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寶斌 杜平
〔摘要〕 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包括感受和觀念兩部分,它們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對當前我國民眾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的調研表明,民眾普遍認為公平正義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價值,并認為在社會資源分配過程中,結果的合理性要比過程的合理性更為重要;民眾對社會總體的公平性是基本認可的,對于義務教育、高考制度的公平感要高于社會總體公平感,同時也普遍認為公共服務供給中存在城鄉和部門差別是不公平的;從社會轉型的視角來看,民眾公平正義觀念不同維度的內容呈現出不均衡的特征,現代化程度有高有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城市化等因素在推動民眾正義觀念現代轉型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社會公平感和住房政策偏好為例進行的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整合性分析表明,主觀和客觀因素都會對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產生影響。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應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健全公共政策體系,加強公民教育。
〔關鍵詞〕 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公共政策體系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7)06-0073-06
公平正義①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價值,它回答的是社會資源應當如何分配才合理的問題,對于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就我國來看,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近年來,隨著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公共服務的城鄉差距加大等社會問題的日益顯現,黨和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切實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系統了解當前的社會公平正義狀況,而社會公平正義認知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看,以相關社會正義理論為基礎和分析框架、采用問卷調查等實證研究方法對我國民眾的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進行系統測評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不僅有助于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中推動社會正義理論的進步,還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來進一步提升社會公平正義程度。因此,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現狀測評與改善對策研究”項目組采用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當前我國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進行了系統分析。我們根據項目研究的需要對當前我國民眾的社會公平正義主觀認知狀況進行了系統調查。此次調查的抽樣是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結果采用分層分階段法實施的,共發放問卷2600份,回收有效問卷2425份,回收率為93.3%。問卷調查結束后,在對數據進行錄入以及清理的基礎上,項目組按照所確定的社會公平正義現狀測評綜合分析框架,圍繞公平正義重不重要、公平正義主觀認知狀況的總體特征、公平正義感受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公平正義觀念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的綜合性測評等幾個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并且以相關測評結論為基礎提出了有助于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對策建議。
一、當前的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公平正義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價值
