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進鋒
淺談中國懸棺葬的起源
田進鋒
中國懸棺葬,古代南方地區百越民族的一種奇特葬俗。懸棺葬文化歷經三千多年的歷史,現存的懸棺葬遺跡遍布南方十一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這種特殊葬俗的起源歷來一直上說紛紜,究其最初原因,懸棺葬應為古越人是原始祖先崇拜下的產物,也是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真實反映。
懸棺葬 起源 葬俗 祖先崇拜
懸棺葬在我國大陸已成為歷史遺跡,但在臺灣蘭嶼的耶美人和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上的托拉賈人現仍保留此種葬俗。關于懸棺葬起源,人們一向很感興趣,古今也有不少說法,但是歷代史書中雖屢有提到懸棺葬起源的原因,但只是蜻蜓點水式的記載,并沒有懸棺葬起源詳細、明確的記載。
根據歷代地方史書有關懸棺葬的記載和前人對懸棺葬的研究,我們可將懸棺葬的起源歸結為一下幾點原因。
(一)“孝道”說
唐人張鷟《朝野僉載》中在記五溪蠻行懸棺葬時言:“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擱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盡產為棺,于臨江高山半肋,鑿龕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柩,彌高者以為至孝……”。可見,五溪蠻將死者的尸體置于臨河高山的巖洞之內,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尊敬,以示“孝道”。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人們常以“孝”為先,這不僅為中國古代的許多學派和宗教所推崇,而且被平常的老百姓尊為一種美德。所以,以“孝道”來解釋懸棺葬的起源是有所依據的。
(二)“子孫高顯”說
《敘州府志》載:“珙縣多僰人。……相傳有羅因者,以僰人嘗滅其宗,來教以懸葬崖上,子孫高顯。于是爭掛高崖以趨吉,其祖父遺骸被風吹散,后嗣倶絕,此所掛棺崖之所自也”。這段記載雖然可能有不實之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僰人”將祖先棺木高掛于崖上是為了是為了使自己的子嗣興旺、子孫高顯。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無論是哪個民族都將發展本民族的人口置為重中之重,只有這樣這個民族才能持久、繁榮的發展,因此說,將行懸棺葬的原因歸于這個民族的先民希望自己的子嗣繁榮、高顯,也是合乎情理的。
(三)“安全”說
《馬可波羅行紀》在記載“禿落蠻”的文化習俗中言:“禿落蠻是東向之一州,居民是偶像教徒,自有一種語言,……人死焚尸,用小匣盛其余骸,攜之高山山腹大洞中懸立,俾人獸不能侵犯”。這段記載說明,當時“禿落蠻”為了保護祖先的遺骸,避免人、獸的侵犯才將祖先遺骸置于高崖大洞之中。有學者認為,“安全”才是行懸棺葬最重要的原因。
(四)“先墮”說
“先墮說”來源于李京的《云南志略》。此說與前述幾種說法明顯不同。前面三種說法都著重于要長久保護好祖先的遺骸,以此來保佑子孫昌盛、民族繁榮。而“先墮”說則認為只有將祖先的遺骸保存的時間越短,則越吉祥,所以人們將祖先棺木掛在高崖上就是希望其盡快墜落。“先墮”說在筆者看來似不可取,難道人們費勁千辛萬苦將沉重的棺木搬至崖上就是為了使其盡快毀壞嗎?如果這些民族確實由此習俗,那么他們為什么用楠木——這種材質非常堅硬且不易腐爛的木材制作棺木,而不是用其他極易損壞和腐爛的木材呢?這些似乎與“先墮”說極為矛盾。
(五)“顯示身份”說
懸棺主人或許是氏族中的貴族或部落首領,他們為了顯示在部落中至高無上的地位,遂死后囑咐后人將他們的殮尸棺木放置在人際罕至的高崖之上。
(六)“普渡靈魂”說
這種觀點認為,懸棺葬的葬具形式雖多,但船形棺應該是早期的原始形式,而船形棺則應源于獨木舟,“這種以船為棺的習俗反映了古越人的宗教信仰,在他們看來同他們密切相關的這只船,會把他們的靈魂載回故鄉,或駛向另一個美滿世界去”。有的學者認為,裝殮尸體的棺木制成船形,船是“普渡死者靈魂的器具”或稱為“超度死者靈魂”把死者靈魂“送往天堂的超渡船”。
