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華
(遼寧省游泳運動管理訓練中心 遼寧大連 116023)
遼寧省游泳后備人才培養實行體教結合的可行性①
滕文華
(遼寧省游泳運動管理訓練中心 遼寧大連 116023)
近年來,各競技體育運動都在嘗試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本文結合我省游泳項目的實際,通過文獻資料法深入解讀體教結合的重要意義,對教練、管理人員和運動員進行訪談,總結和學習我省試點項目和學校體教結合的特色,從而進一步探討轉變思想觀念,實現體育和教育的協作,采取更加科學合理的措施,尋找我省游泳后備人才培養的新出路。
游泳 后備人才培養 體教結合 可行性
競技體育的發展要緊緊跟隨經濟發展,但由于我國三級運動員訓練和培養體制根深蒂固,新體制的改革和推廣并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沒有很好地與當下的教育環境相融合,越來越多的弊端問題突顯,遼寧省的游泳項目表現尤為突出。如何改變游泳項目后備人才培養的現狀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北方,游泳項目受季節影響很大,每年的暑假都是孩子們學游泳的高峰期,每名二、三線教練員至少會有20~40名新學員。因此,我省青少年運動員注冊人數每年只增不減,注冊總人數達幾千人。每年的上、下半年青少年游泳錦標賽參賽人數也接近千人。
分析注冊運動員的年齡結構可以發現:小學階段的最多,高中階段的最少,中學和高中的相差不多。主要是小學階段的學習任務相對較輕,學生的課外時間比較多,很多家長都比較支持將游泳訓練作為興趣培養。而進入中學階段包括初中、高中,特別是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都比較繁重,課外時間相對較少,大部分家長擔心游泳訓練會影響其學習,于是在這個階段參與訓練的隊員相對較少。因此,我省游泳后備人才在各個年齡階段的儲備不均衡、留不住人、可供挑選的、有天賦的孩子不多,優秀苗子不增反而減少,呈現出“人才緊缺”的狀態。
家長對孩子參加游泳訓練的態度決定了孩子從事體育鍛煉的程度。對70位家長關于孩子參訓游泳訓練的動機進行了調查(見表1)。
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支持孩子訓練的目的很現實,希望可以通過該項目的學習為孩子在通往大學的路上找到一條捷徑。而進入專業隊伍,成為職業游泳運動員的比例遠遠小于考大學的比率。

表1 家長對孩子參加游泳訓練的目的統計表
教練是訓練的主導者,教練的素質和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運動隊的發展,運動員的前途。我省一線教練多為退役運動員,技戰術過硬。多數教練都帶隊參加過全國比賽、城運會、全運會,執教經驗豐富。年齡結構方面以中青年為主,工作有激情、上進心很強,教練整體隊伍結構合理,但隊員的自身條件、家長的態度等方面都直接影響著教練的訓練積極性。
目前,我省游泳項目選拔和留住人才困難、后備人才流失嚴重、多個年齡段人才斷檔、教練員積極性下降等一系列問題,使得看似蓬勃發展的游泳項目呈現出泡沫狀態,以至我省游泳項目近年來一直沒有特別突出的成績。

表2 影響運動員學習的主要因素統計表
體教結合政策提出的初衷在于解決三級運動員培養訓練體制中的學習與訓練矛盾,拓展運動員后備人才的培養途徑,從根本上改變運動員的面貌。體育局教育局聯手,將運動隊與中小學聯合起來,充分發揮雙方的資源優勢,形成從“小學到初中再到大學”的一條龍服務。
遼寧省的傳統運動項目籃球、足球體教結合走在前列。例如,沈陽市第31中學,該校的籃球項目體教結合道路很成功,學校曾多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中學生籃球錦標賽,并取得不錯的成績,全國中學生籃球聯賽曾多次獲得冠軍。該校對于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很有特色,采用分班教學與獨立組班雙軌制的形勢,高一、高二的運動員插到普通班上課,有利于運動員打好文化課基礎,高三隊單獨成立班單獨配班主任,可以使運動員更系統、有計劃的學習。據了解,該校籃球隊員每年的高考升學率可以達到35%以上。
足球項目,沈陽市回民中學和大連市第48中學體教結合模式開展的比較好。回民中學曾在2001年5月代表中國參加第17屆世界杯中學生足球賽一舉奪冠,取得了中國足球事業的歷史性突破。兩所學校每年都向上輸送大批高質量的足球人才,培養出李明、閻嵩、張耀坤等多名國腳。這三所學校選才一體化、育才一條龍的思路和做法,教育體育部門齊抓共管,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為我省游泳項目發展作出了表率。
一方面,運動員文化教育需要。對120名運動員進行調查,了解影響學習的因素(多選)。
從表2可以看出,認為“文化課基礎差”居第一位,“自己不夠努力”居第二位。其它依次是“重視程度不夠”,“訓練累”等原因。主要原因是運動員在初中甚至在小學期間因訓練耽誤了學習,文化學習沒有打好基礎。還有,訓練后運動疲勞,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上。
另一方面,學生體育教育需要。我國青少年體質逐年下降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目前僅靠學校每周二次的體育課鍛煉,學生的體質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逐漸養成鍛煉的習慣,這是競技體育初級的培養目標。
游泳項目不同于其他項目,受地域和天氣影響我省很多學校都沒有游泳場館,因此,盡管學生有學習游泳的需求,但學校無法解決場館問題。而體育系統方面有場地、器材和專業的教練以及訓練和競賽等方面的優勢。把業余訓練融入學校體育中,在學校開設游泳項目訓練基地,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場館使用率,教練員自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而且教育系統方面有生源來源廣泛的優勢、學校文化知識傳授和教育的優勢、在學生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優勢等等,我省游泳項目面臨的學訓矛盾問題、選材難、運動員管理等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遼寧省游泳后備人才培養現有的模式制約了項目發展,影響了教練員的積極性,而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體教結合模式有著其自身的優勢:不僅能解決運動員文化學習和訓練的矛盾,培養具有體育特長、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且能解決運動員淘汰或者退役之后的安置問題,進一步提高運動員成才率。
首先,教練員要以身作則,建議教練員從選材開始,重視學生運動員的文化教育,多和家長溝通,在提高運動訓練成績的同時,協助家長抓好學生的學習,走好體教結合培養優秀人才的第一步。
其次,體育工作者、相關人士要積極進行探索,從運動員管理、教練員隊伍的建設、訓練條件保障以及教學、訓練效果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索,為新模式的順利開展和推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最后,建議各級體育教育部門加強交流和溝通,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進行全面協作,改變目前游泳后備人才培養體教分離的現狀,全面塑造適應時代需要的新型運動員。
[1]李超群.吉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實行體教結合的可行性[J].教學改革,2016(32):208.
[2]胡小明.從“體教結合”到“分享運動[J].體育科學,2011(6):5-9.
[3]馮愛民.我國校園足球體教協調合作機制的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7(1):107-110.
G861.1
A
2095-2813(2017)09(c)-018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7.187
滕文華(1986,12—),女,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游泳教練,研究方向: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