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婕
淺談蘇教版小語教材中年級習作教學思路
黃 婕
當前,小學習作教學陷入困境。如何提高小學習作教學質量,需要從教材編寫和教師如何教兩個方面去思考和探索。蘇教版教材科學合理地安排了習作教學體系,為學生開創了一條“由仿到創、由扶到放、先入格再破格”的習作訓練之路。
小學習作 蘇教版 教材 教學 訓練
當前,習作教學效率低下,這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提高小學習作教學的效率,雖然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在探索,但并沒有取得明顯的進展。小學習作教學的傳統模式是:教完若干篇(或一個單元)課文后,讓學生寫一篇習作。正常情況下,每兩周讓學生寫一篇大的習作,一篇小的習作(片段),間隔寫一些讀書心得(以摘抄為主)。一個學期下來,學生也確實寫了不少,但學生的習作水平并沒有多大提升。這固然與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很大關系,但也不能說與我們的教材編寫沒有關系。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蘇教版小學語文中年級的習作教學思路。
打開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五、七兩冊,一種嶄新的作文教材課型樣式格外引人注目:它不是按照慣例把習作訓練附屬于課文的單元練習之中,而是作為一種專門的“課文”,將習作教材單列課型,自成體系,另立門戶,與其他課文雙線并進,形成“兩根柱子”,既緊密配合,水乳交融,又相對獨立,保持習作訓練自身的個性。也就是說,蘇教版課文和習作的編排,并沒有把習作當作課文的附屬物,而是兩者相對獨立。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的特色非常明顯。
蘇教版習作教材每課均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印在仿制的淺綠色習作紙上的“例文”。其書寫格式與學生的習作要求完全一致,內容簡單,篇幅短小,格調活潑清新。“例文”追求的是準確、規范、平實,水平略高于一般學生的習作,絕不隨意拔高,更無艱澀、冷僻的詞藻,特別適合充當學生習作的范例。這些“例文”,我們老師一定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并給學生適當的點撥、分析。
第二部分名為“習作要點討論”。這是緊附在“例文”之后的一段“導語”式的短文。主要是對“例文”的寫作步驟和方法作簡要的評價和提示。不作長篇大論,不談空泛的寫作知識,只是三言兩語,有針對性地對本次所要練習的習作類型,憑借“例文”概括出幾條必須讓學生把握的、最簡單、最基本的要領和規律,為學生更好地研讀“例文”,借鑒“例文”的寫作方法,起到提示和輔導的作用。
第三部分是“作業”。“作業”是根據上面的“例文”設計的,體現了本次習作的基本要求和本次習作的重點。“作業”要求學生跟從“例文”中總結出來的要領與規律銜接對應。這就可以讓學生像寫字的“描紅”、“臨帖”一樣,依照“例文”的樣式去“描臨人體”,模仿遷移。比如第五冊《作文1》,“例文”是看單幅圖作文《洗碗》,“習作要點討論”中揭示的“要點”是:先看圖上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再想象她是怎么做的,最后把觀察和想象到的內容寫成一段話。“作業”要求學生練寫的也是看單幅圖作文,題目是《澆花》,要求完全與上述“要點”一致。這樣的安排為學生的仿作練習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我們怎樣在教學實踐中用好這套全新的習作教材呢?
首先,每次習作之前,我們老師都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例文”,明確“例文”寫了什么內容,是怎樣寫的。我們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例文跟閱讀課文的區別。“例文”是供學生訓練習作的“帖子”,學生完全可以按照“例文”的套子去訓練自己的習作。我們老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充分自學,認真檢驗自學情況并給予必要的指點,幫助學生具體感受“例文”主要寫什么內容,是怎樣寫的。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去進行習作訓練。
其次,要按照“習作要點討論”的提示,明確“例文”的要點,“例文”的要點也就是“習作”的要點。老師要幫助學生總結出幾條“例文”的寫作特點,供學生在習作過程中運用。比如第五冊《作文3》,要求學生練習寫人物外貌。在學習、討論了“例文”《我的同桌》的基礎上,簡明地歸納出寫好人物外貌的幾個要點,即必須抓住人物身材、長相、神情和衣著等方面的特征。這樣,學生仿寫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第三,弄清“作業”限定的訓練內容和要求,精心組織模仿練習。這套習作教材是特別強調習作訓練應當從模仿開始的。中年級是練習書面作文的起步階段,更應當以模仿為主。教學中必須準確把握“作業”規定的訓練內容和要求,千萬不能隨意拔高,盲目另加這樣那樣的要求。要知道,蘇教版習作教材之所以不以課文作為習作例文,而要另起爐灶,選編貼近學生水平的學生習作作為模仿的范本,就是為了防止把“門坎”弄得過高,學生一時入不了門。所以,習作訓練一定要嚴格按照“作業”規定的要求進行,充分發揮“例文”的示范作用和“習作要點討論”的指導作用。包括謄抄,也要按“例文”的書寫格式,一絲不茍地寫好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蘇教版習作教材所強調的“模仿”,主要是一般表達方法的仿效,基本寫作規律的遷移運用,以及具體交際情境的模擬,而不是對“例文”具體內容和詞句的生搬硬套或抄襲。每次練習,學生都必須按要求自己搜集寫作的素材,選擇恰當的語言去表達與“例文”完全不同的人、事、物,這就為學生“仿中有創”留出了足夠的空間。
只要我們能正確把握這套教材的編寫思想,認真負責,科學合理地用好這套教材,我們就一定能幫助學生穩健地走好一條“由仿到創,由扶到放,先入格再破格”的習作訓練之路。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梁寨鎮趙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