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婷 顧小平
淺談獨立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張夢婷 顧小平
獨立院校作為公辦高校資源的補充,在大眾化,職業化人才培養上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是我國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改革與創新的實踐成果。但是隨著高校數量的劇增,獨立學院在原始積累階段,往往復制母體高校專業,以期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這也在客觀上形成了專業“扎堆”現象,缺乏辦學特色,各院校之間的辦學差異化不大,久而久之形成了高校畢業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足,造成了就業市場的專業精英化人才的嚴重匱乏。
獨立院校 創新 創業 人才培養
我國經濟現在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互聯網+”是改革重要的助推器,創新是改革的核心內容,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背景下,獨立學院更應該擔負起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責,成為學生創新創業的橋頭堡,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獨立學院如何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培養呢?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校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辦學的天然優勢——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大部分的獨立院校都有企業方進行投資,獨立學院應該通過企業的行業背景對各專業進行人才培養定位,充分調研行業所需的職業技能需求,了解行業的前沿動態,對各專業的人才培養進行精準定位,提高辦學效率,為人才適應社會提供更有效的途徑。眾所周知,教育的成果會滯后于社會的發展,然而獨立院校不同于公立院校的優勢就是政策執行的效率上,充分利用獨立學院的辦學效率,及時抓住社會的需求,做到學以致用,學以即用。
大學生有著較強的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同時他們也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在高校教育當中,應當弘揚創新創業的指導思想。高等院校課程大體分為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專業主干課)和專業實習。通識課程一般都設置在大一一年時間,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社會背景下,創新精神需要深入到通識課程中去,從新生入校開始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學生了解經濟發展下的專業學習方向和目標,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以及開拓思想,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著重點是課程內容的革新。高校課程設計應該與當前職業需求相結合,充分調研企業對員工的相關技能要求,抓住社會需求,修改相關專業的教學計劃,認真調整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時制定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內容中灌輸創新思想,重點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高校人才培養一般都會滯后于社會需求,所以需要不斷地進行社會調研,分析和了解當前社會發展趨勢,教學目標依據調研后進行精準定位,拆分創新型職業的技能需求,每學期都更新教學內容,將技能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在課程內容中添加專業競賽,實際項目練習,企業相關專家講解等環節,拓展課程內容的知識面,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高校的實習實訓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在實訓環節中,高校需要借助社會力量。由于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優劣有最直觀的感受,也是人才培養的受益方,所以高校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息息相關。將企業相關知識引入高校是當前獨立院校人才培養的必經之路。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需要將校園文化和企業理念相結合,找到二者最好的合作模式,相互配合,相互理解,讓學生在學中練,練中學,盡快適應企業對新進員工的考核要求,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校生活豐富多彩,課余時間較多,導致了一些學生無法把握空余時間,將大把的時間運用于游戲和其他娛樂中去。其實高校專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學生管理空余時間的能力,成功永遠在于8小時之外。獨立院校的第二課堂一般分為工作室制,協會制以及課外活動。獨立院校應該大力提倡專業教師開設工作室,利用教師的業余時間對學生進行專業培養。教師應該在工作室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和實踐,探索創新創業的項目需求,通過實踐制作出一些能解決社會需求的小應用和產品,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夯實專業技能,以點帶面地將大部分學生引導到專業學習的道路上面來。第二課堂是對課堂知識的補充和拓展,是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的最佳場所,通過第二課堂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專業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創新創業意識也會進一步增強,甚至很多高校的工作室成為了小微企業的孵化器,為當地社會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獨立院校相對于公辦院校的劣勢非常明顯,但是我們在正事這些問題的同時也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最佳場所。在教學中,宣傳和弘揚創新創業思想,教學內容與行業當前現狀相結合,大膽進行課程內容的改革,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指導作用,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培養出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符合人才。
[1]何婷英,張麗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7(01).
[2]夏春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江蘇高教,2004(06).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本文系2014年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湖北大學知行學院宣傳微電影拍攝與制作》(項目編號:201413234004)。
張夢婷(1991-),女,漢族,湖北荊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顧小平(1984-),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教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