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需要多元的社會價值,除了公平正義之外,還有公共安全、經濟效率和社會信任等。那么,對于民眾來說,公平正義是不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價值?其重要程度如何?這是民眾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研究過程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因為如果民眾普遍認為公平正義根本不重要的話,那么,對后續問題的研究也就失去意義了。沿著這種思路,我們根據研究需要設計了一組由15個選項組成的選擇題。相關選項具體包括:養老和醫療保障、經濟發展、社會安全、政治穩定、官員廉潔、國力強大、環境優美、收入分配公平、權利平等、機會平等、民族團結、誠信友愛、公民參與、新聞自由和其他。在調查過程中,由調查對象根據自身實際從中選擇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三項。調查結果表明,養老與醫療保障、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全是調查對象選擇最多的三項,三項占比分別為16.4%、16.0%、13.1%;而公民參與、機會均等和新聞自由則是調查對象選擇最少的三項,相應的比例分別為2.3%、2.1%、1.5%。選擇最多的三項分別是與公平、效率和安全等價值有關的,而且相互之間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說,當前我國民眾的社會價值偏好集中在公平、效率和安全方面,對這些價值重要性的認識要遠遠超過對于自由、參與等價值重要性的認識。由此來看,當前民眾普遍認可公平正義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價值。
在回答了公平正義是否重要的問題之后,接下來,我們又圍繞民眾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的具體特征問題進行了分析。在實質意義上,公平正義所回答的是社會資源應當如何分配才合理的問題。但是,從歷時態的視角來看,正義可以分為古典社群正義和現代社會正義(分配正義)兩種類型,它們在社會成員基于何種因素獲得一定的社會資源這一問題的回答上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古典社群正義認為人們應基于一定的美德才能獲得一定數量的社會資源;社會正義則將其歸結為個人的權利,而且政府在其中負有重要的責任。在現代社會中,社會正義本質上是分配的正義,其正義的實際程度,需要從分配結果和分配過程兩個維度加以分析。具體來看,分配結果是與社會資源分配的實質性標準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作為公平的正義”;而分配過程則是與人們如何就某種實質性標準達成一致的問題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作為公正的正義”。由于社會現代性的增強,社會利益的持續分化以及價值觀念的日益多樣化,社會成員已經難以就實質正義原則達成共識,只能是越來越需要依靠形式正義來解決社會糾紛和利益沖突,也就是說,現代社會正義觀念的基本特征是公正優先于公平,形式正義優先于實質正義。由此來看,對我國民眾社會正義主觀認知狀況的考察,可以聚焦在社會公平正義認知重心是公平還是公正這一問題上。在傳統社會,民眾的社會公平正義認知是以公平為導向的,也就是認為結果的重要性要明顯高于過程的合理性。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民眾的社會公平正義認知重心會逐漸從公平向公正轉變,其主要動力在于社會轉型所引起的民眾生活經歷的變化。我們的研究發現,當前我國民眾的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總體上依然呈現出較強的“公平優先于公正”的特征 〔1 〕,無論是公平感受還是公平(正義)觀念都注重公平導向,也就是在對社會資源分配的合理性進行評價時認為結果的重要性要高于過程的重要性。其中,有70.0%的人認為結果的合理性要明顯高于過程的合理性,有76.7%的人所感受到的不公平現象要多于不公正現象。從具體影響因素來看,受教育程度會對正義觀念重心及其變化產生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視公正問題,也就是對程序合理性的相關問題更加敏感;與農民相比,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工作人員的正義觀念呈現出更強的公正導向特征;與西部地區居民相比,中部地區居民更重視與公平相關的問題;與農村戶籍人口相比,城鎮戶籍人口更為看重公平問題,因而其正義觀念呈現出更強的公平導向特征。endprint
二、當前的社會公平正義感受狀況:總體上看是基本公平的
社會公平感受是民眾對于社會資源分配是否合理的一種主觀感受,可以從宏觀和微觀等不同層面進行考察。因此,我們按照“總-分”的思路對當前民眾的社會公平正義感受及其影響因素問題進行了分析。
項目組在借鑒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組由13個問題組成的當前中國民眾社會公平感受調查題目,其中包括1個社會公平總體感受的問題和12個具體的社會政策公平感受問題。這12個具體的題目涉及收入差距、就業機會、高考制度、選拔干部、公共醫療、義務教育、公民實際享有的政治權利、司法與執法、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與待遇差距、城鄉居民之間的權利與待遇的差距以及養老等當前中國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社會公平正義感受現狀調查過程中,由調查對象根據自身的切實感受從1分到10分由低到高對上述13個問題的公平程度進行評價,1分為很不公平,10分為很公平。對調查結果的分析表明,當前民眾對社會公平總體狀況評價的平均得分為5.99分,也就是說,目前民眾認為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社會是基本公平的。將社會總體公平感受平均得分與不同政策的具體公平感受得分均值進行比較表明,社會公平總體狀況均值在13個問題中位于第6位。