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吳云龍 趙 靜
基于新媒體背景下“受眾中心論”理論模式分析的高校“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建設策略與思考
——以江漢大學為例
王 琦 吳云龍 趙 靜
高校推進“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建設,是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服務青年,做好高校青年群眾工作的重要載體。
“受眾中心論” “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 建設策略
受眾指的是信息傳播的接收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影電視的觀眾、網民。新聞傳播理論認為,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深化運用,“受眾”在大眾傳播學理論中被定義為“信息傳播的接受者”。
從市場營銷學理論的定義可以確定,“受眾”可以界定為企業(yè)、商家提供產品或者服務的對象,生產和消費活動針對的接受人群。
本課題研究中的“受眾”可以確立為傳播的媒介、接受傳播信息的群體,兩者互為“受眾”。
手機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已成為高校學生主要途徑,而互聯網具有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共享性、個性化和社群化的特征,是高校學生下載和使用“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手機客戶端“微邦”的根本動機。
“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只有認清用戶的需求,媒體才能更好的發(fā)現用戶,服務用戶。高校新媒體平臺的功能需求設置是因為平臺功能、工作需要而決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考慮高校學生的真正需求,推送的信息具備學習性,缺乏互動性和反饋,從而導致高校新媒體平臺的效果不佳。
依托“青春江大”微信公眾號,開放公眾號后臺接口,創(chuàng)建“青年之聲”板塊菜單欄目,簡化和便捷“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的接入。同時,實現微信公眾號和“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的資源共享,發(fā)揮微信公眾號互動性強、粉絲多等特點,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青年之聲”平臺功能性,增加后臺留言收集、整理、反饋互動,做到能解決的問題及時解決,復雜困難的問題做好引導,充分滿足“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受眾的用戶體驗,提升平臺使用實效。
“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建設是將共青團青年工作與互聯網結合,主動占領網絡陣地上的重要舉措。在具體推進“青年之聲·江漢大學”互動社交平臺建設工作上,已校團委宣傳部為核心,組建31名學生的“青年學生網評員”和17名學生“青年之聲工作小組”的兩支隊伍,與各基層學院學生宣傳組織充分聯動,定期召開“青年之聲”專題工作會,加強業(yè)務學習指導和工作經驗交流,特別是重大節(jié)日、重要會議、重要時間節(jié)點,開展信息發(fā)布、宣傳引導、網絡評論等線上線下教育活動,收集和整理學生思想動態(tài),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安全穩(wěn)定提供科學研判,著力打造江漢大學“青字號”網絡宣傳矩陣。
“聯系網絡青年,前提和基礎是‘鍵對鍵’,增強黏性 的關鍵還是‘面對面’”。“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功能的設置與實際運用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線上開展聯系青年工作缺乏較好的互動體驗和真實性,在做好線上聯系青年學生的同時,如何做好線下的交流互動、實踐體驗是“青年之聲”互動社交平臺“打通聯系青年最后一公里”應當著力解決的問題。江漢大學開展了“O2O模式”的線上線下工作方式探索:以畢業(yè)季文明離校活動為載體,將畢業(yè)季贈送《不要等到畢業(yè)以后》書籍活動在線上宣傳,實現線下互動,增加了畢業(yè)季活動的參與性、互動性;依托“青春江大”和“青年之聲·江漢大學”平臺的資源對接,將2016年暑期社會實踐優(yōu)秀團隊評選和事跡展播進行發(fā)布,累計訪問量216622次,參與人數達46251人次。
“青年之聲·江漢大學”互動社交平臺經過收集、整理和研究探索,形成并制作了符合青年學生思想價值主流意識的網絡文化產品,制作了回應新生訴求的《專治各種“疑難雜癥”》視頻,被《青春湖北》轉發(fā);結合感恩節(jié)活動制作了《暖冬感恩特輯:感謝,一路有你》;制作了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共建和諧校園《文明,一座城;文明,一校園》。“青年之聲·江漢大學”網絡文化產品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充分契合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教育理念,以平臺建設潛移默化的推動學校內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
[1]劉淑梅,鐘水辰.窄眾化視角下直接受眾與間接受眾的劃分及意義[J].中國傳媒科技,2014(21).
[2]百度百科.http://www.wm23.com/wiki/29013.htm.[EB/OL].
江漢大學)
本文系2016年度湖北省共青團調研課題(項目編號:2016LX016)。
王琦(1986-),男,湖北武漢人,教育學碩士,團委宣傳部部長,研究方向:體育人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吳云龍(1984-),男,湖北武漢人,團委副書記;趙靜(1978-),女,湖北武漢人,團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