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熙強
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與思考
高熙強
大眾創業背景下,高校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工作,通過對學生實施關于創業 的教育來提升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本文講述了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提出了完善對策,來反映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現狀。
大學生 創業教育 現狀及對策
所謂“創業教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開展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一,開展創業教育是時代的訴求與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不僅需要大批推動社會前進的人才,還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其二,創業教育是高校校企合作方案的實踐路徑之一。在提高實際操作能力的同時積累經驗,為創業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三,創業教育的開展是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的需要,高校擴招使得每年向社會輸出就業人口急劇增加,工作崗位的飽和必然使得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困難問題。創業教育的實施,為大學生就業困難尋求了新的出路,也為高校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奠定基礎。
當前很多高校在思想上對創業教育認識還不夠清晰,雖在教學上開設了一些課程,但僅僅只維持了兩個學期,而課本中涉及的創業相關知識較少,課程的內容也只是一些創業的案例以及創業者應具備的素質能力等,太注重理論上的傳教方式,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培養,這顯得過于空洞。
很多高校里的專業指導老師,他們自身沒有實踐的經歷,缺乏實際操作能力。面對學生的教育,他們僅僅是根據自己所見所聞以及大量文獻或網上的理論和案例來授課。很多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講一些創業的相關政策、創業要求、創業技能等,在理論上不能聯系實際,這導致學生對創業的熱情度不高,這樣很難滿足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工作要求。
創業規劃簡單、資金短缺、工作環境惡劣是大學生創業中的一個現狀,大多數在校大學生依靠擺攤在學校進行營銷手段,這樣的做法缺乏專業性,不具代表性。一些大學生以專業知識為前提進行創業,但由于缺乏技術含量、經驗不夠,創建不了一定規模的公司,大多也都沒有社會競爭力。
一些高校在思想意識上重理論,而對創業實踐宣傳不夠,只愿意做短時間內有所成的創業性項目,而不愿意對創業的宣傳工作和實踐的場所有過多的投入。大多數高校在意的仍然是個別有起色的創業者,而不是培養大批學生對創業實踐的認知,且創業實踐也僅是以技能培訓為主,以創業速成為目標,而不是培養學生創業者應具備的創業素質、創業能力和創業精神。并且當前高校不注重整合資源,校內外實踐孵化園和創業實踐基地極具缺乏,嚴重影響了相關科研競賽的開展,且相關政策不夠完善,扶持力度較小,這也對學生的積極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高校應積極投入資金,利用自身的優勢創辦一些實體,為學生提供實戰場所,建設創業實踐基地,開設“創業科技園”、“大學生眾創中心”等平臺,為有想法、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大學生提供優質資源,并幫助創業大學生解決遇到的困難,建立管理安全制度。
為了貫徹落實高等學校創業教育規范化建設,大力發展普通高等學校創業教育工作。在教務課程體系中增多創業課程,將課堂教育和實踐方法相結合。一方面,在專業課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通過課上的滲透,開展創業通識教育,帶動學生的創業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積極開設實踐培訓課程,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在此基礎上,學校應鼓勵教師學習深造,不斷優化教師的專業教育和實踐能力,著手打造具有創新性復合型特色教師隊伍。
高校應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科研項目,協助教師共同進行課題研究,深入了解科研發展,了解學術性研究方向,掌握實質性科學技術,鍛煉自己勇于參與,學有所成的精神品質,增進自己思考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完成科研項目,適時提高學生的專業性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學生的實踐性管理技能做好鋪墊,為今后的創業奠定基礎。
通過積極舉辦各種各樣大型創業競賽,貫徹落實創業發展方向,深化創新教育教學體制改革,以競賽促教學,以教學帶競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活動在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全國大學生創業創新大賽、“挑戰杯”青年作品競賽等,擴大創業教育活動的影響力,在創業設計過程中對學生的鍛煉是有必要的。大學生在創業競賽中收獲了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對于自身的綜合素質、實踐操作能力均有著很大的幫助。
[1]郭小青.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模式研究[J].大學教育,2013(11).
[2]陳博,黃楠竹,昌龍然.新時期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的思考[J].才智,2015(9).
江西科技學院汽車工程學院)
本文系江西科技學院2015年度校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辦高校轉型時期學生創業教育研究》(項目編號:RW15Y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