其中,平均值高于社會公平總體狀況均值(5.99)的共有5項:義務教育(7.49)、高考制度(7.03)、公共醫療(6.47)、養老等社會保障待遇(6.33)、公民實際享有的政治權利(6.17)。這樣的調查結果說明當前民眾對這些問題的公平感受要優于總體社會公平感受。此外,低于社會公平總體狀況平均值的有7項:司法與執法(5.59),就業機會(5.35),選拔干部(5.11),城鄉居民之間權利、待遇的差距(4.89),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4.79),不同地區之間的待遇差距(4.79),收入差距(4.39)。這說明當前民眾對這些問題的評價是低于社會公平總體感受的。我們的研究結論和已有相關研究的結論基本相符 〔2 〕。此外,我們還對這13個問題進行了因子分析,因子旋轉結果表明,按照對因變量的相對重要程度可以將13個問題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第一類是不同行業之間的待遇差距,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城鄉居民之間權利、待遇的差距;第二類是義務教育、高考制度、選拔干部、公民實際享有的政治權利、司法與執法、就業機會、社會公平的總體狀況;第三類是養老等社會保障待遇、公共醫療、收入差距。其中,第一類所反映的問題最為集中,都是城鄉、區域、行業之間的差距問題,也就是說,民眾對這些問題公平性評價是基本一致的。我們還將社會總體公平感受作為因變量,將12項具體政策的公平感受作為自變量,對相關具體政策公平感受對社會總體公平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大多數具體政策的公平感受與社會總體公平感受之間都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如果民眾對其中某一個領域的公平感受較高,那么對社會總體公平程度的感受也較高。
在接下來對社會公平感受的具體研究中,我們選擇了醫療衛生、教育、就業、戶籍、政治參與等幾個領域,對民眾的社會公平感受及其影響因素加以分析。首先,我們從總體狀況、醫療保障制度、醫療服務等三個方面對民眾的醫療衛生政策公平感受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民眾的總體醫療衛生公平感受狀況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同時也普遍認為醫療保障制度的城鄉差別、部門差別等問題是不公平的。教育程度、年齡等因素都能對總體的醫療衛生公平感受產生顯著影響。其次,在教育公平感受上,我們通過對民眾教育政策公平感受狀況的描述性研究發現,民眾的宏觀教育政策公平感受較好,大多數民眾認為義務教育和高考制度是合理的。而對于微觀教育政策的公平感受則呈現出不同的趨勢,在義務教育方面,有60.9%的人認為擇校費是不合理的,有61.8%的人認為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是不合理的;在高考制度的具體政策方面,有47.1%的人認可在高考中給少數民族子女加分,有49.9%的人認為大城市限制異地高考是不合理的。雖然性別、年齡等人口學變量和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社會經濟地位變量都能對民眾的教育政策公平認知產生影響,但是不同層次和內容的教育政策公平認知的具體影響因素存在一定程度差異。再次,在就業政策的公平感受上,民眾的宏觀就業政策公平感受較差,但是微觀就業政策公平感受較好;雖然人口因素和社會經濟地位因素也都能對民眾的就業政策公平感產生影響,但是對不同層次和內容就業政策公平感的具體影響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又次,在戶籍制度合理性的認知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所實行的城鄉二元分立的戶籍制度雖然有助于社會的治安管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口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導致了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制度的城鄉差別。研究發現,民眾大多認可戶籍制度對社會治安管理的作用,但不認可戶籍制度所帶來的公共服務城鄉差別等問題,民眾對戶籍制度相關功能評價的影響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城鎮戶籍和農村戶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對戶籍制度功能評價的影響因素也存在一些差異。最后,在政治參與機會的認知上,我們的調研表明,當前中國民眾的政治參與認知呈現出明顯的“機會不等于意愿”的特征。其中,有68.4%的人認為自己有機會參與到所在社區的相關事務中,有55.6%的人認為自己有機會參與到所在工作組織事務的管理中,有38.4%的人認為自己有機會參與到地方政府的決策中,有25.3%的人認為自己有機會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中,有25.3%的人認為即使結果是合理的,自己也要參與到相關政策的過程中。這說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轉型所引起的社會結構的變化會推動民眾的政治參與機會認知和意愿不斷增強。立足社會轉型的背景,我們分析了我國社會結構轉型對民眾政治參與認知狀況的影響。結果表明,社會轉型的確能夠推動民眾政治參與認知的現代變遷,但是政治參與認知狀況具體內容的影響因素又存在一定差異。
三、當前的民眾公平正義觀念狀況:總體上呈現出不均衡特征
