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淺論杜詩之“拙”
王 穎
杜甫的詩歌帶有明顯的自傳性質,從杜甫的詩歌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唐人的苦樂人生,更可以一窺詩人本身的生活軌跡和精神境界。杜詩中有不少寫“拙”的詩句,以“拙”自寫并不是杜甫的首創,但杜甫卻用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賦予了“拙”字新的意蘊內涵。
杜甫 杜詩 陶淵明 拙
杜甫被譽為“詩圣”不僅是由于他的詩歌能夠“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反映了廣闊的歷史畫卷,更是由于杜甫執著于“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雖歷歲月不改初心的高尚人格。遍覽杜詩,我們不僅可以從中看到唐人的苦樂人生,更可一窺這位偉大詩人的生活軌跡和精神世界。
在杜詩中,有許多寫“拙”的詩句,如《北征》中“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1],《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1]以“拙”自寫并不是杜甫的首創,但杜甫卻用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賦予了“拙”字新的意蘊內涵。
《說文解字》中說:“拙,不巧也。”段玉裁注曰:“不能為技巧也。”[2]先秦文獻中的“拙”多與工匠技藝相關。如《淮南子》中有“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知故不載焉。”[3]《孟子》中有“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4]在這些語境中,“拙”都是指工匠的技藝不夠精湛,由此引申出了人的行為或思維的笨拙。但“拙”并不總是帶來不好的結果,《韓非子》中有“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5]可見,韓非子認為如果能將賢巧之人的錯漏之處去除,再將中拙之人中規中矩的做法守持住,那么也可以有所作為。
總之,先秦時期的“拙”都有愚笨之意,而中國文化又以謙遜為準則,故而后人常以“拙”自謙,但并不是真正想要追求“拙”,而是以此表明自己仍有需可改進之處。
及至魏晉,始有人將“拙”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這個人就是陶淵明。作為田園詩之鼻祖,陶淵明生逢亂世、沉淪下僚。最終他聽從了內心的選擇,棄官歸隱、終老山林,他的詩也和他本人一樣蒙塵當世。鐘嶸在《詩品》中將陶淵明評為中品,在魏晉人眼中陶淵明以氣節著稱而不以詩文見長。所以無論是他本人,還是他鐘愛的詩文事業,在世人眼中都可算作“拙”了,但陶淵明卻十分愛惜自己的這一份“拙”。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是陶淵明歸隱生活的真實寫照。無疑,詩人承認自己笨拙,承認自己不會屈己以求富貴,但正是這種“拙”才是詩人想要堅守的東西,也是詩人的本性使然。在陶淵明的現存的詩文中,“拙”字共出現了7次。《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中詩人說自己“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平津茍不由,棲遲詛為拙?”[6]在此詩人名言自己不敢與高尚德操之人相攀比,只能固守自己的氣節,不走坦途大道而選擇隱居又怎么能算是笨拙呢?這只是詩人固守心性的選擇罷了。在《感士不遇賦》中,詩人則欣然自喜地表示“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6],可見,守拙就是詩人內心的選擇。也正是這份“拙”使得陶淵明在亂世之中守住了氣節,更使得他的詩文不與當世文風同流,筑造了繁華落盡的天然之美。
杜甫生活的時代與陶淵明相差二百余年,而早年間的杜甫決不能以“拙”來描述。在杜甫的自述中,他是一個“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神童。由此可見,杜甫并不是一個笨拙的人,那么杜甫詩文中以“拙”自稱又是緣何而來呢?
杜詩中“拙”的第一次出現是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詩一開篇,作者便說“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此時作者43歲,歷經坎坷卻始終懷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但多年堅守換來的只有屢屢的失意和生活的困頓。所以,詩人以“拙”自稱既是對自己笨拙不懂變通的陳述,也是對自己固守心性的表白:拙意不改,老而彌堅。
安史之亂給唐帝國和每個生命個體都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戰亂中,杜甫冒著生命危險從叛軍營逃往肅宗行在,肅宗任命杜甫為左拾遺,但不久后因上書言事開罪肅宗,被特許回家探親。途中杜甫回想自己坎坷的仕途,恍惚中看到了陶淵明的身影:“緬思桃源內,益嘆身世拙。”[1]他不是沒有想過就此歸隱,但“奉儒守官”的使命感使得他始終如“葵藿傾太陽”一般心系朝堂。在《發同谷縣》中,杜甫更是明確地表示:“平生懶拙意,偶值棲遁跡。去住與愿違,仰慚林間翮。”[1]杜甫寓居的山中,但歸隱絕不是杜甫的本意,所以只能是“偶植”,最后他又化用陶淵明“遲遲出林翮”“望云慚高鳥”,再一次強調自己“拙”。杜甫之“拙”與陶淵明之“拙”在現實意義上是不同的。陶淵明性在丘山,離群索居求得內心的寧靜是他“守拙”的目的。杜甫作為一個徹底的儒學繼承者,雖歷經苦難,眼光卻時刻關照著百姓民生,這是他“守拙”的根基。兩者雖有不同,但說到底都是詩人對內心的堅守。
“拙”考其本義為笨拙、愚鈍之意,而經過詩人的提煉,“拙”已經成為自己固守心性的一種標識。對于詩圣杜甫來說,他的詩歌事業和他的功業追求是渾然一體的,他的“拙”成就了他光耀千古的人格之美,而他在詩歌創作上的獨特追求更使得杜詩成為洪鐘大呂般的千古絕響。
[1]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07.
[3]趙宗乙.淮南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2003:407.
[4]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251.
[5]王先慎.韓非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3:205.
[6]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作者單位:武警工程大學)
王穎(1988-),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方向。