(七)“升天”說
在古代諸多記載懸棺葬的文獻中常有一些記載將神秘的懸棺葬與鬼魂、神仙相聯系。如《輿地紀勝》卷七十五《辰州仙釋》中載:“溆浦縣有歸葬山,巖中有棺木,望之可長十丈,謂鬼葬之之墟。耆耄云:鬼七日造棺,昏晝唯聞斧鑿之聲,因以為名”。又如《輿地紀勝》卷一五零《象州景物》中載:“象州武仙縣,舊有神人聚集,羽駕時見,如建州武夷山,有先人換骨函”。“升天”說的提出者正是從懸棺葬的葬處選擇在臨水的高山上的特點出發,認為古代生活在武夷山等雄偉奇峰之間的越人,把高聳云霄的大山視為生活的依托,對它產生崇敬的心理,甚至幻想為他們崇敬的“天神上帝”和“百鬼居地”因而崇拜它,向往它,并期望自己也能像天神一樣居住其間。故死后也將尸體安葬在高不可攀的懸崖絕壁之的崖洞之中。
目前學術界對“孝道”說、“子孫高顯”說、“安全”說,是比較認同的,而對于“普渡靈魂”說和“升天”說則不敢茍同,認為后兩種說法所反映的是佛教、道教等后世神學的思想。而懸棺葬起源于三千多年前的武夷山地區,其時代明顯要遠遠早于佛、道神學的產生,所以中國懸棺葬的起源不可能是佛、道等神學思想的產物。其實,學術界所普遍認同的“孝道”說和“子孫高顯”說也并非最初行懸棺葬的根本原因。“孝”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而它產生的時代和懸棺葬出現的時代是有一定的時間間隔的。至于“安全”說,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也僅是懸棺葬出現的原因之一,而非全部原因,并且它只是外在的原因,而并不是這種特殊葬俗出現的實質原因。
葬俗,是人類社會中諸多禮儀風俗中的一種,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社會階段所產生的。葬俗的產生與演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在遠古洪荒時代,人類社會中并沒有妥善處理死者尸體的習慣,他們或將死者隨意丟棄在野外河溝中,或在生活條件極其惡劣時期,饑餓以死者的尸體用以充饑。如在澳大利亞沿海的一些原始部落,很晚還保留著吞食亡親尸體的原始遺風,有的部落則沿襲著把尸體留在原處,活人離之而去的古老習慣。
根據考古資料,世界上最早實行喪葬的是生活在距今約7-3.5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他們在死者尸骨旁邊堆放燧石、石英塊以及野牛和馴鹿的遺骸,并將尸骨掩埋。我國發現最早的喪葬遺址則是北京山頂洞人遺址。生活在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將死者尸骨埋葬在他們居住的洞穴深處,并在尸骨旁邊放置石器,周圍用紅色的赤鐵礦粉圍成圓圈。
葬俗來源于“靈魂不死”的觀念,是鬼魂崇拜的產物。在人類社會的早期蒙昧時代,人們認為人的死亡只是肉體在現世世界的終結,而原先依附于肉體的靈魂則脫離肉體,在另一個人們未知的世界繼續生活。人們將脫離肉體的靈魂稱之為“鬼魂”。鬼魂來無影去無蹤,擁有超人的能力,它們雖然生活在另一個世界,但它們卻能影響現世人們的生活,保護或危害人們的生活。在那個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認識世界的能力極其有限的時代,人們將擁有特殊能力的鬼魂作為崇拜的對象,來祈求它們的保護。于是人們根據死者尸體與鬼魂之間關系的種種想法,以及鬼魂到另一個世界生活的幻想,舉行一定的祭祀來滿足鬼魂的種種需求,以此達到自我安慰以及取悅、安撫鬼魂的目的。有的人認為尸體的腐爛對鬼魂不利,毀壞尸體會使鬼魂失去依托,因此在葬法上人們總是設法保護死者尸體不受外界的干擾或迫害,或采用某種特殊的方法防止尸體腐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處理尸體的方法和祭祀鬼魂的儀式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習慣,一些喪葬習俗便應用而生,且被不斷繼承下來。
