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李新新
基金項目:本論文是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編號:ycjj2017135)和西華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重點學科(XZD1907-09)研究成果。
摘 要:由山東影視傳媒集團等多家單位聯合出品、根據海晏的網絡小說改編的歷史劇《瑯琊榜》的播映,不僅高居同期電視劇收視率榜首。作為古裝影視劇的新標桿,其闡釋的仁、義、信、孝、禮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影視藝術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塑造有重要作用,作為傳播面廣的中國古裝影視劇無疑會對中國大學生的思想產生重要影響。本文以熱播劇《瑯琊榜》為例,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解析該劇所傳達的優秀中國傳統文化,以期對中國大學生思想給予正確地指導。
關鍵詞:《瑯琊榜》;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大學生思想
作者簡介:王雪蓮(1992.8-),女,漢族,西華大學翻譯碩士;李新新(1978.12-),女,漢族,河南濟源人,碩導,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學、澳大利亞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2--02
1.引言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中國當下的時代潮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熱播劇《瑯琊榜》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跟當前所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些方面十分吻合。鑒于該劇跟當前所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潮流相契合,故筆者對該劇中所傳達的正能量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研究以期對中國大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以幫助其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為古裝電視劇的新標桿,該劇所弘揚的仁、義、信、孝、禮等精神能夠對中國大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導。中國大學生的數量與日俱增,成為十分重要的群體,他們在年齡上處于逐漸成熟的階段,但同時在心智上并未完全成熟,價值觀也在不斷形成和完善的階段,《瑯琊榜》所傳達的這些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給予其思想上的正確引導,因此對其進行深度解讀與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
2.該劇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大學生思想影響之解析
2.1仁:培養大學生的“仁”者之心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中國人至今仍視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瑯琊榜》中靜妃的友善之心很好地展現了“仁者愛人”的傳統精神。
《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1]。《瑯琊榜》中靜妃是厲害的人物之一,宮斗玩得不露痕跡還不失本心。但是這樣的靜妃,她本身的柔善更甚于她的聰慧,自始至終她都沒有害任何人的性命,對于背叛她的小新,也輕輕放過,只以向靖王說出真相解除與梅長蘇的誤會為條件。她處處照拂惠妃母子,惠妃只對她說心里話,就連原本在她是次嬪時不善待她卻在她受寵后才來巴結的黃主司也絲毫沒有心結。
靜妃這般友善的處事方式與當今所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中所倡導的“友善”理念相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但是在當代中國大學生中間有一部分人受現代影視劇暴力情節的影響,遇到問題時,采取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以及中國傳統之“仁”文化相違背。劇中靜妃友善與仁愛品質對當前的中國大學生觀眾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有助于培養其“仁”者之心。
2.2義:強化大學生的民族大“義”之情懷
中國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將其與“仁”并置,視為中國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包括民族大義、兄弟情義等,“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劇中主人公梅長蘇很好地詮釋了家國天下的宏圖偉志,他表面上在實行自己的報復計劃,但實際上所做的一切最終受益的還是黎民百姓。當電視劇行至劇末,赤焰冤案終于得以平反之際,梅長蘇似乎應順理成章地繼續輔佐太子,于朝堂之上獻計江山,可他卻選擇退隱江湖。而當邊關告急、朝廷用武之際,他又義無反顧地掛帥出征,回歸林殊。輾轉十三年,梅長蘇的使命已然完成,本該為自己想想了,他卻仍以國家社稷為重,履行林帥之職,馳騁疆場。
這顆愛國的赤子之心很好地展現了中國傳統之“義”文化,同時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理念相契合。劇中梅長蘇那振聾發聵的言辭“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震醒了皇帝,震醒了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應當震醒一部分中國大學生。在國內求學的當代中國大學生中間卻存在極為嚴重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如有一部分中國大學生盲目趕“韓流”,追韓劇、韓星;盲目崇拜“洋貨”,而對優質的國貨視而不見;對中國傳統節日如七夕節、春節等都漠然無視,反而對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十分推崇。這反映了部分當代中國大學生愛國意識淡薄,缺乏民族大義之情懷。《瑯琊榜》中所展現的家國情懷以及民族大義,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傳統之“義”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理念,值得當代中國大學生觀眾學習,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強化其民族大“義”之情懷。