公平正義觀念是普通民眾對于社會資源分配狀況是否合理進行評價時所遵循的價值標準,體現在主體、客體、比較對象、原則及其適用等幾個不同的維度。基于前述的社會成員結合形式的差異,我們將公平觀念(這里稱之為“正義”觀念更為準確,為了行文的一致,我們用約定俗成的“公平”來指代廣義上的“正義”)分為社群公平觀念和社會公平觀念,兩者分別對應于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社群公平觀念也會逐漸向社會公平觀念變遷 〔3 〕。我們在系統“還原”傳統社群公平觀念的基礎上,將不同維度的內容整合起來,對轉型時期民眾公平觀念的總體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民眾公平觀念中一些維度的內容已經具有較高的現代化水平,同時也有一些維度的內容現代化程度還比較低。從變化的方面來看,政府再分配偏好、機會平等原則偏好等幾個方面內容已經具有較高的現代化程度,有82.2%的人認為政府有責任來幫助弱勢群體,有82.1%的人支持機會平等的分配原則;而社會糾紛解決主體偏好等一些內容的現代化程度還不是很高,有55.4%的人在遇到糾紛時首先選擇通過自身來解決。需要注意的是,家庭領域的需要原則依然得到了廣泛的支持,有97.0%的人選擇愿意在家人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這說明雖然社會的不斷分化使得家庭的職能逐漸單一化,但是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家庭的作用依然是無法替代的。此外,我們的研究還發現,當前我國民眾公平觀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現象,一方面表現為民眾公平觀念與相關制度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離,例如,盡管當前一部分民眾認可機會平等原則,但同時也有50.4%的人認可結果平等的分配原則,顯然這是與市場經濟發展不相符的,因為市場經濟必然要求機會平等原則與之相適應;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不同群體的原則偏好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進一步來看,公平原則偏好的這種不一致又可能會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endprint
接下來我們對轉型時期民眾公平觀念轉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立足社會轉型的背景,從戶籍類型、社會經濟地位、公平認知狀況等幾個方面對轉型期民眾再分配偏好影響因素問題的研究表明,與農村戶籍人口相比,城鎮戶籍人口具有更強的再分配偏好;在公平觀念上,同條件與自己相似的對象進行比較的民眾更傾向于政府通過再分配的方式來縮小收入差距;在受教育程度上,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會不支持政府通過再分配的方式來縮小收入差距。公民權利是現代社會公平正義性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民眾的權利觀念也就成為衡量社會公平正義程度的重要標志。在傳統中國社會,民眾更多的是通過“氣”“委屈”“冤枉”等本土話語體系來表達利益訴求,相應的利益維護行為也是基于利益得失的考量作出來的。隨著我國社會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民眾的社會公平客體認知也應當逐漸從利益得失的考量向穩定的權利觀念轉變。對民眾社會公平客體認知狀況影響因素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具有穩定的權利觀念;從職業上看,與農民相比,民營部門的工作人員更有可能具有穩定的權利觀念。
此外,從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兩個維度對轉型期民眾社會公平原則偏好影響因素的研究表明,經濟社會地位、區域市場化水平等因素都能對社會公平原則偏好產生影響。個人收入水平越高就越支持機會平等的原則;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傾向于反對結果平等和平均分配的原則;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更加支持機會平等原則,但是城鎮居民比農村居民更認可結果平等和平均分配原則;區域市場化水平越高越傾向于平均分配原則;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民眾比西部地區民眾更加支持機會平等的原則。在民眾社會公平比較對象選擇的影響因素上,民眾在對社會公平狀況進行評價時會選擇特定的對象進行比較,而且相應的比較對象可以分為反身(與自身在時間維度上的比較)比較和橫向比較兩個不同的維度。綜合來看,社會公平比較對象的選擇會受到主觀和客觀等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在反身公平的維度上,社會經濟地位能對其產生顯著影響,個人收入水平越高就越傾向于同自己過去的收入水平進行比較,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不傾向于同過去的收入水平進行比較,與西部地區民眾相比,中部地區民眾更愿意同自己過去的收入水平進行比較;在橫向公平的維度上,經濟社會地位同樣能夠產生影響,個人收入水平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傾向于同自己條件相似的對象進行比較,城鎮戶籍人口比農村戶籍人口更傾向于同自己條件相似的對象比較,國有部門工作人員也是如此。
四、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的整合性分析:主觀和客觀因素都有實際影響