懸棺葬,是在原始靈魂不死的觀念和鬼魂崇拜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祖先崇拜的反映。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逐漸由原始荒蠻的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人類逐漸地意識到“人”在社會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漸把自己和外界自然界區別開來,在靈魂不死觀念的基礎上產生了祖先崇拜。
最早的祖先崇拜是對氏族的共同祖先的崇拜,隨著父系小家庭的產生,又有了對家族祖先的崇拜,甚至是個體小家庭的祖先崇拜。尤其在家庭、私有制產生以后,人們越加注重血緣關系,認為與自己有血緣親族關系的祖先靈魂是善靈,它們生前與親人同甘共苦,死后仍具有賜福和保佑子孫后代的神秘力量。此時喪葬便更是成為一件與子孫后代的生活和命運密切相關的且十分嚴肅的大事。祖先的尸體是祖先靈魂與現世子孫聯系的唯一紐帶,也是祖先靈魂在現世世界的唯一寄托。如果妥善處理和保管好祖先死后的尸體,那么祖先的靈魂就可以保護現世子孫,使他們生活能夠繁榮昌盛。但是如果祖先的尸體遭到破壞和褻瀆,祖先的靈魂就會失去與現世世界的聯系,甚至是惹怒祖先靈魂,那么祖先靈魂就無法保護它們的子孫,甚至是因為子孫對它們尸體的褻瀆而給現世的子孫帶來疾病和災難。因此,現世的人們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來妥善保管好祖先的尸體,企圖與自己的祖先保持長久的聯系,以祈求祖先保佑他們繁榮昌盛。所以實行懸棺葬的人們將裝有自己祖先尸體棺木用各種方法,將其置于人跡罕至的高山崖壁上,就是希望秘藏祖先尸骨,希望他們給予保護和福祿。
在中國古代的諸多喪葬習俗中,都表現出了“事死如事生”觀念。這是因為人們認為死者的靈魂在離開肉體以后,會在另一個世界過著如生前世界一般的生活,所以死者的后代就按死者生前的生活環境和習慣來安放死者的尸體,以此來取悅死者的靈魂,希望可以得到死者靈魂的護佑。
古代越人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南和南部地區,這里環山繞水,他們雖以種植業為主要生活來源,但由于其所在環山繞水的地理環境的影響,漁獵和采集業在古越人的生活中也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漢書.地理志》中載:“江南地廣……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贏蛤,食物常足。”在漁獵的活動中,舟船是古越人必不可少的工具。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習俗,古越人用船形棺作為死者的棺木,并把棺木放置于依山傍水的山崖峭壁上。這樣做,一是為了保證祖先棺木高懸崖壁,可以免受人獸的侵犯,讓祖先的靈魂免受騷擾,以此來祈求祖先在高崖之上保佑他們生活安康、富裕;二是人們以船為棺,并將之放于依山傍水的山崖上,是為了給祖先營造一個與他們生前相類似的生活環境,可以讓祖先在另一個世界也過著與生前相同的生活,以此來保持和加強祖先同他們的聯系,也是為了希望祖先可以在另一個世界同樣能夠護佑他們。
懸棺葬,既是原始祖先崇拜下的產物,也是古越人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真實反映。
[1]陳明芳.中國懸棺葬[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2]陸敬嚴.中國懸棺葬——中國懸棺問題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
[3]蔣炳釗,吳錦吉,辛土成.百越民族文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
[4]周蘇平.中國古代喪葬習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5]楊知勇.西南民族生死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6]鄧卓明,鄧力.中國葬俗[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單位:天水市麥積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