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慶市秀山縣互聯網信息中心 田艷麗
淺談青年記者在采訪中的方法和技巧
文/重慶市秀山縣互聯網信息中心 田艷麗
新聞采訪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技巧與學問,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只有掌握了有效的方法才能獲取到有價值的內容。本文主要結合一些相關的新聞理論知識,然后對青年記者在采訪中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與技巧才能獲得有意義的新聞素材進行了分析。
青年記者;新聞采訪;方法與技巧
記者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主要為了解事情發展的真相,只有在采訪的過程中獲取到了有價值的內容,才能為接下來的寫作提供良好的依據,因此采訪在整個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效率和高質量的采訪,不僅是對記者能力的一種考驗,同時也是保證新聞寫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如今怎樣提高青年記者的職責能力與素養成為了報社十分關注的問題。
任何一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落實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從而才能為接下來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保障,在采訪工作中同樣也是如此,在前期的準備工作中,記者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幾點問題:第一,了解采訪對象。記者在準備對一件新聞采訪之前,首先應該對采訪的對象與題材進行充分的了解。如果采訪的內容屬于重點題材的采訪,記者應該在采訪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對事件中涉及到的對象做一個簡單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才能問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能夠很好掌握這次新聞所要報道的題材。第二,制定采訪提綱。完善的采訪提綱是記者順利進行采訪的前提條件,如果在采訪之前沒有制定出采訪提綱,這樣在采訪的過程中可能就會盲目進行。因此,記者在進行采訪中之前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出合理的采訪提綱,明確出這次采訪事件發生的具體內容和采訪的過程中需要了解的內容,這樣在采訪的過程中才能直奔主題,提出想問的問題。第三,閱讀相關的信息資料。在進行采訪之前,記者閱讀相關的資料也是一種十分必要的技巧,比如可以閱讀被采訪行業的宣傳文件、會議材料或者是工作總結等,從而可以在采訪之前就獲得大量的信息內容。
很多時候,記者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采訪對象都表現的比較繁忙,要想在最快的時間內了解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在采訪時就必須要學會開門見山、簡明扼要,這種方法不但適合比較繁忙的采訪對象,同時也適用于資歷比較豐富的專家學者。比如在進行采訪時,對象是一位經常接受采訪的人,這樣被采訪人可能就會通過你所提問的問題了解到你是否是一位素質能力很強的記者,如果你在提問時思路明確、突出重點,那么對方也愿意繼續與你交談。要想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記者在平時的工作中多加學習和鍛煉,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與應變能力。
記者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選擇好的新聞角度將直接影響到新聞最終的采訪結果。怎樣才能選擇出一個具有價值的新聞角度,就需要記者考慮到這些內容是不是讀者感興趣的,是不是黨和政府所關心的,是不是與目前社會發展的步伐保持一致的,如果能滿足這三點要求,就證明這次所采訪的內容具備一定的新聞價值。尤其是對于青年記者來說,在遇到了一些突發的新聞時一定要具備非常強的應變能力。在對時政新聞進行采訪的過程中,因為這類題材其中大部分都是會議要聞,寫好會議報到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記者需要明確出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然后在選擇有效的新聞角度,可以在寫作的時候貼近一些比較新穎的題材,從而才能帶動讀者了解新聞事件的興趣。
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整個流程所花費的時間與提問的方式,同時還應該注意自己采訪時的態度。在采訪的時候被對方拒絕屬于非常正常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就要學會采用正確的方法來刺激采訪對象,從而可以引出他們急于解答問題的想法。或者是在提問的問題中制造懸念,來勾起對方對這次問題的好奇心。在采訪中記者所采用的技巧就是自身所具備的應變能力,當提問的問題對方比較反感時,記者在接下來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把握。另外在采訪的過程中也會面臨非常多的突發事件,當提問的內容比較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時間的把握,關鍵的問題應該在什么時候提問,怎樣提問,這都需要記者靈活應對。比如當接受采訪的對象不想回答問題時,可以將問題設置成疑問,然后讓對方可以主動開口回答問題,或者是當記者與被采訪對象兩者之間的價值觀不同時,就可以將問題設置成反問的形式。不同的提問技巧與提問方式都需要記者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靈活把控,從而才能提高采訪的效率和質量。
綜上所述,記者要想在采訪的過程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就需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多加學習和鍛煉,通過積累逐漸掌握更多的采訪技巧與方法,然后轉化成自己的采訪風格。另外,青年記者還需要培養自己的應變能力,在采訪的過程中面對突發事件可以冷靜地處理和應對,從而才能寫出具有價值的新聞作品。
[1]謝玉潔.青年記者在采訪中的方法和技巧[J].中國地市報人,2014(08):76-77.
[2]曹雨.論當下電視新聞采訪過程中采訪技巧的創新[J].新聞傳播,2015,17:63+65.
[3]楊旭.采訪技巧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運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6(1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