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娜
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特征
蘇日娜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由于地域遼闊,不同民族的生存、發展形式均不同,在此過程中因生活、生產活動而產生的民族文化也不同。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來源于生活,與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們的性格特點具有密切聯系,文化內容不同、文化形式也不同,其中舞蹈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蒙古族舞蹈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表現力強,動作形式豐富,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本篇文章在此基礎上,主要對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特征進行研究與分析。
蒙古族 舞蹈 肩部動作 特征 要點 分析
蒙古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由于屬于草原部落,因而有著“馬背上的民族”之稱,因而蒙古族文化也具有鮮明的自然、純粹和灑脫等特點。由于蒙古族主要的牲畜養殖品種是馬,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馬,因而在草原舞蹈中關于馬的形象和外形模仿較多,在集中體現民族舞蹈特點的同時,也表達了人們對馬的深厚感情。
蒙古族舞蹈的肩部特點顯著,動作內容變化較多,極富張力且表現力較強,在生成肩部動作的過程中,期初是模仿鳥類和獸類的動作,最后才是與人體的肢體特征相結合,形成新的舞蹈動作,蒙古族屬于草原上的民族,草原上的分禽走獸較多,人們在生活、生產活動中關于舞蹈動作創作往往存在較大的模仿性,因為鳥獸的動態形態在觀察的基礎上被人們充分應用到舞蹈動作設計中。[1]蒙古族舞蹈在肩部動作設計上具有獨特風格,原生態感強,這些動作的產生也集中體現了蒙古族舞蹈基本風格以及人們的的體態結構特點,構成一種新的生態性文化體系。蒙古族人民在觀察、模仿和設計舞蹈動作過程中充分利用人體的肩部部位,保證動作的生動、優美和獨特,體現了一種草原人民對土地和家鄉文化的眷戀,抒發了民族情感。
(一)關于硬肩部分
蒙古族舞蹈在表演過程中極大的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具有一定的民族厚重感,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動作設計部分主要是結合明快、鮮明的音樂節奏,保持多變的動作形態,傳神而靈活的表現出舞蹈表演中蘊含的情感色彩以及內心活動。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內容包括硬肩、柔肩、聳肩、繞肩、抖肩和甩肩等不同部分,在形態豐富和靈活多變的舞蹈動作中硬肩動作具有節奏明快的特點。硬肩的意思是指人體背部和胸部的肌肉在收縮的情況下運用肢體力量使肩胛骨部分做向后擺動的動作,在此過程中手臂和手腕部分需要在相互交替和配合中完成收縮性擺動。在使用硬肩動作時不能使肩膀擺動的幅度過大,否則動作僵硬不美觀,另外在做肩部運動時人的身體也要做出相應的運動,控制幅度、保證協調。[2]
(二)關于柔肩部分
蒙古族舞蹈中的柔肩動作需要舞蹈者在身體運動過程中保證雙肩的交替性運動,在連貫性的動作中呈現一種舞蹈的優雅之美和端莊之美。蒙古族舞蹈中設計柔肩動作主要是為了進一步表達主人公內心的情緒和心理,在人物形象刻畫和情趣、心理描寫中體現舞蹈作品創作和表演背后蘊含的內涵。常見的蒙古族舞蹈柔肩動作有雙擺、橫擺和柔臂等,通過背向觀眾式的柔肩律動為人們呈現一定的舞蹈場景,由于臺下觀眾看到的是舞蹈者的背影,看不到舞蹈者的面部表情,因而能夠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在舞者的肢體動作上。[3]舞者借助肩部動作和背部動作更加直接的向人們傳達舞蹈作品風格,在此過程中,觀眾可以根據優美的旋律和優雅的舞蹈動作進一步想象舞蹈者的面容。
(三)關于聳肩部分
