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唯物史觀的轉向
李 潔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歷史觀的一個新的歷史觀,本文旨在從發現舊的歷史觀(唯心史觀)出現的問題進而追溯唯心史觀問題出現的基點,進而對其基點進行批判并找到一個確實可靠的基點替代之,最后在這個新的基點上建立起一個新的歷史觀——唯物史觀。
唯物觀 馬克思
既然是轉向,那也就意味著這兩個方向絕不是兩不相干,而是緊密相連的,前者中合理的因素被后者接受并繼承,因此轉向也在某種層次上含有揚棄的意思。
唯物史觀的轉向必須要找出唯心史觀的所包含的有問題的方面,所以,我在這里將引用黑格爾對歷史的概括來簡要說明一下唯心史觀的觀點,因為歷史哲學第一次在他那里系統的得以闡述,因此我也將它作為唯心史觀的代表?!皬氖澜鐨v史角度看,世界歷史是種合理的發展過程。這是“世界精神”合理而必然的路線?!笆澜缇瘛钡谋拘杂肋h是同一的,并體現在世界各種現象中。這種本性是歷史的最終結果,但我們又必須接受實在的歷史[1]”。
簡而言之,唯心史觀認為,歷史是一部精神史,是一部遵循理性的邏輯進程發展的歷史,歷史中所發生的事件,所出現的人物,都是精神或理性邏輯進程的結果。一切現存的事物均可以借助邏輯進程中出現的概念得到說明,這也是基于黑格爾的一個哲學原則“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2]”,“現實性在其展開過程中表面為必然性?!瘪R克思也就這一點對唯心史觀提出了質疑,馬克思的質疑是:既然世界是按照絕對精神理性或邏輯展現出來的,人的精神也是屬于絕對精神邏輯進程中的一部分,何以那么多哲學家基于相同的原則而不同的命題所演化出來的體系得以迥然不同?正如黑格爾所說“全部哲學史這樣就成了一個戰場,堆滿著死人的骨頭。它是一個死人的王國,這王國不僅充滿著肉體死亡了的個人,而且充滿著已經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統,在這里面,每一個殺死了另一個,并且埋葬了另一個”,基于此,馬克思認為歷史絕不是由精神最終決定的,這套唯心史觀是有問題的,首先要揭露出唯心史觀的基點,然后在對其進行批判的基礎上為歷史建立一個基點,一個新的歷史觀才能建立。
唯心史觀是基于精神的,無論是人的主觀精神也好,還是客觀的絕對精神也好,最終都歸源于精神。在唯心史觀者看來,思想是人的本質,人是一個能思想的東西,哲學家們基于這點,就建筑了歷史是一部思想或精神的歷史,客觀唯心史觀則把思想抽象出來變成一個客觀實體,并且認為思想又是具有邏輯性的,故而歷史的發展是富有邏輯性的。
正如馬克思所言“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而且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種處在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即使是使用經驗的觀察,馬克思也并沒有完全拋棄唯心史觀所強調的歷史的種種連貫性也就是歷史的邏輯性,而是把邏輯性建立在歷史的材料即當代現實的基礎上?!皩ΜF實的描述會使獨立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觀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綜合。這些抽象本身離開了現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它們只能對整理歷史資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歷史資料的各個層次間的連貫性。相反,只是在人們著手考察和整理資料的時候,在實際闡述資料的時候,困難才開始出現?!边@樣,就變更了唯心史觀所依據的基點,即從思維的人導向了現實的人,而現實的人同時又是受各種現實的條件所制約的,然而現實的條件表現為生產力仍是為人所創造的,因此現實的人的實際生活過程才是人類歷史的真正基點。
“人們之間是有物質聯系的。這種聯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的歷史和人的歷史一樣長久;這種聯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現出“歷史”,它完全不需要似乎還把人們聯合起來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存在。”馬克思的話表明了歷史是在現實的人的活動過程物質聯系形式,這也就是說,歷史由于在現實中有著它的根源因而不是空想的邏輯演化的進程,但同時歷史現實的根源也就是決定歷史的東西有一個可以通過經驗的方法觀察到的邏輯的變化過程,這也就決定了歷史絕不是一個沒有任何聯系的歷史,而是一個有規律可循的歷史,這就證明了馬克思繼承了唯心史觀中的合理因素。
馬克思也就在現實的人的生活過程這個基點上提出了新的歷史觀——唯物史觀。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一段經典闡述比較清楚的闡明了唯物史觀的大致觀點,而且也大致包含了唯物史觀的轉向過程?!斑@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并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后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并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由此還可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也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p>
[1]黑格爾.歷史哲學講演錄(緒論([M].北京:三聯書店,1956.
[2]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序([M].北京:三聯書店,1956.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