除了進行上述分析,我們還基于社會公平正義狀況測評分析框架,以社會總體公平感和城鎮居民住房政策偏好為例,對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進行了整合性分析。社會公平感是人們對社會不平等狀況的主觀感受,從社會經濟地位、公平觀念和生活經歷等幾個維度對社會總體公平感影響因素的整合性分析表明,主觀和客觀的相關因素都能對社會公平感產生影響。首先,在社會經濟地位維度上,受教育程度與總體公平感之間是顯著負相關關系,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認為當前社會總體上是不公平的;從工作部門性質看,與農民相比,國有部門工作人員的社會公平感更強一些;從所在地區來看,東部和中部地區民眾的公平感要明顯低于西部地區民眾。其次,在公平觀念維度上,我們從公平原則偏好、比較對象選擇等入手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到下述結論:結果平等原則與總體公平感之間是負相關關系,對結果平等原則的支持程度越高,對社會總體狀況的公平感受就越低;機會平等原則與總體公平感之間是正相關關系,如果人們認可機會平等原則,對社會總體公平狀況的感受就越高;如果人們在對收入分配合理性進行判斷時將注意力集中在自身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上,那么其公平感就會較高。在生活經歷維度上,生活中的不公經歷與社會總體公平感之間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遇到的不公平對待越多,其總體社會公平感越低 〔3 〕。我們的研究還發現,受教育程度對社會總體公平感的影響作用是復雜的,對其與生活中不公平經歷的交互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認識到相關制度設計中的一些不合理之處,生活中的不公平經歷也會越多,因而其社會總體公平感就越低。
在現代社會,住房權是社會成員的一項基本權利。此外,由于住房產品性質的特殊性,很少有政府對房價采取放任的態度,而是采取相應的政策對住房市場進行干預。在這個意義上,通過有效的政策設計來滿足社會的住房需求則是政府的重要職責。那么,民眾在市場調節與政府干預等多元的調控政策之中更傾向于哪一種?相應的政策偏好又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我們從社會經濟地位、實際住房狀況、房價接受能力、住房滿意度、房價上漲歸因等幾個方面對城鎮居民住房政策偏好影響因素問題進行的研究發現,個人年收入水平越高就越傾向于支持政府對于房價的干預,對當前房價的接受程度越高就越不會支持政府對于房價的干預;如果人們認可房價偏高是由于政府監管不力原因所導致的,或者認可房價偏高是由于炒房原因造成的,就越傾向于支持政府對于房價的干預。從對保障性住房的支持方面來看,房價接受程度越高就越不支持,如果人們認為因土地政策不合理導致房價上漲就持支持態度;如果人們認為是由于政府監管不力而導致的房價偏高,也同樣持支持態度。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對于社會資源的實際分配狀況以及民眾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等問題的系統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基于這種認識,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方法從公平認知狀況、公平觀念狀況等幾個方面對當前的社會公平正義認知狀況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析。根據論文的相關研究,我們提出如下幾個方面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民眾公平正義認知轉型的政策建議。
(一)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努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社會公平正義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不僅需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而且還需要實現更高層次的公平正義。具體來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提高社會總體收入水平的基礎,更是應對發展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著力點;而促進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平正義則是應對發展不平衡問題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努力提高社會整體的收入水平的同時,要積極貫徹落實協調、共享的發展理念,努力縮小城鄉之間、部門之間以及區域之間的收入水平差距和公共服務差距;積極推進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在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的基礎上消除公共服務制度的城鄉差別、部門差別,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普遍關注的住房、教育、就業等領域中存在的問題。為了實現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平正義,在教育領域應當重點解決微觀層面的公平問題,而在就業領域則是要解決宏觀層面的問題,也就是城鄉、部門之間的差距問題。促進更高層次的社會公平正義,還應當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積極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有必要通過對戶籍制度以及相關配套制度的改革來打破城鄉分立的二元結構,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力度、積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增強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也是實現更高層次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環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應當只看人均公共服務資源擁有量,還要切實保障公共服務可及性的均等化,這同樣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質要求。endprint