蒙古族舞蹈中聳肩動作的出現頻率相對較高,聳肩主要是指舞者保證雙肩能夠同時上端和下放,并且這種上端和下放的肩部舞蹈動作是隨著音樂節奏的改變連貫性、交替性的進行。舞蹈者在表演聳肩動作時需要注意肩膀的上端和下放要求是直上直下形式的,肩膀和胳臂在保持直線形狀的情況下,更能呈現出一種力與美的觀感,同時肩膀在直上時整個過程充滿力量,體現一種向上的精神,而在肩膀直下時則是自然狀態下的放松回到原位,剛柔并濟、松弛得當,藝術表現性強。聳肩同時也被稱為笑肩,因為人在大笑的情況下,身體的肩膀部位也會發生類似的動作,雙肩的連續震顫,將其作為舞蹈動作運用的實際表演中能夠體現一種粗獷的舞蹈藝術風格,同時也抒發了人們輕松愉悅的精神。
(四)關于繞肩部分
蒙古族舞蹈表演中的繞肩動作根據表演形態通常可以分為單肩繞肩和雙肩繞肩,單肩繞肩主要是指舞蹈者在表演過程中其中一只肩膀以前上后下的形式完成繞圈,而雙肩繞肩則是指雙肩均以前上后下的形式完成繞圈。[4]在表演這一動作時舞蹈者的頭部和頸部應該保持平衡,雙肩應該是自然狀態下的放松,但是腰部應該結合肩部繞圈動作完成前合后仰,從而在舞蹈表演中體現出含蓄之美。在蒙古族舞蹈中,舞者可以借助輕快而具有連貫性的繞肩動作,根據音樂節奏和節拍的不同保證形體的靈動性,同時在繞手、雙擺、橫擺和柔臂等動作律動中實現變幻有序,舞蹈者可以做出不同的手腕動作體現作品中相關人物優美、細膩和端莊的形象特點,以細節帶動整體,充分表現蒙古族舞蹈輕快、靈動的風格。
(五)關于抖肩部分
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部分通常指的是“碎抖肩”,主要是指舞蹈者在表演過程中應該盡量保證身體的肩膀部位放松,從而在自然狀態下利用后背力量帶動雙肩部位進行連續的、快速的前后抖動,其中肩膀的篩動頻率越高,則呈現的舞蹈表現力越強。在進行抖肩動作時,舞蹈者需要保證下半身的不動,上半身在高頻率抖動過程中,下半身應該保證足夠的穩定性,否則整體動作的美觀性不高。[5]因而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部分對舞蹈者的肢體協調和控制能力要求較高,肩膀抖動的控制技巧較多,有一定的舞蹈難度。在蒙古族舞蹈表演中,一般是在開場舞部分,就由舞蹈表演者一字排開,以背對觀眾的形式表演抖肩部分,以酣暢淋漓的舞蹈表演形式鼓動現場氣氛,營造出一種熱烈、喜慶的舞蹈表演氛圍,充分調動觀眾熱情。
(六)關于甩肩部分
蒙古族舞蹈表演過程中關于甩肩部分也比較具有藝術特色,由于在甩肩過程中舞蹈者需要明確慢甩肩和快甩肩的不同,保證不同節奏狀態下的甩肩頻率和抖動幅度控制得當。在表演快甩肩動作時舞蹈者需要在兩側肩膀向前的情況下將手快速甩出,腰部應該是哈腰狀態,以半蹲的形式予以配合甩肩動作,同時也可以是手部向肩膀兩側部位分別甩出,在此過程中甩手的動作應該具有一定的起伏性,但是應該是快而有力的,保證動作的速度和力度。而在慢甩肩過程中,舞蹈者應該在身體向前運動時將雙肩和手配合,同步表演甩出動作,之后再將雙手慢慢往回拉,但是需要格外注意的而是,舞蹈者的身體、腰部、手部和肩膀等部位需要保持協調性,從而給人一種灑脫和挺拔的舞蹈藝術美感。[6]
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特征的呈現能夠刻畫人們的不同性格,便于美的舞蹈形象的塑造,在舞蹈表演中也體現了歷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傳承性和創造性。蒙古族舞蹈主要的特點體現在肩部動作上,其舞蹈特征具有重要的文化內涵,研究意義明顯。
[1]萬剛.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特征[J].大舞臺,2015(06): 173~174.
[2]翁彬彬.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訓練技巧研究[J].大眾文藝,2015(15):158~159.
[3]尚敏.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重要性與訓練方法[J].大眾文藝,2015(18):170.
[4]李冬.淺談如何跳好蒙古族舞蹈[J].大眾文藝,2013(01):165.
[5]陳佳.蒙古族舞中的肩部動作研究[J].大眾文藝,2016(23):142.
[6]胡冰.蒙族舞蹈中肩部動作表現形態的文化特征[J].中國市場,2016(23):270~274.
(作者單位: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
蘇日娜(1990-),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研究生,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舞蹈理論教學與編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