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夢潔 高長江 趙凈波
大學生網絡思政的載體和機制研究
雷夢潔 高長江 趙凈波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也在以一種難以想象的速度進行著飛速的發展。目前,網絡信息的多樣與復雜,很容易對學生產生影響,學校與教師必須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起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網絡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是當前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網絡思政能夠充分發揮網絡的資源優勢,提高教育的效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大學生 網絡思政 載體 機制
隨著科技時代的來臨,網絡開始占據著人們的生活,而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載體,它有著無法比較的資源和極快的傳播速度。將網絡與思政教育聯系起來,是現在高等院校必須改進的目標,使網絡思政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提高教學效果,引導學生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網絡思政的載體和機制還不夠完善,因此,為了推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發展和創新,促進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科學發展,我們應該不斷對大學生網絡思政的載體和機制進行探索和研究。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網絡與人們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可以說每天的生活都是離不開網絡的,網絡有著其他方式都無法比較的資源與速度優勢,因此可以說,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死板,學生學習起來缺乏興趣,比較枯燥、乏味,難以集中注意力。而網絡思政教育將網絡作為載體,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借助網絡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的氣氛能夠活躍起來,讓學生的學習不再那么艱澀,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教育成果。
首先,想要建設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必須得到政府等有關部門的重視。政府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給大學生網絡思想整治教育提供法律依據,以此提高教學的效率。同時要大力支持學校對校園網進行建設,校園網與大學生的密切相關,將校園網作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更有利于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
其次,高校也應該進行自主建設。高校應該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大力的宣傳,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同時完善學校的硬件設施,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礎資源,增添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方便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和學習。
(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性
不論在什么國家,創新是必然的,只有創新才能推動發展。因此,在教育機制中創新是必須的。在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中,創新需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教育內容,其次是教育形式,然后是教育的手段,最后是教育的體制。創新教育內容就是這門課教育的東西需要不斷的革新,創新手段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教學方式需要根據內容不斷變化,而創新教育形式和體質就需要跟隨時代的變化不斷改革發展,只有各方面都整體的創新,那么大學生網絡思政才能深入到各個領域,對大學生展開網絡思政教育才更加的有教育意義。
(二)統籌兼顧整合教育資源
在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之下,在教育方面的發展可以說是跨越性的,整體變革較大。并且教育的形式、資源等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整合更改,真正地實現了現代式教育。因此,在大學生網絡思政的教學中,也需要進行統籌兼顧,整合教育資源。其中的統籌不只是城鄉教育的整合,并且也包括精英教育與大眾、理工科與文科教育的協調,只有在各方面都實現教育資源的統籌兼顧整合,那么整合思政教育才會更加的有效,也更有意義。
(三)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近來科學發展觀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在各方面都需要堅持以人為本這個原則。在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中,也需要做到以人為本。當代大學生思想比較自由開放,并且在心理狀態上時常也有不穩定性,因此在網絡思政中做到以人為本是順應學生思想潮流的。堅持以人為本,第一點就是要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大學生思想獨立,因此網絡思政教育的內容需要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制定,要尊重大學生的人格。其次是教育內容著重點最好是大學生的關注點,只有讓大學生有足夠高的關注度,這門課的最終目的才能更加理想。
(四)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性
大學生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減少犯錯誤的幾率,為國家未來的建設提供可用之才。因此,在思政教育上,就必須堅持教育的可持續性。若要做到網絡思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所在學校需要嚴謹思考,也需要教師及大學生的配合。堅持網絡思政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不僅有利于個人,也有利于社會。
現下越來越多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在網絡上進行,此舉適應了時代的發展,也讓大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在思政教育上是不可替代的。
[1]張園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有效運用的困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01).
[2]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
[3]陳華棟.“易班”:Web2.0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1(13).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