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婭妮(大理州白劇團)
白族歌舞藝術60年歷程的回顧與展望
范婭妮(大理州白劇團)
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團自1956年成立以來,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60年中大理州老、中、青歌舞藝術家堅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扎根沃土,心系民族,不斷開拓進取、艱苦創業,堅持植根于白族優秀文化傳統,緊貼各族民眾“地氣”,與各族廣大群眾肝膽相照、披肝瀝膽、樂于奉獻、勇攀藝術高峰,為了繁榮舞蹈創作,多出優秀作品,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守護優秀民族文化家園的前沿陣地,始終堅持植根于白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大理,放眼全國,把實施精品戰略作為發展白族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來抓。當今,大理州白族歌舞藝術家們繼往開來,奮發進取,以60年征程為新的起點,努力編創更多更美的民族歌舞藝術精品,繼續努力為白族歌舞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為實現白族歌舞藝術的中國夢再展騰飛的翅膀,譜寫出更新、更加輝煌燦爛的白族舞蹈文化新篇章。
大理白族自治州于1956年11月22日成立,是全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原大理專區領導為慶祝這個隆重的慶典,決定先期建立大理專區歌舞劇團。這是大理歷史上的第一個專門從事民族歌舞藝術的地市級的國有專業藝術團隊,也是云南省最早成立的第一批專業舞蹈團體。同年,大理專區所轄各縣還相繼建立了10余個縣級專業藝術團體。當時上級曾明確要求:大理專區歌舞劇團建團的性質和任務主要是發掘和整理本地區各民族的傳統民間歌舞藝術,為各族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此,在建州之前的4個多月里,專區歌舞劇團的同志們組成3個組,分別深入到大理、巍山、賓川等縣,向民間藝人學習,收集整理傳統民族民間歌舞,加工整理和創作出了白族《繞山林》《洱源西山舞》彝族《打歌》、花燈歌舞《猜花》《十大姐》等首批具有濃郁本土民族特色的歌舞節目。加之在外地學習回來的苗族舞蹈《采花山》花燈歌舞《大茶山》和《毛主席帶來好時光》等節目,組合成一臺慶祝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的專題文藝晚會。這次大理專區歌舞劇團的首次公演,獲得中央代表團、云南各地來賓和州縣各級領導以及大理地區各族各界廣大群眾的高度贊揚和一致好評。建州后不久,大理專區歌舞劇團便正式更名為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劇團。
1957年,時值部隊歌舞團調整,海冰、陳興德等軍隊專業舞蹈編導人才分配到大理州歌舞團,讓歌舞團增添了創作的生力軍。由此,州歌舞團開始建立起了專業舞蹈編導建制。1958年初,中央民族歌舞團組織了徐杰、謝俊杰、葉明明等舞蹈工作者們與著名作曲家鄭律成一道來大理采風,并在大理州辦了舞蹈訓練班。他們認真負責和耐心教學,系統全面地向學員們傳授了中國古典舞的基本訓練方法。通過兩個多月的學習訓練,為大理地區的各族青年歌舞學員們的素質、技巧和理論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這在大理州民族舞蹈發展史上是一次具有奠基意義的歷史契機。
1959年初,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劇團帶著白族《繞山林》《喜事》《西山舞》彝族“打歌”、花燈歌舞《詩花山茶相映紅》等一批歌舞節目參加了“云南省首屆歌舞會演”。1959年10月,在云南代表團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國慶慶典獻禮文藝演出的作品中有:白族舞蹈《喜事》、白族歌舞《繞山林》。這批具有濃郁大理白族特色的歌舞節目,引起了省城和北京各界群眾的極大關注,《云南日報》等媒體以較多的篇幅紛紛予以報道和贊揚。繼全省國慶10周年的獻禮活動結束后,州歌舞團派出嚴學恒、李龍珠等一批舞蹈骨干到廣州華南歌舞團學習,帶回一批有新意的節目,如《快樂的羅索》《蒙古青年舞》《藏族弓箭舞》,以及花燈歌舞《喜迎春》、小舞劇《搶親》等節目,大家通過學習提高了自身的創作水平和表演水平。1959年,大理州的白族歌舞藝術發展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其主要標志為:一是舞蹈編導隊伍的初步形成;二是有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舞蹈表演隊伍;三是保留了一批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自創民族舞蹈節目。
然而,到了3年困難時期,大理白族歌舞的發展也因此出現了馬鞍型的轉折期。其后的“十年動亂”,民族歌舞藝術百花凋零,大理州的白族歌舞藝術也進入了一個漫長的蟄伏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大理州歌舞團和各縣市文工隊開始恢復重建,獲得了新生。州歌舞團和各縣市文工隊劇團,為恢復重建的歌舞團和各縣市文工隊注入了新鮮血液。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各級組織部門從領導管理、組織結構、經費設備等諸方面,為州歌舞團和各縣市文工隊劇團的各項建設發展和振興繁榮提供了多方面的保證。
1982年初,大理州文化局設立后,先后舉辦了兩次規模宏大的民族民間文藝調演,舉辦了幾屆由戴愛蓮、董錫玖、孫景琛等著名舞蹈大師親授的高規格舞蹈學術講座和舞蹈骨干培訓班、學術討論會,通過這些舉措培養了一批中青年舞蹈編導和演員隊伍,使沉寂多年的白族歌舞藝術之花重獲綻放,展現出了蓄勢待發的新局面。州歌舞團通過組織中青年舞蹈編導深入到洱海漁村、邊遠山寨,創作出了反映新時期漁民生活情趣的《洱海漁歌》《打歌》《火》、仿南詔樂舞《菩薩蠻》以及雙人舞《喜悅》《洱海月》等許多頗具詩情畫意的白族舞蹈新作。
