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太昆
淺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鄭太昆
思政課對于我國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然而在當前大環境下,傳統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多問題,改革勢在必行,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對于解決當前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實現思政課教學目的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都有著重要意義。
思政課 實踐教學 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下稱《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下稱《原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下稱《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下稱《概論》),這四門思政課擔負著我國青年大學生三觀的正確樹立、社會責任感的養成、人格素養的提升等方面責任與任務。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當前高校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完全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思政課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改革總需要一個很好的切入點,筆者認為,在思政課教學中更多地、恰到好處地加入實踐教學環節一定會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從而滿足當前大學生對于思政課更高的需求。
當前不少大學生對于思政課興趣不高,重視不夠,在一些思政課堂上真正聽課者寥寥,導致思政課在學生全部課程中“抬頭率”(學生抬頭認真聽課的人數與實到課堂總人數的比例)比較低的原因有很多,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空泛化”可能是眾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條,當代大學生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總會產生這樣一種認識:“我學了這個有什么用?”他們認為這些課與自己所學專業課關系不大,所以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編排、教學案例的選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教學內容能不能緊跟時代的變化發展、能不能緊跟學生思想變化和專業學習的需要,這些都直接決定了高校思政課對于當代大學生的吸引力。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就是在思政課教學中適當地加入實踐課教學環節,例如在《綱要》課上帶領學生參觀一些紀念館就更能了解那一歷史時期的真實狀況;在《概論》課上給學生布置一些主題調研的作業,可以讓學生親身去感受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果,通過參與這些實踐環節也同時鍛煉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個人,他忍受不了單一的色彩、忍受不了單一的生活方式,作為一個人,他是希望生活充滿了色彩、充滿了變化的。同理可得,學生上課也希望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生動有趣,然而,在我國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思政課教學依然是傳統的說教式,老師一個勁地講,學生一直被動地聽,如此教學,一次課兩次課可以,每次課都如此,學生慢慢就會產生對于這門課程的厭煩感,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就應該不斷變化教學手段,課堂上加入一些實踐環節,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之中,例如在《基礎》課講到愛國這一章節的
時候,可以將學生分組進行一場愛國知識友誼賽,通過比賽既提高了學生上課積極性,也讓學生更加了解了中國,加深了對祖國的情感。
當前很多高校對于學生思政課成績的評定還是比較單一的,很多只是依賴思政課期末考試的那一張薄薄的試卷,而且四門思政課,可能有三門甚至四門都是開卷考試,如此一來很難反映學生的真實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狀況,如果思政課加入實踐環節,布置一些實踐課作業,將一門思政課的成績劃分為幾部分來構成,使得思政課的成績評定更加科學合理,也更能達到思政課的教學目的。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又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相較于其他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即將邁入社會的青年大學生,他們的思想政治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發展的長久穩定、關系到祖國的未來,思想政治理論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提高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思政課在高校開設的初衷和目的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上所述,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對于思政課教學內容的不認可、當前思政課教學手段的單一、思政課成績評價體系有待完善等等,“窮則變、變則通”,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緊跟變化的國情世情,緊貼學生的思想實際。變革思政課教學模式,構建思政課實踐教學體系就顯得非常必要了,通過課上和課下、書本和社會的雙重教育,激發學生對于思政課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從而不斷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筆者認為當今社會對于大學生的要求不光是理論知識,更看重德行、能力等素質,我們的教育目的絕不是培養一個個“書呆子”,而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兼備就需要給他們鍛煉的機會,思政課的實踐環節就為學生提供了培養素質能力、提升思想境界的渠道和機會,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也都是很好的鍛煉,使得學生畢業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