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杰 魯慧慧
論隱私權的保護完善
尹 杰 魯慧慧
隱私權是人格權中的一項重要權利,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可采取公力救濟或私力救濟的辦法來保護權利。根據我國隱私權保護制度的現狀,參照國外隱私權的立法成果,就隱私權保護的完善提出一點自己的建議。
隱私權 保護方式 現狀 完善與思考
世界各國對隱私權的保護概括起來有以下三種:
(1)直接保護。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通過立法加以保護。當公民的隱私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可以把侵犯個人隱私或隱私權作為獨立的起訴原因,請求法律保護與救濟。
(2)間接保護。不將隱私權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當公民個人隱私受到侵害時,其不能以侵犯個人隱私或隱私權作為獨立的起訴原因請求法律保護與救濟,只能將這種損害依附其它起訴原因請求法律保護與救濟。這種方式顯然不利于受害人得到充分的保護。
(3)概括保護。即籠統地規定保護人格權或人格尊嚴,不列舉具體內容,在實踐中仍然保護公民個人的隱私,并在有關法律法規中對隱私保護作出零星的規定。日本對隱私權保護的方法就是這種我國采用的方法和日本基本一致,但保護的程度和力度不同,日本比我國的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世界各國對于隱私權的保護、研究歷來非常重視,許多國家把隱私權列入民法典,直接予以保護,還有一部分國家予以概括保護,只有在出現隱私權被侵害時,才根據判例和法規直接保護。我國民事法律發展較為緩慢,對隱私權的研究相對滯后。
我國長期重視公力救濟,即公權干預,導致私力救濟的發展受限,沒有形成體系化,當事人大都通過公力救濟方式來保護,即國家公權來保護自己的權利。目前我國在人格權保護上,制定的法律日趨完善,但尚未形成價值取向明確的體系。
長期以來,國家根本大法憲法和作為基本法的民法沒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進行保護。現有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 是一種間接保護。在司法實踐中,法官在確定案由,界定隱私范圍,判定是否侵犯隱私利益時都無法有相應的確切根據,使得對于隱私權的保護受到了削弱。
(一)我國法律對隱私權保護的立法建議
隱私的社會價值就在于促進個人與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需要。與國際接軌、尊重人權的中國也應加強對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有關立法方面的幾點建議。
1、憲法立法建議
在憲法中規定隱私權,在世界很多國家已有體現,如果有了憲法對隱私權保護的這一原則性規定,有利于引起廣大公民對隱私權的重視,促使其自覺地尊重他人隱私,維護自身隱私,同時,也為其他部門法的隱私權立法提供了根本依據。
2、民事立法建議
應在《民法通則》或未來的民法典將隱私權獨立于名譽權,將其作為一項單獨的人格權在立法中予以體現。針對目前我國隱私權受到普遍侵犯的具體領域,制定相對應的專門化隱私權保護法,特別加強對這部分隱私權的保護力度。
3、刑事立法建議
作為最為嚴厲的法律,只有在刑法中規定侵犯隱私權等相關罪名,才能為維護公民的隱私權提供最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應將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加以保護
現行的法律,包括刑法和行政法保證隱私權,但不指定的憲法和民法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隱私權,削弱了隱私保護權,如非法入侵住宅,懲罰刑法,但平民的一部分,尤其是精神損害,由于侵犯隱私,不到刑法保護。關于民事法律和司法解釋,雖然不是有關保護,但是它的規則與民法,刑法法院的規定相沖突的方式來解決,受害者仍然不能得到救濟。作為私人權利權中的重要人物,侵犯隱私,未經治療、違反法律和缺乏信任的法律權利。如果法律明確規定的補救措施,受害者可以有效地保護他的權利。因此,對隱私權作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利應調節措施,行為侵犯隱私作出具體規定內容,使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
(三)規范隱私權保護的內容與范圍
對隱私權保護的內容與范圍有具體的規定,有利于避免隱私權被侵害,更利于普通公民了解隱私權內容與范圍,提高自身隱私權的保護。規定具體的保護內容與范圍,可以對被侵害人采取較為完善的救濟措施。由于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隱私權的內容在加大,侵害的行為類型在增多,在立法中可采取靈活的方法,在隱私權的法律條款中單列一項,即“其它導致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從而使隱私權的保護更具有拓展性。建議將目前的間接保護方式轉換為直接保護,讓隱私權的權能與其他人身權一樣受到重視和尊重。
在確定隱私權范圍和內容時,要注意對侵害程度的確定;如果隱私權人先行侵犯了相對方的合法權益,相對方為維護其權益,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侵犯了隱私權人的情況下如何處理相對方,則要涉及隱私權抗辯的問題。
[1]楊立新.隱性采訪和人格權保護[EB/OL].中國民商法律網,http://.cn/qqf/weizhang.asp?id=35621.
[2]王利明.判解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