在1984年的全省首屆民族舞蹈會演中,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團新創作的一批嶄新白族舞蹈作品引起了全國少數民族舞蹈討論會專家和春城人民熱切關注和贊揚。其中的《洱海漁歌》《火》《喜悅》《打歌》《菩薩蠻》等節目不僅奪得大獎,還應邀赴日本八大城市巡回演出,為國際民族文化藝術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同年,仿南詔樂舞《菩薩蠻》全舞還被攝錄入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的《神秘的劍塔》中,該影片曾在國內外發行放映。
1986年,時逢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30周年之際,州歌舞團的舞蹈編導們,又新創作出《白子白女》《甜甜的山泉》等一批新的白族歌舞藝術精品。這些舞蹈新作在云南省第二屆民族舞蹈會演中又再次斬獲了多項獎項。
1990年以來,大理白族舞蹈形成和擁有了一支基礎雄厚舞蹈理論隊伍和一支朝氣蓬勃、勇于創新的舞蹈編導隊伍。以這些白族舞蹈作品和白族舞蹈理論研究成果為標志,白族舞蹈文化進入了一個從理論和實踐都比較成熟的大發展時期。
1991年初,全國政協主席在云南省視察工作期間,觀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團演出,給予很高的評價。時隔不久,收到全國政協主席邀請大理州民族歌舞團赴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及天津市進行匯報演出的通知。大理州歌舞團全體演職人員齊心協力,全身心地投入排練。經過不到兩個月的連續作戰,組合出一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以大理白族為主的歌舞精品晚會節目。同年3月初,這臺歌舞節目在中南海大禮堂演出,黨和國家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機關觀看了《霸王鞭舞》《洱海漁歌》《白子白女》《打歌》《解疙瘩》《菩薩蠻》等榮獲金銀獎牌的優秀民族舞蹈。此次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團的晉京演出,是白族人民數千年來共同創造的舞蹈文化獲得黨和國家的最高榮譽,也是黨和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白族舞蹈事業發展成就和堅持社會主義文藝方向的鼓勵與充分肯定。
1992年2月,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在昆明開幕,大理州舞蹈界創作的《白族霸王鞭》《里格高》《跳菜》《打歌》等4個舞蹈節目被選入大型作品《跳云南》中。《跳云南》在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了極大成功,受到中外觀眾的廣泛贊譽和好評,成為本次藝術節的最大亮點。同年5月,《跳云南》被中央文化部選拔到北京,作為當年全國“紀念毛澤東同志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活動的重頭戲之一。
從1997年開始,由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民宗委主辦的云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中,大理州參加演出的一大批白族舞蹈作品屢獲大獎。在這里,不斷出新的歌舞作品成為了大理展示創新白族舞蹈藝術,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平臺。
1984年2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了“大理州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領導小組”和“大理州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辦公室”的組織機構。同年,大理州召開首次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工作會議,部署動員在全州范圍內開展對全州民族民間舞蹈的普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全州12個縣、市的黨委、政府成立了領導機構組織落實工作班子。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努力,《云南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大理州洱源縣資料卷》試點卷本共搜集5個民族的33種傳統民間舞蹈,白描圖400余幅,舞曲55首,照片600余張,文字10余萬。1984年6月,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組織了全省各州市舞蹈集成主要負責人到大理州洱源縣鳳羽鎮召開全省舞蹈集成編輯試點現場會,召開現場交流會總結經驗。1985年7月,由《云南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統一印刷分發到全省,下發到云南省128個縣市作為參照示范的樣本。于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普查、搜集工作在全州展開。大理州、縣、市文化局、劇團、文工隊、文化館、文化站等文化單位先后有200多位文化藝術干部直接參加普查、搜集工作。這些集成的同志們跑遍了全州的村村寨寨,走訪了幾百位民間藝人,搜集到白、彝、傈僳、藏、苗、回、漢等民族民間傳統舞蹈100余種,編纂了近200多萬字的各縣資料卷。經過6年多的艱苦奮戰,大理州的大理市、劍川縣、巍山縣的3個縣卷本,分別由國際文化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其他9個縣卷本均印刷成冊作為本縣珍藏的文史資料。1994年,歷時10年多的《云南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白族卷》及其《白族民間舞蹈》的普查、收集、挖掘、整理和編輯工作和最終的出版,為搶救和保護白族傳統民間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填補白族地方文獻史志做出了重大貢獻。大理州的12部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市、縣卷本,成為其后各地開展白族舞蹈發展創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申報的重要依據。
