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濤
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研究
劉振濤
本文將在闡述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現狀的基礎上,找到高校大學生受到就業歧視問題的原因并進一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改善我國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產生一定的借鑒作用。
高校大學生 就業歧視 原因 解決途徑
(一)就業歧視的含義
“就業歧視”指的是社會用人單位沒有按照合法的依據私自根據個人某些潛規則來對就業人員作出限制性錄用,這嚴重損害了求職人員的平等就業權。用人單位在招聘工作人員時之所以會出現就業歧視的問題,是因為他們只是站在自己的現實利益上考慮求職者的價值,卻忽視了求職者的平等就業權。這種行為對于整個就業市場的健康發展而言是一種嚴重的破壞,同時對求職人員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發展造成一定的打擊。目前,我國的《憲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多個法律文件當中都對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做出了命令禁止,但是該問題仍然無法得到徹底的杜絕。
(二)就業歧視的種類
1、市場性就業歧視
市場性就業歧視也被稱為顯性就業歧視。這種就業歧視是由市場經濟下企業的“趨利性”造成的。企業為了使職工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希望可以盡可能的運用到員工的工作有利因素而避免員工自身那些有礙于利益創造的因素,這就造成了用人單位對員工的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學歷歧視、地域歧視等多種就業歧視現象的發生。
2、制度性歧視
制度性歧視又可以被看做是立法性歧視。這種就業歧視指的是我國現有的法律、法規條文當中明確作出的具有就業歧視傾向的規定。制度性限制某些人員不得進入到用人單位當中本意是為了保護更多人的利益,但是由于下層對法律法規條文的誤解和偏激使用,往往會在實施的過程中使制度性限制變成一種制度性就業歧視。戶口、戶籍歧視也是制度性歧視當中的典型就業歧視。
目前,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較為常遇的就業歧視主要有性別歧視、學歷歧視、外形歧視、履歷歧視、政治態度歧視、健康歧視等。這些就業歧視不但嚴重阻礙了我國高校向社會的人才輸送,還對大學生的就業積極性和生活自信心造成嚴重的打擊,因此必須通過多種方法來有效地減少甚至是消除社會上的就業歧視問題。
(一)高校應對大學生進行健全的就業指導
高校的教育對于提升國家人力資源素質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高校可以通過不斷的教育體制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模式將大學生們培養成綜合競爭力強的復合型優秀人才,讓高校的人才輸送更加符合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于此同時,高校也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歧視相關的指導和教育,鼓勵他們以理性、合理的態度和方式勇敢地同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行為進行反抗,并為學生提供合理的幫助以盡可能地幫助減少用人單位就業歧視對他們的負面影響。
(二)大學生應積極提升應對就業歧視的能力
用人單位之所以會出現就業歧視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對于利益杠桿的推動。用人單位希望能夠規避用人風險,讓員工盡可能的創造價值。所以,如果大學生自身綜合實力過硬、專業技能程度優良,那么用人單位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對求職者其他條件的擔憂,進而消除對求職者的就業歧視。
此外,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就業歧視問題,應當學會以積極的態度正確歸因??梢酝ㄟ^與同學、老師、家人進行交流來形成對就業歧視的理性認識,從容面對就業歧視。此外,大學生在遇到就業歧視之后,必須以冷靜的態度去理性分析形勢,進而通過合理、合法、合情的途徑去維護自己的平等就業權。對于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既不能魯莽對待也不能姑息放任。
(三)加強政府對大學生就業歧視的監管
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就業歧視之所以會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所以政府需要對整個市場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健康、蓬勃發展,這樣才能夠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元化的就業崗位,從而為大學生們提供更為活躍、健康的就業環境。另外,政府也需要完善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和就業市場的監管,例如可以在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設置大學畢業生專用通道,對大學生進行針對性性的培訓指導,同時還可以見了和完善各個高校、各個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就業率、畢業后收入等指標的定期發布制度,這樣可以幫助高校更好的管理大學生就業工作。最后,相關政府部門需要設置和完善針對大學生就業歧視的舉報、申述、監管機制,讓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可以得到及時的解決。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我國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大學生就業率的高低和就業質量的好壞直接體現著一個國家高等教育質量的好壞,并且對國家的建設和發展戰略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歧視問題,大學生個人、高校以及政府都應該做出積極的努力,這樣才能夠為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以及國家就業市場的穩定創造出良好的社會環境。
[1]曾廣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的“歧視效應”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02).
[2]代利鳳.社會排斥理論綜述[J].當代經理人,2006(07).
(作者單位:黑河學院)
劉振濤(1984-),男,漢族,黑龍江黑河人,研究生,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