2.3信:提升大學生的誠“信”意識
儒家把“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信”的道德內涵很豐富,包括言行如一,信守承諾,忠于職守等等,人們通過各種形式贊美激賞守信之人,唾棄鄙視不講誠信之人,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誠實守信的優良道德傳統。
劇中梅長蘇很好地展現了中國傳統之“信”文化。《瑯琊榜》講述的并不僅是一個復仇故事,而是一個重建開明王朝扶植正義公道的歷史寓言。同時,因為少年時的羈絆,他對景琰有著絕對的信任。在他當初選擇將要扶持的皇子時,他認為所有的皇子中只有景琰才最符合他心目中皇帝所需的所有品性。他與景琰之間的相互信任也是中國傳統之“信”文化的另一種體現。
劇中所展現的“信”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誠信”理念相契合,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但當前一部分大學生存在著誠信缺失的問題,比如信貸誠信問題,惡意拖欠貸款、學費等,令銀行高校處境為難。再考試誠信,盡管各高校都制定了嚴格的監考制度,但學生的作弊方式還是層出不窮,花樣百出。諸如此類的現象,反映了當代部分大學生誠信意識的缺失。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應當以誠信立身,才能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瑯琊榜》中主人公梅長蘇是極其重信重義之人,他身上的這些優秀品質可以引導當代大學生提升誠信意識。
2.4孝:喚醒大學生“孝”老敬親之心
“孝”是中華民族崇尚祖輩傳承下來的理念,是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主要是對父母、長輩之“孝”,強調長幼有序。在《瑯琊榜》前兩集中,梅長蘇見到了曾經最疼愛他的太祖母,當太皇太后拉著他的手,口中喊著小殊的名字,他卻不能與太祖母相認,一個痛苦的眼神將“孝道”彰顯無疑。在太皇太后崩逝后,梅長蘇悲痛吐血,相見卻不能相認,連太祖母的最后一面也見不到,只能在蘇宅默默齋戒,這些都體現出了人物恪守孝道的品質。
劇中所傳達的“孝”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和諧”理念相契合,“百善孝為先”,如果人人都將“孝”字擺在心中的重要位置,那勢必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在當今中國大學生中間頻繁出現自殺和弒父、弒母的不孝極端行為,大學生自殺給整個家族帶來刻骨銘心的痛苦,給父母帶來終生的生活陰影,是對父母和長輩最大的不孝。更不能容忍的是,少數大學生還發生了弒父、弒母的慘案。這些喪失人性的不孝極端行為,不僅給家庭帶來毀滅性的傷害,也在社會上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產生這些不孝的極端行為的重要原因就是當代大學生缺乏孝老敬親之心。《瑯琊榜》中所弘揚的“孝”文化對當代大學生觀眾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喚醒其孝老敬親之心,從而強化其“孝道”意識。
2.5禮:提高大學生的“禮”儀文化素養
“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禮”是治國安邦的根本,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儒家主張禮治,推崇以禮所倡導的各種行為規范作為維持社會政治秩序的工具。《瑯琊榜》作為一部難得的良心劇,在各種禮儀細節之中可見其用心之深。
劇中用到了拱手禮、揖禮、萬福禮等,隨著不同場合、不同人物行不同的禮。譽王是個老謀深算的狠角色,端著禮賢下士的范兒,但骨子里還是高高在上的。在謝別客人之時,譽王行拱手禮送客。但當梅長蘇到譽王府中搬救兵救霓凰和靖王之時,譽王得了指點準備進宮,因為感念蘇先生為他出了一系列打壓太子的妙招,他以尊貴之身,主動行了揖禮作謝。
劇中所體現的中國傳統之“禮”文化同樣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但當代部分大學生的禮儀知識匱乏,禮儀意識薄弱。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老師就告訴學生們要講文明、懂禮貌,上車讓座要記牢。但步入大學之后,很多大學生連最基本的社會公德都忘得一干二凈,最常見的就是公交車上對身邊站著的老人、孕婦視而不見,仁愛之心皆無,試問連最基本的禮讓都做不到的話,又怎能出現社會主義和諧的景象呢?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根本原因就是大學生缺乏基本的禮儀文化素養。《瑯琊榜》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其中國禮儀文化素養具有正面的引導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其重“禮”之心,改善其以“禮”待人之行為。
3.結語
通過對以上的研究,筆者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探討了該劇所體現的仁、義、信、孝、禮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并結合當代中國大學生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一步強調宣揚《瑯琊榜》所展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從而為引導大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提供有益的借鑒。
注釋:
[1]語出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樣,水善于施利于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參考文獻:
[1]劉李敏. 影視文化視域下的大學生道德教育探析[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2]夏遠望. 從《瑯琊榜》看契約精神[N]. 河南日報,2015-10-16.
[3]戴瑞卿. 從《瑯琊榜》看電視劇對傳統文化的展示[J]. 當代電視,2016(2):25-26.
[4]郭小霞. 論中國傳統文化在電視劇《瑯琊榜》中的影像化表達[J]. 當代電視,2016(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