(二)促進更高層面的社會公平離不開健全的公共政策體系
在現代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府的重要職責,而公共政策則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方式。就我國來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需要不斷健全公共政策體系。具體來看,就是既要形成政治和社會、文化政策的綜合體系,也要形成調節性政策、流動性政策和融合性政策相結合的政策體系,以“組合拳”的方式促進社會正義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政策目標上,不僅要積極調整收入水平、公共服務的差距等問題,還應當采取措施創造積極的政策環境來促進社會的流動、保證社會的活力。從政策取向來看,旨在促進社會正義的公共政策不能僅僅依賴于增加公共支出,不斷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還需要針對不同時期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實施反歧視政策和包容性政策,致力于解決具體的社會不公問題。公共政策的目標不僅要致力于消除經濟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平等,更要致力于實現權利(機會)的平等。可以說,消除社會中人們公認的不公正不公平現象,是走向公平正義的最現實路徑。預期在未來的相當長時期內,“反腐敗、反特權、反歧視”都應該成為社會共識和政策的重心。此外,還應當努力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以民主促進正義”。從應然的角度來說,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程序正義要求決策者只是關心收集信息或作出決策的程序與方法是否公正,而不是去關心信息或決策本身。執行力是公共政策的生命力,因此,健全公共政策體系還需要持續增強公共政策的執行力。具體來看,公共政策的執行過程,要堅持以“公正”為基本要求,切實做到“以公正保證正義”。在這個意義上,建設“公正的政府”應該成為未來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標。在現實政治生活中,政府機構擁有嚴重影響公民生命和財產權的公共權力,為防止這些行政權力被濫用,就需要堅持程序正義原則,通過制定一系列規則和程序來規范和限制行政權力。
(三)加強公民教育,切實推動民眾社會正義觀念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現代社會是一個更為多元的社會,在社會結構不斷分化的同時,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在變得日益多樣化。因此,現代正義觀念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公共理性。只有這樣,持有不同觀念或者原則偏好的個體和群體才有可能通過積極參與和有效協商就社會正義的相關問題達成共識。要通過有效的公民教育使得在尊重多樣性基礎上的平等協商成為全社會遵循的重要原則。推動民眾正義觀念的轉型還有必要建立健全民眾公平正義認知狀況的動態反饋機制,并將相關的分析結論及時反饋到政府的政策制定過程中,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來推動正義觀念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
注 釋:
①有學者將正義(justice)作為與公平(fairness)和公正(impartiality)相同的概念使用。我們認為這些概念是有區別的,正義的內容最廣,公平和公正只是正義的一個子集。公平是人們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關系是否符合某種實質性的標準或原則;公正則是指應當用何種程序來決定資源分配的方式和原則,它總是與人們如何貫徹、實行既定原則相關,其作用在于摒棄身份等先賦性因素的影響,保證社會成員能夠有參與財富等社會資源分配的平等機會,得到同樣的對待。已有對正義感受的研究大多采用“公平感受”的表述方式,沒有對公平與公正進行明確區分。考慮到學術界約定俗成的慣例,我們在本文中沿襲了“公平”的傳統用法。也就是說,本文所使用的“公平感”概念,與學界的傳統用法基本一致;而“公平觀念”的用法是嚴格意義上的“正義觀念”,實際應包括公平和公正兩方面內容。
參考文獻:
〔1〕麻寶斌,錢花花,杜 平.公平優先于公正〔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2).
〔2〕李 煒.近十年來中國公眾社會公平評價的特征分析〔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
〔3〕麻寶斌,杜 平.結構分化、觀念差異與生活經歷——轉型時期社會公平感的影響因素分析〔J〕.江漢論壇,2017(3).
責任編輯 周 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