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秦婧
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深入探究了現行混合教學模式中存在的線上資源不足、教師角色固化、交互設計單一、缺乏科學指導等問題。并從資源建設、教學交互設計建設、學校制度建設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后MOOC時代”;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交互
混合教學模式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
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秦婧
2014年進入“后MOOC時代”,新的MOOC形態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規模在線課程),做為MOOC的一種補充逐漸受到關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AnantAgarwal認為SPOC=Classroom+MOOC,它將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深度結合,很好地解決了MOOC在缺乏面對面交流不能提供完整的學習體驗方面的不足,是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體現了傳統教學發展的與時俱進。兩者的具體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SPOC和MOOC的比較
在學習形式上,SPOC力倡混合式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克服傳統教學與在現教學的局限將二者優勢相結合的學習形式。2015年地平線報告指出,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在未來1~2年內成為推動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核心趨勢。
混合式學習,就是學習環境的混合、學習方法的混合、學習資源的混合。其核心理念在于:在適當的時間,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化、SPOC平臺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參與到SPOC混合教學模式中來,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在筆者對所在院校308名在校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顯示,60.38%的同學“非常同意”或“同意”自己適應所學課程采用的混合教學模式。但只有35.34%的同學認為混合教學模式對自己學習能力的提高“沒有幫助”。產生這種情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資源建設不充分,無法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多維化的學習資源。高職學生學習行為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在“非指導性”的學習環境下,如果教學資源單一且吸引力不足,那么學生的學習效率幾乎為零;另外如果要吸引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習者,需要多維化,分層次的教學資源。
(2)教師角色沒有隨著教學模式的轉變而轉化,沒有將線上教學課堂教學協調配合。如何將“課堂教學”“線上教學”扭和在一起形成“混合教學”推進學生知識能力發展,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角色是否完成了從簡單的“課堂的教學者”向“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學習過程的管理者、組織者“學習內容的引導者”“問題解決的提供者”的角色轉換。
(3)教學交互仍做為獨立的環節存在,沒有將其融入到教學過程中去。當前大部分教學不能令人滿意,絕大部分交互行為被簡化討論活動,被異化為交互方式,被泛化為普通的網絡交流,根本沒有達到教學交互的目的,最終影響了混合式教學整體效果。
(4)新模式推行過程中缺乏科學性指導。許多高職院校響應信息化號召參與到混合教學模式中來,但大部分屬于盲目跟風。沒有從學校教學發展的總體布局、專業課程特點出發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而是一刀切。這需要學校層面審時度勢、科學分析,對教學模式的選擇進行指導。
(1)基于課堂內容,針對每個知識點建設多維化課程“線上”資源,在深度上分層,在寬度上擴展。讓處于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能在“線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使所有的學生達到自己最大的學習潛能。另一方面,教師需結合課堂施教情況、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和整合文本、視音頻、圖片、數字動畫等多樣化的學習數據,并在實踐過程中反復對資源數據進行修正、補充、完善,使其形成符合教師教學規律、學生認知規律的課程資源庫。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內容的認識,同時可以激發學習興趣、促進知識建構,能夠提高學生的知識點整合能力,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和思維發散能力。
(2)教學交互是“雙向性”的,要融入到有混合教學中去。在現有的混合教學模式下,學生與學習資源的交互基本上處于單向傳遞的階段,即學生只能接受老師在實體課堂講授或線上平臺發布的學習內容,還很難在學生和學習內容之間實現自由的雙向交流。這就需要施教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細致分析每個學習任務,為每一個學習任務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交互活動,并配置相應的交互方式。同時在教學交互過程中不斷采集學習者的各種學習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學習者的特征,深度挖掘學習者學習信息,預測學習者下一步所需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在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診斷性評價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個性化分類,從而分層、分組推送學習任務,實現學習者與學習內容的適應性匹配,達到雙向交流的目的。從而實現因材施教,這樣達到了傳統課堂很難達到的教學效果,極大地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升。
(3)學校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統一布局,科學指導。第一,學校應靈活轉變教學管理方式。教師從單一的角色向多重角色轉變,這樣使得教師的工作量驟增。如何提高教師投身混合式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要學校從多方面為教師提供便利、實惠,鼓勵教師積極主動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第二,學校應科學指導混合式教學改革。學校應從“關注混合式教學課程質量”“關注課程開設數量”,鼓勵教師多開設面向全校的課程;提倡“氛圍”,鼓勵院系開展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研討活動,獎勵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混合式教學方案等三方面著手。
混合式教學模式必將成為當下教育改革的趨勢和潮流。因此,教師必須解放思想,轉化固化角色,從中起到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并通過實踐摸索,建立多維度資源和合理的交互設計,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利用SPOC線上平臺將線上線下完美融合,形成一股合力,從整體上提升課程的質量和教學成效。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也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相應政策,科學指導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
秦婧,女,1986出生,河北承德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職教育、電子技術。
課題項目:本文系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學院“三級聯動”科研
,項目編號2017SJLD09;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教改項目,項目編號JG2017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