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丹 辛宏艷 吳 迪
高校青年教師激勵問題探究
楊 丹1辛宏艷1吳 迪2
青年教師處于社交、婚戀、成家、立業的階段,對由此衍生的物質需求比較強烈,本文從青年教師的培養、薪酬、工作環境、以及內激勵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高校青年教師 激勵問題 對策建議
高校教師一般都是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之后入職,大約在26-30歲之間,根據高校青年教師入職的時間,和教育部對高校青年教師獎勵的相關規定,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為40以下進入高等院校從事教科研工作的人員。這個群體對于物質上、精神上的需求都有其獨特性,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
首先,隨著中國高等院校的擴招,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在高校教師隊伍中所占的比例也提高到2/3左右,成為教師隊伍的主體;其次,高校青年教師的學歷以碩士、博士、海外歸來人員為主,專業基礎知識扎實;最后,高校青年教師的年紀在40周歲以下,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發展潛力巨大。
首先;高校工作屬于智力密集型,高校青年教師學歷基本都在碩士及以上,因此前期投入非常大;其次,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主要是教學和科研,都是腦力勞動,知識更新的速度比較快,因此,高校青年教師要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第三,由于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主要是教學和科研,兩者都很難以量化;第四,高校工作者的工作比較穩定,高校教師的工作時間也相對自由,其工作很難監督;第五,高校教師社會地位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激勵高校青年教師的一個方面。
由于高校青年教師所處的特殊階段,使得這個群體在需求上呈現以下特征:首先,由于面臨結婚、生子、購房、教育、養老等方面的問題,物質需求比較強烈;其次,由于高校人才濟濟,青年教師進一步深造、留學的主、客觀要求的非常強烈,希望能夠得到高校管理者的支持;第三,高校青年教師有創業的需求,因此需要更靈活的時間和空間,也就需要有更為靈活的考核和激勵機制與之相契合;第四,由于高校青年教師正處于工作的上升期,工作、學習的壓力都比較大,希望能夠得到管理者的理解;第五,高校青年教師對社交和情感的需求都比較強烈,希望能夠有一個相對寬松的政治、學術環境。
由于信息傳遞機制的不健全,青年教師對信息的敏銳度也有很大的差異,導致高校管理者很難充分掌握高校青年教師的個人需求,使得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比較被動,從而暴露了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的問題。
由于長期以來在高等院校中存在的按資排輩的情況,使得薪酬激勵無法發揮其強有力的刺激作用,導致很多高校青年教師把自己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社會兼職上,而對高校的教、科研工作水平產生嚴重的影響。
由于高校工作的“知識密集型”特點,使其工作很難量化。高校青年教師所付出的大量工作,如備課、對學生的關注度、對科研工作的付出等都很難以課時數、論文級別、獲獎級別等來衡量,就導致績效考評結果的不準確。
首先,做好青年教師崗前培訓思想、技術上的指導;其次,重視青年教師繼續學習工作;再次,可以建立“老帶新”導師制度。
高校工作主要是腦力勞動,良好的工作環境、科研環境都可以有效地促進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熱情。
考評體系對激勵機制是否長效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對青年教師進行全面的考評,包括職業道德、學科知識、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此外,要運用科學化、多樣化的考評手段,嘗試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評手段。最后,高校管理者要將績效考核的結果及時反饋給高校青年教師,使之及時修正自己的問題。
崗位聘任制的公平、合理、科學是確保高校青年教師薪酬公平性的基本保證。此外由于高校教學工作受職稱、學歷、行政等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寬帶績效工資結構體系。
實施有競爭力的年薪,對吸引高素質人才、調動青年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此外,對高校青年教師的住房問題也要予以重視,使教師工作無后顧之憂。
對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分配是激發青年教師工作熱情的一種重要的內激勵手段。實踐證明,適當的豐富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的內容和深度,也會提高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的熱情。
[1]肖瑞欽.基于成長性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研究[J].青島遠洋船員學院學報,2009,30(1):48~51.
[2]曾曉娟,劉春.高校青年教師離職傾向的實證調查與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5(1).
1.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北華大學附屬醫院)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高校青年教師激勵問題研究”(項目編號:GH16073)階段性成果。
楊丹,博士,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辛宏艷,碩士,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通訊作者:吳迪,北華大學附屬醫院,皮膚與性病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