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小學校園霸凌原因及有效的干預措施
楊麗萍
校園霸凌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現象,隨著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校園霸凌事件被上傳到網絡上,關于網絡霸凌的新聞也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而近幾年,校園霸凌出現低齡化趨勢,不只是在中學校園中有校園霸凌事件,在小學校園中也屢見不鮮。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階段。因此,關注小學校園霸凌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小學階段中的校園霸凌。
小學 校園霸凌 措施
校園霸凌的霸凌最早是英文單詞bully的音譯,是對弱小者長期的一種持續性的行為,具有反復性,行為的多樣性,對象的固定性的特點。它包括肢體霸凌,言語霸凌,關系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網絡霸凌六大類。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提到“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事件”對校園欺凌進行了定義。而校園暴力既包括運用身體的力量,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也包括運用權力,對其造成精神傷害和權益侵害的行為,因此校園霸凌是包括校園欺凌的;校園暴力是一個更大的范疇,包括校園霸凌。[1]
(一)學生自身因素
學生是校園霸凌中的主體,他們包括校園霸凌事件中的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觀者。
霸凌者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霸凌者在生理和性格上占優勢,如個子高力氣大。第二,霸凌者性格外向,占有欲強,想要控制其他同學,進而實行霸凌行為。第三,霸凌者內心比較自卑,缺少關愛,他們渴望找到一種方式來引起他人的注意,得到他人的認同,采取的強制他人認同行為,缺乏自我情緒調節的能力,容易暴躁發怒。
被霸凌者往往具有不正確的自我概念,在性格上比較軟弱和敏感,不敢把被霸凌行為告知父母或老師,進而縱容了霸凌者的持續性霸凌行為;在生理上盡管進行反擊也是無效反擊,家長或老師不予理睬和控制。小學生在霸凌行為中往往處于弱勢的一方,據研究表明,小學生在校園霸凌中更多的是被霸凌者的一方。[2]
旁觀者包括一般的冷漠無視旁觀者和被霸凌者同伴,都會使霸凌者更變本加厲進行霸凌行為以展示其“能力”及“最強者”的姿態,助長霸凌行為。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性格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根據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他在家里遭受過虐待,親子關系淡漠,缺乏溝通,會增加兒童的反社會行為,兒童更容易表現出霸凌行為。
(三)校方因素
(1)學校害怕承擔責任影響學校發展。比如近年山西原平實驗小學,孩子被校園霸凌打成骨折,而家長詢問反被校領導毆打。學校為了地區的發展和學校的名譽,一味地包庇霸凌者,縱容了霸凌行為的發生。(2)小學學業標準的提高使許多小學一味地追求學業上的成績,忽視了小學生的校園生活,認為只要沒有出現明顯的生理上的傷害,都只是小打小鬧,學校和老師不應該介入。
(四)社會因素
小學階段的孩子大多在6~12歲,不具有承當刑事責任的能力,因此小學生就算校園霸凌造成犯罪行為,也大多進行的是說教教育,導致霸凌者認為不用負責任,這些法律的不完善縱容了霸凌行為。而社會媒體,也沒有對小學生觀看的影視進行篩選,大量的暴力視頻,對小學生也造成了不良影響。
(一)學校方面
第一,加強學校的管理措施,比如增加輔導員數量、讓老師掌握一些處理校園霸凌的方法等。第二,有意識的培養同學之間的感情,形成良好的同學關系,在過程中訓練孩子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第三,培養孩子具有自我處理矛盾問題的能力。第四,學校開展“反校園霸凌”的活動,講座,增強小學生“反校園霸凌”的意識。
(二)家庭方面
家長要改變以往地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不能過度粗暴或者保護,讓孩子學會獨立地處理問題,教會他們在遇到霸凌行要勇于反擊及如何判別霸凌行為。關心孩子,及時地與之溝通,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感,遇到問題能夠相信多與大人溝通有利于解決問題。
(三)社會方面
第一,在法律上,完善我們的法律措施。例如美國45州通過《反霸凌條款》,挪威發表了《反欺凌宣言》。第二,從社會保障上,成立一些這方面的社會組織和設置校園霸凌熱線,這不但在小學生遭遇到校園霸凌行為之后有幫助作用,在霸凌者進行霸凌行為之前也有警示和威懾作用。第三,在媒體上,學生缺乏事物的正確判斷力,需要加強社會媒體和成人的正確引導。如在暴力視頻開頭可加上“12歲以下兒童需在成人陪同下觀看”等字樣。
本次研究發現家長、教師和社會對小學階段的校園霸凌還不夠重視,因此小學校園霸凌問題的解決現在還是呈消極狀態,唯有學校家庭社會三方聯合以學校為核心,緊密聯系,相互協作,形成一個全方位的教育網絡,減少小學校園霸凌行為的發生,才能給孩子塑造一個美好的童年。
[1]吳競.小學校園霸凌行為調查及干預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2]印海翔.校園霸凌的行為與特征[J].大眾心理學,2011(4(.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