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聲
轉型發展背景下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宗 聲
本文從轉型發展的背景出發,研究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改進和創新教學模式的具體教學方法。
轉型發展 財務管理專業 人才培養
隨著企業對人才需求形勢的轉變,大量高校通過調研和探討,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進行詳細的分析,發現當前經過學校培訓的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缺乏相應的實戰經驗,存在著大量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不合理
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目標常常被定位為能夠在工商、金融保險類以及政府等非盈利機構、科研機構等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人才。這明顯與當今現實中學生畢業就業的范圍不同。隨著創業時代的到來,大量的畢業生會進入到企業從事財務管理工作,與原有進入科研院所、政府機構的定位不同,需要樹立大量具有創新意識,高素質的應用型復合人才[1]。
(二)開設的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財務管理專業是一個復合型的綜合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包括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會計學等等專業知識,由于分支學科眾多,導致在設置課程時經常有交叉重復的現象,造成了一定量的教學資源浪費。再加上整體課程設置理論知識較多,專業實際操作和實踐課程較少,學校硬件配備的設施嚴重不足,缺乏由理論到實踐的有效轉換。
(三)教學模式和設施落后
由于受陳舊的教學模式影響,學校在實踐設施建設方面十分滯后,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雖然有些改變,但是依然跟不上學校招生的速度,實驗室嚴重不足。同時,在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過程中,教師對專業技能和知識的靈活應用引導不夠,導致學生在獨自解決問題以及分析問題方面能力不夠,特別是在對稅務籌劃、資金管理、企業賬務方面的實際案例分析較少,忽略了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能力培養。
(四)師資隊伍嚴重不足
教師是傳到授業解惑的源泉,也是培養創新和應用型人才的主力,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財務管理類教師存在著大量的缺口,究其緣由主要是因為財務管理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學科,同時具備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人才較少。
(一)觀念更新
意識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前提,因此要想對財務管理專業改革,就需要建立必要的人才培養意識。重新定位財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從高校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制定符社會需求的具有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高端人才培養計劃。真正培養出,具有經濟、管理、財務等知識體系,熟悉會計、理財等基本業務,能夠在企業、金融保險、政府及非盈利等機構從事財務管理的綜合性人才。
(二)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
要依據轉型發展背景,號召大家行動起來,全面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根據新型人才培養理念來規劃專業課程的內容,并根據財務崗位的特殊性,研究更有針對性的課程體系,形成更加符合學校實際的人才培養方案。并在此基礎上聘請此學科專家共同探索綜合完善的新課程體系,整合項目經驗、總結相關知識點,對方案的可操作性進行指導。
(三)改變教學方法
徹底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利用實踐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傳統知識傳授的課堂氛圍中,添加案例分析內容,通過教學讓學生熟悉財務具體實際內容,鍛煉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并利用信息技術,采用多媒體教學,更加直觀的展示財務數據變化內容,不斷提高學生技能和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在轉型發展的背景下,需要通過多角度全面考量的途徑引入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并鼓勵大家參加相關財務管理方面的培訓,時時了解行業動態,并可以開設校企合作,讓教師能夠順利進入企業鍛煉,加強自身的實戰經驗[2]。同時還可以安排業較強的大咖,進入校園演講,開展專題講座,豐富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和教師的知識體系,從而更有利于于人才的培養。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不是割裂獨立的教學內容,而是與國家教育改革政策息息相關,可持續發展的全面人才培養模式。這是新時期我國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21世紀人才培養改革的重點。在本著貼合學校實際的情況下,主動出擊,秉持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打造適應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技術型人才培養機制,有效緩解財務管理專業人才缺乏的現狀,進一步促進高校人才培養水平的不斷提高。
[1]吳克平.轉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宜春學院學報,2016,38(4)
[2]楊陽.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構建研究——基于學科競賽的視角[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6,29(5).
吉林工商學院)
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度重點科研課題“轉型發展背景下本科經管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JGJX2017C68)的階段成果。
宗聲(1963-),男,吉林磐石人,本科,吉林工商學院會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