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美
基于協同理論的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體系研究
李亞美
新時期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關鍵組成部分,但是網絡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個體需求帶來一定的轉變,對高校思政教育也提出挑戰。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針對基于協同理論的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體系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給予我國高等教育以參考和借鑒。
協同理論 高校 思政教育體系
協同理論是對相關事物協同性以及系統性的研究,該理論提出,在同一系統內,相關要素是存在一定聯系和作用的,當外界因素對體系內要素影響較大時,系統內部會出現協同關系,進而保證工作的有序進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應用協同理論,可以有效實現思政教育的改革與創新,對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具有積極作用。
當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基本是由黨支部領導、思政教育、團委部門、高校黨委以及思政部共同負責,但是在上述部門中,思政部門與其他組織缺乏協同性,導致思政教育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不能與思政部進行及時的交流和溝通,進而致使思政教育各個子系統處于分離的狀態下。應用協同理論,可以促進思政教育各個子系統的協同配合,為實現教育目的提供保障。
高校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在本質上雖然存在差異,但是其教育要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存在互補關系。當前,我國教育界提出,高校需要以心理素質作為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實現二者的有效結合,有目的性、有方向性的對學生開展思想引導和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道德素養。因此,實現心理素質和思政素質的有效互補,是加強思政教育協同性以及整體性的關鍵,只有保證二者的有效協同,才能為學生的步入社會奠定基礎。
當前,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基本只負責課堂教學,在課下與學生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互動,學生與教師協同性較少,進而導致高校對學生的思想動態缺乏足夠的了解和掌握,不能結合學生具體情況開展因材施教,教學質量較低、效果較差。尤其在近些年,高校持續擴招,生源復雜,每個學生的素質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思政教育缺乏整體性和協同性,對思政教育的開展十分不利。協同理論可以實現對學生思想的動態掌握,幫助教師針對學生情況開展因材施教。
高校在組織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實際以及社會發展,明確思政教育目標,遵循“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原則,在提高專業教學質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將思政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點進行規劃。通過明確教育目標,制定協同性的工作目標,確保思政教育的各個子系統發揮自身作用,調動思政教育的熱情和積極性,在體系中體現共同進退的教育方向,發揮思政教育體系的協同性和整體性。同時,高校為了確保思政教育質量,還要與當地企業進行深入合作,促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接受企業思政教育,進而形成企業與高校的協同合作。高校還要與企業開展教育研究合作,獲得企業對思政教育的資金支持,進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質量。
高校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建立協同機制,首先,高校要建立以及完善管理機制,為思政教育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保障,結合我國教育改革與社會需求,進一步轉變人才教育模式和培養思想,通過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實現思政教育由高校到企業的過渡,促進思政教育的創新與改革,通過企業與高校的管理機制創新,為思政教育的有序開展提供基礎;其次,高校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建立以及完善思政教育信息平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具有較強協同性和整體性的評價機制,對思政教師的工作情況進行科學評價,保證高校、教學與教師之間進行合理的協調和制約,進而為思政教育質量提供長效保障;最后,在構建信息平臺、開展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要注重對評價內容的動態完善,結合教育具體情況,保證各個子系統的有效運行,對其協作整體的貢獻給予科學評價,在遵循可靠性以及科學性的原則下,促使思政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加強思政教育協同性的過程中,高校要注重創建以及完善激勵機制,其是促進思政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舉措,對思政教育的有序以及順利開展起到關鍵作用。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合理的激勵狀態下,團隊和個人的工作積極性以及潛能,可以得到更好的挖掘,因此,高校要以教學團隊為切入點,在制定薪酬制度的前提下,創建良性而完善的激勵機制,采取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雙重手段,讓教師在工作中體現自身價值,獲得工作成就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教育中,進而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
總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較強的復雜性以及系統性,基于協同理論下,對思政教育進行探究和考察,有助于了解其協同性和豐富性,促使思政教育實現精細和縱深,提高其科學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進而為學生未來的就業與發展奠定基礎。
[1]劉俊峰,王曉珊.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協同機制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1):34~36.
[2]王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性協同性研究[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6(03):80~83.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李亞美(1985-),女,漢族,重慶人,碩士,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