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諾
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
王藝諾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享受著大數據信息時代帶來的便利條件,同時也面臨著網絡信息帶來的諸多挑戰。本文從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兩方面入手,探究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
大數據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大數據背景下,一方面網絡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改變了傳統限制地域和時間的單向教學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充斥著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垃圾文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帶來了挑戰。為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必要探索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
(一)教育途徑拓寬
大數據信息時代,打破了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拓寬了傳播教育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可以充分利用數據信息資源,彌補單一教學內容的枯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微信、QQ群、手機APP等方式,建立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平臺,通過線上形式,任何時間和地點,教學主體與客體都可以進行雙向互動和交流,這種及時性和跨區域性,大大拓寬了教育的途徑。
(二)實現雙向互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權威機器的強制力得以保障實現的。而在大數據背景下,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思想得到了解放,由單向的傳播模式轉變為雙向的互動模式。學生可以真正地參與到教學課程中,自主地思考和解決問題,進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大大提高了教學的傳播效率和效果。
(一)意識形態復雜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現代人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傳播者和制造者。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的,而網絡環境里充斥著來自外來因素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和垃圾文化,對于大學生形成正確認知具有一定危害和不良影響。
(二)教學主體弱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教學主體和客體的雙向互動交流,教師的主體性減弱,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提高。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言論為主導,是單向性強制性灌輸。而現在的大學生生活在網絡環境中,師生通過微信、QQ群、手機APP等在線交流的同時,學生不僅作為教學的接收者,也是傳播者和制造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輿論的導向作用,這種教學模式的雙向性,使教師的主體性弱化。
(一)有效使用思政教育平臺
面對當今數據信息時代的發展,大學生作為新生代,依賴于網絡,熱衷于網絡,微信、QQ、手機APP等已成為生活的必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他們獲取知識和了解資訊的平臺。作為思政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樹立大數據意識,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結構,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充分運用思政教育網絡平臺,更好地服務于學生。
(二)占領思政教育主陣地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陣地,要掌握話語主動權,占領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當今網絡飛速發展,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學生的鑒別信息能力較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誘導。為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規避網絡不良信息,作為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共享網絡資源,運用信息網絡技術,致力于開發和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宣傳陣地的校園網、微信平臺、手機APP等,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學生網絡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認知,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正能量。
(三)建立思政教育預警機制
高校致力于立德樹人,面對網絡新形勢新發展,要掌握輿論導向,有必要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預警機制。當代的大學生,經常使用微信、QQ、微博等網絡工具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高校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這些網絡信息進行分析預測,了解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思想動態,相較于傳統的調查問卷,更具有真實性。思政教師根據信息統計結果,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學業和心理輔導,能夠提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時性和有效性。
在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實處,就必須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充分利用網絡環境信息平臺,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的網絡生活,幫助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盧玥,任念文.“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探索[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7):141~144.
[2]孫凱鵬.網絡化和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8):184~185.
(作者單位:沈陽職業技術學院)
王藝諾(1987- ),女,漢族,遼寧錦州人,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