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華 周 艷
(邛崍市南街小學 四川 邛崍 611530)
《詩經·唐風·杕杜》教案
黃玲華 周 艷
(邛崍市南街小學 四川 邛崍 611530)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經·唐風·杕杜》,熟讀成誦。 拓展《明月何皎皎》《行路難》《鄉愁》。
2、理解掌握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了解詩中運用創作手法。
3、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詩經·唐風·杕杜》表現流浪人孤單單地徘徊,感受詩人對他的同情之心。
2、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熱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讓學生熟讀,體會詩歌的韻律之美。
討論法:品讀法體味詩歌語言,討論分析詩歌的涵義。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引入課題:
(一)、(出示“東周時期的中國版圖”):孩子們,這是“東周時期的中國版圖”。那時候,中國是由許多個小諸侯國組成的,各個小諸侯國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也有自己的民歌,比如:秦國有《秦風》,鄭國《鄭風》,東周王朝有《王風》,晉國有《唐風》……各個諸侯國的有代表性的民歌被收集到《詩經》中。
(二)生齊讀:《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稱“詩”或“詩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它對后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詩經·唐風》是我國先秦時代晉國華夏族民歌。
(三)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詩經·唐風》中的一首民歌《詩經·唐風·杕杜》。“杕”是孤獨的意思,“杜”杜梨樹,“杕杜”孤獨的杜梨樹。
二、讀準字音:(1)先看到詩歌單子,看看這首詩共有幾節,把它標出來。(2)老師范讀(要求:左手壓資料,右手指字)。(3)學生自由讀,啟發學生。
1、詩中一些難讀的字音我已經注上了拼音,你們自由讀一讀,看誰讀得準。
2、學生自由讀一讀;抽兩人,每人讀一節,正音;文中兩個“行”的讀音,在“獨行”中念什么?“xíng”,為什么念“xíng”?在“嗟行”中念“háng”,它的意思是“道路”。齊讀。
3、齊讀難讀的詞語。
4、把難讀的詞語放回詩中,再讀。
5、(1)古文比較拗口,我們用疊浪法一會兒就讀順口了。來試一試。
(2)男女生賽讀。
三、解文本,通文意。
(1)(師一句一句讀古文,生一句一句讀譯文)
師:孩子們,詩歌讀好了,想不想知道它的意思?好,老師先讀古文,你們把對應的現代文讀出來好不好?(教師相機板書:“湑湑” “踽踽” “同父”)
(2)第二節,老師讀譯文,你們把對應的古文讀出來。(師讀譯文,生讀古文)(教師相機板書:“菁菁” “睘睘” “同姓”)
四、(1)孩子們,此時,你從詩中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抽生想象)
(2)寶貝,你能想象到這些,(出示句子)這是因為你有一個敏感的靈魂。大家一起讀(出示句子)“那些敏感的靈魂,曾發出孤獨的聲音,只有同樣敏感的人才能聽得見。”
五、詩人和你們一樣也是一個敏感的人,當他看到了沒有人關心,沒有人同情的流浪者時,不由脫口而出:(師吟誦全詩)
六、(樂讀)孩子們,好的詩歌我們爭取要把它背下來。為了能夠很快背誦,現在我們加快速度讀;再輕輕拍著桌子讀一遍
七、亮眼睛的孩子們,讀完全詩,你發現兩節詩有什么共同點?用橫線畫出來。不同的用圈圈出來。(抽生說)出示誦讀導圖:(師板書)
(1)、 湑湑 踽踽 同父
(2)、 菁菁 睘睘 同姓
反復句式: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
人無兄弟,胡不佽焉?
八、會發現的孩子們,你們真棒!現在給你們兩分鐘時間,你們看著導圖四人小組拍著節奏試著背一背,一會兒我們來比賽。開始!(先抽四人小組背,再分男女生比賽背)
九、鏤空讀:(現在考考你們,看誰能把括號里的詞語填出來)先抽一組,再抽另一組。有沒有誰能獨自背一背?全班齊背。
十、看著板書背一背。升級難度,不用提示直接背,也可以看著板書背;分男女生背,齊背。
十一、拓展延伸:
1、(1)《詩經 唐風 杕杜》短短的74字,描繪出了“旅途孤獨之愁”。走過先秦,來到東漢,有位詩人這樣寫道:(師讀《明月何皎皎》)
更深人靜,那千里與共的明月,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緒。大家齊讀:
(2)學生齊讀。
2、看著一輪明月, 惆悵不得,淚下沾裳衣,這是思歸不得之愁。走過東漢,來到唐代,大詩人李白也有滿腹的愁緒。有一次,他被貶官,朋友為他設宴送行。此時的李白沒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的灑脫,面對滿桌的美酒佳肴,食之無味,茫然的思緒化作一首《行路難》。
(1)、(師吟唱)
(2)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將向何方?這是前途迷茫之愁(出示:前途迷茫之愁)
3、孤獨與鄉愁是人類永恒的情思,走過歷史,來到當下,讓我們再來欣賞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吧,去體會他的家國情懷。齊讀:《鄉愁》
遠離故鄉的游子,心中長系的是自己永遠的故鄉,這是多么深沉的家國之愁。(出示:家國之愁)。
4、小結同是游子,不同愁緒。讓我們用敏感的靈魂,去品讀詩歌,體悟詩情。下課!
K313
:A
:1672-5832(2017)09-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