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森王 瓊
高中文言文教學回歸原點探究
黃 森1王 瓊2
如何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成了新教材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以語文教學的原點為依據,試著以“文言文教學現狀”為入手,以”朗讀、悟讀”文言文“二讀法”為抓手,讓高中文言文教學回歸原點。
高中 文言文 教學 讀書方法
何謂語文教學?無非是教學生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在讀書過程中掌握讀書、寫作方法、。這是語文教學的原點,也是語文教學的底線。現在的語文教學是什么樣子呢?課堂上學生來不及讀書就聽講、就寫作,課后以大量的習題替代讀書。讀書的荒廢,不僅誤人子弟,教師的專業發展也受到致命傷害。
就目前的語文教學現狀而言,應該提出一個淺近而務實的口號:少做練習多讀書、寫作,回歸語文教學的原點!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學功利性相當強,教學以考為目標。由于歷年來,高考文言文題型較為固定,考查內容也固定。比如高考通常是要求學生閱讀一篇500字左右的文言文,判斷文中的實詞解釋的正誤;辨析虛詞的用法及意義;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正誤;翻譯文言句子,考查文言斷句。所以,部分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緊緊圍繞高考考點來教學,將一篇篇文句優美的,飽含文化底蘊的文言文,當作考試材料來對待。教學內容上,重點講解文言基礎知識,如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固定句式;教學方法上,串講課文,逐段逐字地翻譯課文,還要求學生將課文翻譯記住。
(一)回歸原點,加強文言文朗讀教學
誦讀既是理解文意的有效方法,也是體驗情感的重要途徑。反觀古人,卻比我們做得好,古人在學習文言文時,極其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誦讀中逐漸領悟文章意思,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誦讀能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培養學生斷句能力。朗讀文言文時,除了按文章標點作出恰當停頓之外,還應處理好句中詞語間的組合關系,通過相應的停歇體現出內部層次,使句子的結構、意義、語氣和語調和諧統一起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否,很多時候就看對句讀和重音的處理如何。判斷句讀,讀準重音,不僅能顯現文章的形象美、音樂美和邏輯美,也能讀出課文的情感來。
(二)回歸原點,悟讀課文,感受精彩
古典文學經歷了上千年的錘煉,淘沙煉金,去粗取精,如《史記》、《論語》等,都蘊含著作者濃郁的思想情感。這些以生命寫成的頗見性情的篇章,表現出來的是獨特語言形式,是那個時代歷史風貌、政治概況、文化風情的絕好體現,是我們民族精神內涵的源頭活水。由此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不知不覺間情感會變得雅致、俊朗、博大。古文是一篇篇文質兼美、蘊含著作者情思的文章,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積而成的語言材料,領悟了就能發現滲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文言文教學中,在學生們領悟了作者的思想之后,教師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就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價值,感悟文本所蘊含的精神,培養學生們優秀的思想品質。然后再把這些形成語言文字積累起來,應用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去,意義就會變得普遍而深遠了。如學《口技》,我們領略了口技人精湛的技藝,老師可以引領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口技人為什么會有如此精湛的技藝?學生們自然就會答出靠的是勤學苦練,靠的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練習。若是學生們再能舉出古今中外成功人士如京劇大師梅蘭芳、奧運冠軍李小雙等人勤學苦練成功的例子,就更能激起學生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里學會勤學苦練、堅持不懈的精神。
(三)回歸原點,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
《課標》明確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顯然,這段話指出了注重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腹有詩書氣自華”,“知書達理”指的就是這個影響。比如通過《楚辭》讓我們學習屈原“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蘊含追求理想人生的那份執著;通過了解孟子那種“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讓我們認識到政府重視民生的意義;通過閱讀司馬遷的《報任少安書》明白他雖處逆境仍發憤報效社會的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通過閱讀《五人墓碑記》,感受“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責任意識。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將高中文言文教學回歸原點,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就應該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真正地統一起來,在學生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的基礎上,將我所倡導的“二讀法”和品德教育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道德素養都能得到提升。
[1]汪在全.新課程教學論[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12.
[2]韓軍.韓軍與新語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1.重慶市云陽教師進修學院;2.重慶市中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