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加亮
文化視點
優秀文化的功能探究
曹加亮
優秀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文化是生產力;優秀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優秀文化 文化認同 文化自信
優秀文化是一種海納百川,廣集世間百家的文化。不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還是發源于歐洲、北非及小亞細亞文化,開放性是所有文化的共同固有特征。文化總是在不斷修正固有糟粕、抵制外來消極因素的負面影響中不斷更新和完善,持續規范化和系統化,逐漸成長為更大群體所接受的優秀文化。
優秀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外在印記。一首樂曲、一幅書畫、一部小說,都帶有深深的時代痕跡,在社會進步中以其前瞻性、導向性和方向性起重要的引領作用。概括起來,優秀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優秀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文化不僅為人所創造,人也為文化所塑造。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文化財富和物質財富一樣,不斷推陳出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人類活動的精神升華,優秀文化對特定群體的價值觀形成,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經典的文化作品,對人民群眾具有一定的陶冶、教育和愉悅作用,總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震撼人們的心靈,成為社會前行的光輝火炬。其歷久不衰的精神激勵,是激發人們持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源動力。所以,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優秀文化的促進作用不可缺少。脫離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是沒有生命力的。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少數人的“貴族文化”,終將曲高和寡;庸俗墮落的糟粕文化,必在歷史的車輪里湮滅;粗制濫造的垃圾文化,人們定會棄如敝履。優秀文化之所以優秀,歸根到底就是因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其次,優秀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強弱,綜合國力是重要的衡量指標。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經濟、政治、軍事、人力資源、科技、教育等)中,文化指標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在當今社會,文化軟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眾所周知,國家的強大與否,民族凝聚力、民族的精氣神也是重要的參考方面。民族凝聚力不足,人心渙散、精神萎靡不振,就容易缺乏氣節,妄自菲薄,自我矮化。即使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已經比較強大,亦會因為骨氣和底氣不足,在國際舞臺上難以贏得尊重。文化,特別是優秀文化,在凝聚和鼓勵人民不斷推進各項事業進步中,越來越成為重要的引領力量。習近平總書記說:“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當今世界,不同國家國力之爭表象之下,是不同文化價值觀念之間的較量。提升文化軟實力,構建優秀的價值文化是基礎,價值觀念的廣泛傳播與深度認同才是文化影響力的最終歸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文化,是我們與世界文化交融沖突中站穩腳跟之魂。增強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力和感召力,增強中華優秀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使我們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精神相融合,是當代中國價值觀念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再次,優秀文化是生產力。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的文化,可歸屬于上層建筑中的觀念層面,其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在當代社會,社會生產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已與科學技術文化深度融合,不分彼此。鄧小平曾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優秀文化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甚至直接構成生產力的一個方面或部分。黨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中提出的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思路,將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這不僅是重視文化發展,實質上更是肯定文化也是生產力。我們常說,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那么,精神空虛更不是社會主義了。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中,文化產業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不僅僅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文化已經成為生產力,而且在生產力結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然,文化的生產力屬性不僅表現在文化產業方面,也可表現在增加傳統產業的商品附加值方面。提升商品的文化品位,與增加商品的技術含量一道,是增強工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重要途徑。文化因素對商品的市場價格影響極大。高附加值的商品之所以價高還購者眾多,更多是因為對附著于商品品牌之上的文化元素的認同。
最后,優秀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為凝聚人們心靈與思想的黏合劑,優秀文化在促使民族成員的價值取向、理想信念上趨于一致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進而更有利于促使民族的實際行動步調一致,團結合作、同心同德、集思廣益,和衷共濟、攻堅克難。優秀文化中最打動人心的莫過于價值理念和道德習俗。民族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不論是共同的祖先情懷、一體的家國情懷,還是自強有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都是在依托優秀文化,吸取融合異質文化的拓展過程促成各民族人們的文化認同與自信。優秀文化在求同存異中包容多元文化、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同時在強化了民族成員對自身的文化認同、繼承和發揚中,提升了自身的民族凝聚力。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靈魂的最核心元素。拋棄或丟掉優秀文化,就等同于對民族國家精神命脈的割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從優秀文化認同中汲取成長的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伴隨于國家強大過程中的優秀文化全面復興,是增強優秀文化認同、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的文化物質基礎,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石。
綜上所述,優秀文化實乃實現民族的自我認知從自發走向自覺,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責任感的力量之源。傳承和創新優秀文化,宣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提升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的核心內容。
[1]曹順慶.文化也是生產力[OL].人民網-理論版,2013(02).
[2]劉建軍.認清來龍去脈,明確路徑方式,增強文化自信的著力點[N].人民日報,2015-11-29.
[3]吳祖鯤,王慧姝.強化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J].紅旗文稿,2015(09).
[4]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Z].
[5]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的講話[Z].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齊齊哈爾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青年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化的認同研究”(編號:QSX2016-14JL)研究成果。
曹加亮(1974-),男, 江蘇灌云人,碩士,齊齊哈爾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與價值觀關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