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萍 劉 婷
跨文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策略研究
朱玉萍 劉 婷
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外宣翻譯對世界了解中國至關重要。因此,本文主要著眼于外宣翻譯中的文化差異,以跨文化語用學為理論依據,探究如何以消除外宣翻譯中的文化障礙為基礎,使外宣翻譯更加有效、成功。
在對外宣傳的語言表達中,特別是涉及兩種語言的翻譯時,并不是單純的翻譯語言,譯者的首要任務是傳達信息和表述我方觀點。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兩種語言的特點,針對兩種語言在翻譯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認真地思考兩種語言涉及的文化、社會等差異,完成翻譯過程。外宣譯者需要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段。這些手段主要體現在語言表達本身、翻譯過程處理以及文化補充等方面。嫻熟地運用各種翻譯技能,在全面表達原文意義的基礎上,再根據國外受眾的思維和語言習慣,采取直譯、改譯、增譯、減譯等翻譯手段,以期達到對外宣傳的效果。首先,要巧妙地處理兩種語言間的差異,掌握兩種語言之間的轉化規律。每種語言都有自身的體系和特點,與思維習慣相互影響。不同語言之間在翻譯過程中,其自身特點往往成為影響翻譯質量的重要因素。這些語言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詞匯、句式等方面,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具體應對。
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的主要任務目標是通過語言的轉換來傳遞信息,而不是實現源語和譯語兩種語言的生硬翻譯,需要經歷解碼和再編碼的語言思維過程。
在翻譯實踐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漢語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但是日語的譯文卻不是很符合日語表達習慣的例子。主要原因是譯文直接翻譯了語言,而沒有充分考慮該語言使用的環境和日語的表達習慣。例如把“請勿拍照”直接翻譯為“撮影禁止”,而最佳的翻譯應該是“寫真撮影をご遠慮ください”;“請保持安靜”直譯為“お靜かにしてください”,而最佳的翻譯應該是“お靜かにお願いします”。在日本公共場合的公示語中,也會經常使用敬語的表達,這既符合日本人的思維習慣,也符合日語的表達習慣,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原文的語用意圖,注意準確地傳達原文的交流意圖,真正地做到既忠實原文,又接近受眾。
首先,把關于中國的事物翻譯成日語時,必須考慮到兩國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差異。大多數譯文的受眾缺乏中國社會、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識,這就導致其認知環境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往往會導致語言理解上的困難,這時譯者可以用加譯或注釋的方法為讀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背景說明,來改善其認知環境。“善于運用背景解釋是加強英語對外報道可讀性的關鍵之一。這不僅因為外國人對中國的情況不了解,需要通過交代背景加以解釋,更因為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從它和其他事物的關聯中才能體現出它的意義。”(張健,2001: 21)
中日文化之間存在多方面差異,會影響翻譯過程,如歷史文化差異、認知思維差異、生活方式差異等。對理想的翻譯來說,熟悉兩國文化與掌握兩種語言同樣重要。如果語言失去了文化背景,其具體意義就會發生變化甚至產生缺失,因此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因素進行具體處理。
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十分精通涉及的兩種語言,還要十分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這樣才能在翻譯過程中更好地消除文化差異所導致的障礙。因此,翻譯不再僅僅是一個語言學范疇的研究活動,而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在翻譯實踐過程中,譯者實際是在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下,根據目的語的文化背景進行著創造性的勞動。實際上,在外宣翻譯的文本中,有很多錯誤是由于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所導致的。首先,在翻譯過程中,由于民族的地理、歷史、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都存在很大差異,因此,許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語言中也存在著差異。為了克服這些差異,翻譯就要注意形象的轉換。以菜名“四喜丸子”為例,翻譯成日語時可以用漢字“四喜丸子”,但是不能讓日本人理解這道菜的原料或者做法,最佳的譯法應為“揚げ肉団子煮こみ”。因此,在外宣翻譯中,要求譯者充分考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
2016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跨文化語境下的遼寧外宣詞語日譯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L16CYY006)
2017年度“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下的外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2017BKJGLX076)
朱玉萍,碩士,大連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劉婷,碩士,大連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