在繼承和發展創新白族舞蹈的過程中,經過20多年“大理州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的深入調查,發掘出的白族傳統舞蹈,豐富多彩、璀璨奪目。這些燦若群星的舞蹈文化遺產,是當今白族舞蹈創作人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源泉。中青年舞蹈編導通過深入當代鮮活而豐富多彩的白族生活,增強了民族文化信念,明確了目標,樹立了信心,進一步確立了“二為”的社會主義文藝方向。于是在此后的十多年間,創作出了一批又一批既有時代特色,又富有濃郁白族特色的舞蹈作品。這些新創作的白族舞臺舞蹈作品和新編的白族廣場舞的普及和推廣,不斷回饋于民間、反哺于民間,對發展白族舞蹈、繁榮民族藝術、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陶冶人們感情、培養高尚的情操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加強民族團結、樹立民族自豪感方面產生積極的現實意義。
20世紀以來,大理州舞蹈界在參加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第四屆中國昆明國際旅游節、云南省第八屆農民運動會和承辦大理國際影會開幕式文藝表演、大理洱海“開海節”祭海儀式、大理國際蘭花茶花博覽會開幕式以及文化產業中的白族舞蹈《蝴蝶泉邊》等國際、國內和省級重大節慶活動中大展雄風,一大批具有大理民族特色、獨具藝術魅力的大型實景歌舞表演,演出突出民族性、地域性,既保持自然淳樸的民族傳統,又結合現代時尚的藝術表現手段,打造出一張張閃亮耀眼的白族舞蹈品牌。
大理州縣藝術團隊的白族舞蹈家們通過多年努力和不斷創新,涌現了一大批業務精、方向明,卓有舞蹈創作和舞蹈表演成就的中青年舞蹈骨干隊伍。舞蹈家們充分發揮白族歌舞文化絢麗多姿的優勢,通過整合旅游文化資源,挖掘民族文化內涵,民族自信和歷史傳統,既體現了對白族文化的薪火傳承,又體現了開拓創新。
數十年來,大理州白族歌舞藝術始終密切配合黨和國家、省州各項文藝大政方針,對下緊貼各族民眾“地氣”,與各族廣大群眾肝膽相照、披肝瀝膽、樂于奉獻、勇攀藝術高峰。白族歌舞藝術戰線成為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和聯系各族人民大眾的重要陣地,是傳承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守護優秀民族文化家園的文化“橋頭堡”。

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團自1956年成立以來,走過了60年的光輝歷程。60年間,一代又一代的大理州老中青舞蹈藝術家堅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扎根沃土,心系民族,不斷開拓進取、艱苦創業,凸顯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主題,出色地完成了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回望大理州白族歌舞團走過的60年,是艱苦創業的60年、是開拓進取的60年,是碩果累累的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大理州委、州政府、州文化局的關心支持和直接領導下,白族歌舞團緊扣建設民族文化強州的主題,參加了大理州成立30周年、40周年、50周年、60周年慶典活動;承擔組織了廣大鐵路開工典禮、大理機場開工典禮等重要慶典大型歌舞表演活動,推動了全州民族文化藝術工作不斷向前發展。中央電視臺、《中國文化報》、云南電視臺、《云南日報》等媒體先后直播報道了這些重大活動的盛況。
縱觀白族舞蹈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淀,回眸白族舞蹈藝術60多年發展史所經歷過的奮進步履,尤其是三中全會以來,白族舞蹈事業從人才儲備、成果積累、學術積淀、經驗提升和綜合實力,呈現出與時俱進的成就和飛躍。
新時期以來,白族專業舞臺舞蹈和群眾舞蹈活動在廣大城鄉更加活躍。在實現中國夢的前進道路上,古今一脈相承的白族舞蹈將再展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大理州白族歌舞的創新將以“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新的起點,繼往開來,奮發進取,繼續努力為大理州各族歌舞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新的更大貢獻。我們有理由堅信,未來的白族舞蹈文化必將以更新的姿態,通過努力發掘和尋覓古今白族舞蹈的精神財富,不斷汲取和發展創新白族舞蹈文化的大智慧,開創出一個更新、更加輝煌燦爛的白族舞蹈文化新篇章,以期實現白族舞蹈藝術走向世界舞壇的壯麗之夢!
[1]秦經玉,主編.白族民間舞蹈〔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2]楊劉忠.“群文龍頭躍蒼洱(代序)”選編//楊劉忠,主編.群星璀璨〔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4.
[3]李永惠.白族舞蹈史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