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敏
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探討
徐智敏
隨著互聯網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微博、微信等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新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渠道。同時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也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產生了較大影響。傳統“課堂講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漸被忽視,以新媒體為傳播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學生歡迎。本文主要對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進行探討。
新媒體時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途徑
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更加方便快捷,以互聯網媒介為依托的信息傳播手段,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促進了多種形式信息傳播的開展。因此以手機、電腦為主要載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逐漸進入大學生的視野中。但在信息來源與信息形式多樣化的情況下,如何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展開思想教育,應成為高校教育部門關注的主要問題。
新媒體是以數字網絡技術進行內容編輯,通過互聯網或無線通信網進行信息傳播的媒介。隨著移動智能設備、數字電視與電腦設備持有量的不斷增長,大多數學生群體開始通過互聯網客戶端,來進行新聞與生活信息的獲取。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首次突破7.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其中移動互聯網網民規模達到6.75億,大學生網民人數達到1.61億,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6.5小時。以上數據表明,新媒體信息傳播已經深入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很多大學生通過移動智能設備來享受娛樂,接收各個方面的新聞資訊。但新媒體環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帶來了大量的垃圾信息。這些具有反動或者腐化性質的信息,會對學生思想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新媒體環境的虛擬特征會使學生沉溺其中,從而造成一系列的思想問題和現實交流障礙問題。
(一)新媒體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渠道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講授為主,但“課堂講授”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太過單一,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獲得思想政治方面的提升。而思想政治的宣傳活動以校園宣傳為主,這種政治思想傳播模式的影響范圍有限,學生不能與活動主體展開互動。而依托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渠道。學生可以實時的通過移動設備,接收來自網絡的思想政治信息。而且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中配有圖像和視頻,學生可以通過互相評論來交流看法,這加快了思想政治信息的傳播與交流。
(二)新媒體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以課堂講授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作為教學的中心,向學生講授課本中的思想政治內容。這種“填鴨式”的思想政治傳達,在教育形式上缺乏親和力,也缺乏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觸。而以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為傳播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學生通過對網絡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獲取,拉近了與教師之間的心理距離,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也更加平等與開放。
(一)新媒體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復雜化
眾多新聞與網絡傳播媒體的出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復雜化。微博、微信、貼吧和QQ等眾多新聞媒體,都對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有著一定影響。而且在高校政治教育無法監管到的互聯網,學生在互聯網絡中的言行不受干預,學生業很容易受到網絡中反動、腐化思想的影響。特別是西方世界價值理念的涌入,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嚴重沖擊。
(二)新媒體增加了網絡監管的困難
新媒體時代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數量龐大的新聞信息,但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網絡監管的困難。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微信和QQ等公眾傳播媒體,進行信息的交流。高校沒有權限對其中存在的負面政治思想、色情文化進行監管,也很難對所有的思想政治問題進行監督。
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應該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網絡監管兩方面著手,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首先高校應借助校園網、班級微信等網絡平臺,開展網絡思想政治宣傳、校園活動宣傳,還可以開展在線的思想政治教學引導,來端正學生的價值取向。高校也應該加強校園論壇、門戶網站等“紅色網站”的宣傳,營造良好是思想政治氛圍。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監管方面,高校應成立專業的思想政治宣傳隊,對校園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及時監督,對其中存在的思想政治隱患進行解決。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建立網絡防火墻,對那些具有腐化作用的廣告和不良信息進行過濾,從而保證網絡環境的純凈度。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門,也要對網絡環境中的爭議問題進行及時解釋,來消除負面思想政治宣傳所帶來的惡劣影響。
新媒體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既推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創新,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范圍,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網絡監管問題。因此高校不僅要利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手段,完成思想政治內容的傳達,也要對不良的網絡信息進行嚴格管理。
[1]汪馨蘭.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03).
[2]馬偉寧.創新與轉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優良學風培育的思考[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02).
[3]胡芳芳.新媒體時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探析[J].機械職業教育,2017(07).
通化師范學院)
徐智敏(1986-),女,漢族,碩士,通化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