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燁
高中語文古代詩歌教學探究
金 燁
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教師會給學生提出很多問題來創設課堂氛圍,從而使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教師主觀地灌輸眾多教學內容,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自覺性。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如癡如醉,學生在書桌前聽得昏昏欲睡。教師不遺余力的知識講解扼殺了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我們從中聽不到學生的答案,更不用說讓學生在古代詩歌的自主探究中熏陶涵養,提高審美了。
當下的語文課堂側重于多媒體教學方式,忽略了其他的教學手段。事實上,過分使用多媒體,會使教學過程呆板,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掌握和思維的發展;而且多媒體課件過多強調形象、直觀,學生在直觀感覺的沖擊下,會逐漸喪失鑒賞能力、聯想、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無法深入體味、揣摩詩詞的妙處,當然也就不能真正提高語文素養。
詩歌的語言凝練、高度概括,具有畫面性、跳躍性和省略性,極富意蘊,有別于一般的語法規范。然而在古代詩歌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只是引導學生分析字詞句的含義,忽略了對其意蘊和思想感情的領悟。教師對教學功能運用的片面化,不僅使其在教學時把一首優美順暢的詩歌演繹得支離破碎,無法使學生感受到詩歌的意蘊美、韻律美和詩人內在的情感,也影響了詩歌教學整體效應的發揮,從而導致教學結果的低效與乏味。
當今社會高中生獲取古代詩歌的途徑比較單一,只是通過課本和老師的講解去體味詩歌。對詩歌僅僅做到略知一二,沒有領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詩歌所要表達的意蘊和意境。加之詩歌鑒賞在考試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從而引發學生的惰性,學生不愿意去查閱書本以外的詩歌內容,大多數同學平時也沒有積累詩詞名言名句的習慣。古代詩歌學習是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必須在學習的基礎上注重積累,才能充分挖掘古詩文中的人文因素。
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快餐文化和外來文化轉移了高中生的注意力,學生們不再對古代詩歌感興趣,因此學習的主觀意愿也就大大降低。其次,古代詩歌較之現代文晦澀難懂,學習起來也沒有那么得心應手,學生自然就喪失了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應通過知識性的拓展講解,使學生達到拓展閱讀的目的,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主動性。其次,詩歌教學要進行開放式的解讀與賞析。最后,教師要注意運用歸類、比較等多種方法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從各種角度對不同詩歌作品的共性或相異進行比較,這樣反復比較鑒賞,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使課堂教學有深度、有寬度、有溫度。
除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在網上搜索和整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通俗易懂的詩歌,讓學生發揮自主學習性,并在班上或學生自發組建的詩社中進行成果交流與展示。也可利用課間廣播播放古詩文經典詩歌,讓詩歌走進校園生活,為學生營造學習古詩文的氛圍。同時,教師還可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作,并將作品以朗誦會、才藝會、詩歌欣賞會等形式展現出來,努力為學生營造詩歌教學的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并最終為學生詩情的飛揚提供舞臺。
廣博的知識和深厚的文學功底對詩歌鑒賞十分必要。因此,教師平時要多看一些詩歌理論專著,如中國古典詩論文論等,這會對從事文本解讀有幫助。教師平時要多逛書店,多讀中外詩作,多利用網絡資源閱讀網絡詩歌。同時,教師還要善于搜集整合相關研究成果,細心揣摩詩歌的內在情感,并據此進行教學設計。這樣的教學才會讓學生“詩意的棲居”于課堂之上。
學生們僅通過課堂和課本學習古詩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們還可走進圖書館,多瀏覽古詩方面的書籍,也可用手機或MP3下載詩歌朗誦作品反復播放,從而營造學習氛圍。在課余時間,學生們還可自主創作,彼此之間朗誦對比,評選出最佳作品。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論認為, 適當差異的創造、觀察或加工的刺激,可以產生興趣和快樂。這就要求學生們對古代詩歌進行反復誦讀,從中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古代詩歌具有音樂感,常被改編為流行歌曲,李白的《清平調》就曾被鄧麗君和王菲演唱。學生們也可通過欣賞這些歌曲來體會詩歌的古典美。其次,學生們也可通過多媒體,調動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構建出情景交融的立體學習環境,提高學習興趣。
齊齊哈爾大學 1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