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琦
淺析將《形勢與政策》課教育融入思政教學的途徑
何 琦
本文將《形勢與政策》課放到思政教育的全過程中進行研究,利用“形勢與政策”教育課與日常思想政治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將《形勢與政策》貫穿于日常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對融于的途徑提出幾點看法。
形勢與政策課 專題教學 學生新聞評述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主陣地,其中的形勢與政策課以其鮮明的政策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勢與政策》課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把握黨和國家的方針、路線、政策的內容與作用, 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當今世界,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風云變化,中國處于社會經濟改革的關鍵時刻,伴隨著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這些“網絡新生代”的大學生們了解、認識世界的途徑更多、更廣,也更難以控制。大學生們習慣于通過手機、電腦等終端了解世界,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他們也更容易、更有意愿參與到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甚至是國家、國際層門的相關問題的討論中來,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聲音,這是一件非常積極的事情。但是,當我們的大學生思想日益活躍,更多地參與到一些熱點問題的討論并形成一定的社會影響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知識、道德的水平與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國家的榮譽感更表現出一些不協調的現象,在政治事件、社會現象與熱點問題上,要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表現出集體的冷漠;要么跟風網絡言論,發布一些偏激、不理智的言論;再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上網只沉迷于聊天、游戲、追劇等,而對于基本的時政常識都不了解。針對這樣的現狀,《形勢與政策》應該成為思政課當中一個很好的平臺,向大學生們介紹最新、最熱的時政形勢和方針政策,改革我們固有的教學模式,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出新要求、新任務、新內容、新視野、新課題,使思政教學更具時效性,使思政教育形成一種動態的、積極的引導模式。
那么,《形勢與政策》課作為思政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能夠更好地發揮它的有些作用,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育的整體過程中呢?以下我就此問題提出幾點自己的看法:
第一,探索專題式教學模式。專題式教學更有利于對于教育內容的深入、系統的講解,也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與進行。
首先,在學期開學初,由思想政治課部擬定每學期的專題講座計劃,由教務處監督計劃完成情況,由思政教科部負責執行,由全院各系部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其次,由思政教科部組成主講教學團隊,由思政教科部確定專題講座內容,對授課內容、授課時間、對象、地點、專題主持人、主講教師或主講團隊拿出總體計劃,指定相應的主持人負責準備講座的內容,主持人與主講團隊可同時舉辦講座授課。最后,課堂組織形式分為大課和小課合班兩種。一年級新生進行大課教學,二年級學生采取小課合班教學。課堂教學方式采用教師講授、觀看時事錄像和學生小組報告結合的方式。上課時間由教務處、學生處及各系協調統一安排。從教學效果而言,學生反應較為良好。除了富有時效性的新鮮專題內容,他們更能通過生動、直觀的視頻了解相關的時政內容。但相較于老師們的講授和觀看視頻,學生們更喜歡小組報告環節。在教學安排中,會有專門的學生參與的課時部分,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相關的專題內容提出自己小組的觀點和議題,以小組報告的形式,在小課合班中集中展示,發言可配合PPT,需要提交小組報告。學生們非常喜歡這個環節,雖然他們需要在課下準備很多的內容,但是通過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他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更加理性和公開地表達、分享自己的聲音,也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前“兩耳不聞天下事”的消極狀態,轉而變為積極關心、了解“家事、國事、天下事”的趨勢,同時,自身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第二,利用思想政治課課前10分鐘學生時政新聞評述環節,有效地將《形勢與政策》課融入思政課日常教學當中。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環節,可以與專題講座相結合,培養學生對于應對突發的新聞事件有及時地、理性的分析能力,教師也可以根據已制定的專題講座的計劃安排,有意識地對學生就相關內容進行引導,這樣,學生在學習專題講座時就會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專題講座的內容也會變得易于理解。10 分鐘的學生時政新聞評述環節,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當前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理性理解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內容,深刻領會精神實質;另一方面,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培養學生在具體的問題中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客觀判斷、分析問題的能力,認真分析自己所處的社會形勢和社會環境。在熱烈的師生與生生互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的充分的體現,學生對于時事政治類問題學習的興趣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同時,通過課堂時事評述環節,教師能夠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點,有助于專題教學內容的選擇。每個班的學生思想傾向和觀念可能會存在差別,通過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基本可以掌握絕大部分學生的基本思想動向,使專題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
《形勢與政策》課作為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只有與日常的思政教學形成長效的、動態的、有機的結合,才能是其的教學效果真正做到時效性,使其的教學目的落到實處。
[1]張若飛.論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的定位[J].當代教育論壇,2008(7).
[2]劉國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突破口[J].大學教育,2012(12).
[3]劉金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創新探研[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