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席飛 程小健
(安徽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2)
一道“氣泡運動狀態”試題的深入思考
胡席飛 程小健
(安徽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2)
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類探討氣泡運動狀態變化的習題和試題。我們選取其中一題為例,通過對題設情境及答案進行討論和研究,構建出相關物理模型并進行實驗探究,最終得出影響氣泡運動狀態的因素。
氣泡;運動狀態;實驗探究
上海市第十五屆初中物理競賽(上科杯)復試題中的原題如下:如圖1所示為運輸液體貨物的槽車,如果槽內有一氣泡,當車啟動時,氣泡將向 運動;剎車時,氣泡將向 運動(選填“前”或“后”)。
在查閱相關資料后,我們試著將教師對此類題目的解答思路整理如下: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且影響慣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物體質量。車內液體的質量遠大于氣泡質量,即液體的慣性遠大于氣泡慣性。因而,探討氣泡運動狀態的變化,需抓住問題的關鍵:車內液體的運動狀態的變化。車子由靜止突然向右運動時,液體的運動狀態難以突變,液體相對車槽向左運動,推動氣泡向前運動。[1,2,3]同理,剎車時,氣泡向后運動。綜上,得到上述試題的答案為前、后。
以試題條件作為實驗條件,在建立相關物理模型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實驗驗證。通過將運輸液體的槽車模型轉換成玻璃瓶模型進行大量實驗,我們發現起始狀態為靜止的氣泡,其運動狀態的改變并不單一,而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推動靜止的玻璃瓶向右運動,最后撤去推力的整個過程,氣泡的運動狀態改變為:先向右運動,再向左運動,而后有很大概率回到起始位置。
對于實驗探究部分,所需實驗材料為:玻璃瓶、水、細線和膠帶。
實驗準備:將玻璃瓶注水,僅在瓶口處留一小部分空間,擰緊瓶蓋后將玻璃瓶橫放,此時玻璃瓶內部便會產生氣泡,通過多次調控水量的多少來改變氣泡數量、大小和起始位置。之后利用膠帶將細線固定在瓶身外部氣泡位置處,研究氣泡運動狀態時將細線視為參照物。以氣泡處于瓶身中央為例,實驗裝置效果圖如圖2所示。
實驗步驟:在玻璃瓶末端施加一個推力,推動玻璃瓶由靜止到運動,而后撤去推力,直至玻璃瓶恢復靜止狀態,觀察并記錄氣泡運動狀態。
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量實驗,通過記錄并整理實驗數據,我們發現該物理模型中,氣泡的運動狀態與推力大小、氣泡的大小以及起始位置存在一定關系,具體如下:

表1 推力大小適中及起始位置一定時,氣泡大小與氣泡運動狀態關系
討論及分析:推力大小適中及起始位置一定時,若氣泡足夠小,其運動狀態并未發生改變。隨著氣泡的增大,氣泡的運動狀態會發生改變,但回到起始位置的概率會減小。氣泡足夠大時,其運動狀態雖然發生改變,但實驗中有一定概率發生“氣泡分裂現象”,即原本數量為一個的氣泡會分裂成多個。

表2 推力及氣泡大小適中且一定時,氣泡起始位置與氣泡運動狀態關系
討論及分析:推力及氣泡大小適中且一定時,無論氣泡的起始位置位于何處,氣泡的運動狀態始終會發生改變。但實驗中我們也發現,只有氣泡的起始位置為玻璃瓶末端和玻璃瓶口時,氣泡有很大概率最終能夠回到起始位置且不分裂。當氣泡位于玻璃瓶中央及附近時,以細線為參照物,氣泡無法真正回到起始位置。

表3 氣泡大小適中及起始位置一定時,推力大小與氣泡運動狀態關系
討論及分析:氣泡大小適中及起始位置一定時,若推力足夠小,氣泡運動狀態不變,隨著推力的增大,氣泡的運動狀態會發生改變。而當推力足夠大時,也有一定概率發生“氣泡分裂現象”。
綜上,影響氣泡運動狀態的因素為多個,且對于所選試題中的氣泡來說,其運動狀態的改變也并非單一,而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先向前運動,再向后運動,有一定概率回到起始位置。即實際情況下,氣泡運動狀態的變化較為復雜,從物理規律的教學要求角度來看,教師在進行講解時可根據實際物理問題構建物理模型,便于學生理解,而對于此類習題的編制,將“控制變量法”思想引入問題的討論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1] 李林剛.滬科版八年級物理教材第七章氣泡運動練習題之我見.中學物理[J].2014,32(22):35-35.
[2] 李求龍.氣泡向何方運動呢?數理化解題研究(高中版)[J]. 2005(4):40-40.
[3] 周文斌.試論小氣泡為何向前運動.物理教學探討[J].2002,(02):20-21+24.
胡席飛(1993.02-),男,漢族,皖,安徽師范大學學科教學(物理)碩士專業在讀,研究方向:中學物理課程與教學。
G640
A
1672-5832(2017)11-0129-02
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是初中學生較早接觸的物理規律之一,也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難點之一。實際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習題進行鞏固教學,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部分教學資料選編的習題及參考答案存在一定可商榷之處,在查閱和整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上海市第十五屆初中物理競賽(上科杯)復試題中一道題目為例進行分析,并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