達更注重具體,一板一眼;中文則更加抽象,意境的話語較多。比如:英譯漢中,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 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你說煙雨微茫,蘭亭遠望;后來輕攬婆娑,深遮霓裳。你說春光爛漫,綠銹紅香;后來內掩西樓,靜立卿旁。從該例子中,我們也能看出,中文譯文感性,意境較強;而英文則是邏輯、理性、客觀的。中國的思維方式在以上幾種因素影響下,其偏重人文,注重倫理,道德,重悟性,直覺,強調意境,由此可看出,在中英翻譯中,首要理解原作者的思想,抓住其內心想表達的意思,才能夠譯出相對準確的譯文,其次注重英漢語法結構上的差異。同樣,由于意境的不可言說,完全對應并能涵蓋其中心思想并能夠將其意境翻譯出來是不大可能,這主要受中英思維方式的差異所導致。
(一)西方思維模式產生的影響因素
與中國的思維方式產生過程一樣,西方思維方式的產生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但與中式感性思維不同,西方為更具理性邏輯的具象思維。西方思想起源要從荷馬到柏拉圖的希臘思想史的演變講起。西方人理性邏輯的思維形成一個重要的突破點是哥白尼的日心說,其打破了教會的封建思想束縛,使人們進入了真理的社會,這培養了西方人不斷探索,追求真理,發現科學的理性思維,以及邏輯思維,為后來開普勒,伽利略,牛頓的宇宙觀發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談到思想解放不得不談西方思想史上的幾次重要改革,近代西方三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分別是:14-17世紀,文藝復興;16、17世紀,宗教改革;17、18世紀,啟蒙運動。文藝復興使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更多關注人及人所生活的世界。宗教改革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進一步解放思想,人文主義也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啟蒙運動是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除解放思想外,也沖擊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在西方幾次思想解放運動不斷從研究神到人,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出現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研究人類社會,蘇格拉底稱“美德即知識”反映了思想解放程度。文藝復興時期,人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完善了人文思想,啟蒙運動時期,人文思想發展,強調理性,即:人為主體用理性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王國”。形成了現代西方人思維模式更自由,理性,并促使其勇于追求真理探尋科學的抽象思維能力,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牛頓的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等都足以顯示西方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從個人角度講,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主觀性比較強、意境化、具象化,整體性;西方的思維方式邏輯性更強、抽象性,批判性。如:英文“If you keep your feet fi rmly on the ground,you will have trouble putting on your pants.”譯為“人太老實沒法活”。
季羨林先生在《神州文化集成序中》所言:“東西方兩大(文化)體系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相異者更為突出。據我個人的看法,關鍵在于思維方式:東方重綜合,西方重分析?!保ㄖx龍,1995:19-20)中國人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側重直覺,而西方人善于分析以及邏輯推理。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在其翻譯對等理論中稱:“翻譯是在目的語中尋找和原語信息盡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對等語言,首先是意義上的對等,其次是風格上的對等。”(1982:12)比如漢語成語“一箭雙雕”對應的英語成語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鳥),“掌上明珠”對應著英語里的“the apple of one's eyes(在母豬面前撒珍珠)雖然意思意思大體一致,但由于中西思維的差異,語言表達上明顯不同。而西方人的思維也體現在其英語詞匯層面。比如說:英文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翻譯成中文為:愛屋及烏;put all our eggs in one basket.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看出,由于不同的歷史影響因素,中西思維方式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也對中西語言表達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影響對譯者而言,需要根據不同的語言受眾的思維模式進行翻譯,以此譯出使目的語讀者與原語讀者產生同樣的感受的譯文。
[1]劉重德.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青島:青島出版社,1998.
[2]候菊英.東西方思維方式之比較[J].焦作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
[3]謝龍.中西哲學與文化比較新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魯東大學)
劉正中(1992-),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碩士,魯東大學,研究方向:中英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